第27期參考答案
《古詩閱讀二則》
1.(1)第一首詩通篇寫景,不見人物。而景中之情,浮現紙上;畫外之人,呼之欲出。詩的前兩句點出時間是午夜,季節是涼秋,地點是一座空曠寂寥的冷宮。詩的后兩句點出題意,巧妙地通過月光引出愁思。整首詩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以斗柄橫斜為遠景、以空屋流螢為近景的月夜深宮圖。第二首詩著重言情。通篇是以我觀物,緣情寫景,使景物都染上極其濃厚的感情色彩。詩中展現的,是在人間地獄的深宮中過著孤寂凄涼生活的廣大宮人的悲慘境況,揭示的是冷酷的封建制度的冰山一角。(2)不可以。因為“欲到”二字,寫出了似乎月光自由運行天上,有意到此作愁;如果換成“照到”或“已到”,就成了尋常語言,變得索然無味了。(3)“別作”二字中的含意耐人尋思。它的言外之意是:深宮之中,愁深似海,月光照處,遍地皆愁,到長門殿,只是“別作”一段愁而已。2.(1)首聯從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晚年生活著墨,寫他倆始終不渝的真摯愛情。頷聯中“酒肆人間世”一句,筆鋒陡轉,回溯到他倆的年輕時代。“琴臺日暮云”一句,則又回到作者遠眺之所見,景中有情,耐人尋味。這兩聯,在大開大闔、陡起陡轉的敘寫中,從晚年回溯到年輕時代,從追懷古跡到心中思慕,縱橫馳騁,而又緊相聯系,情景俱出,而又神思邈遠。(2)既體現了司馬相如那種倜儻的性格,又表現出他與卓文君對愛情的執著。(3)頸聯再現卓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司馬相如的神采則伴隨卓文君的出現而不寫自見。這一聯是寫由眼前景引起的,出現在作者眼中的幻象。這種聯想,既有真實感,又富有浪漫氣息,宛似卓文君笑靨如花,身著碧草色羅裙已經飄然悄臨。尾聯明快有力地點出全詩主題——司馬相如、卓文君反抗世俗禮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后來幾乎無人記起了。
《學習選擇和使用論據(上)》
1.略 2.年少時的蘇東坡對自己的學問非常得意,曾在自家門外掛了一副寫有“識盡天下字,讀盡人間書”的對聯。一位老者看到這副對聯后上門向他請教問題,蘇東坡竟被問得啞口無言。最后老者送給蘇軾一句話“滿招損,謙得益”。這讓他明白了人得超越自我,不能停留在封閉的世界里。于是他把門外的對聯改為“立志識盡天下字,發憤讀盡人間書”。
《小說閱讀之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1.(1)小鎮的特點:景色秀美;街道古樸;偏僻閉塞。(2)作用: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環境等背景因素,為下文的民風淳樸,為屠夫的古樸性情和都市人“老者”多疑心態間的對比作了鋪墊。2.(1)勤勞能干;(2)樂于助人,人緣極好;(3)人粗心細;(4)樸實公道;(5)仗義無私。3.示例:(1)將屠夫的真誠淳樸、坦蕩無私與老者的牟取私利,猜疑屠夫敲竹杠的“褊狹之心”進行對比。(2)將老者穿著、外貌表現出來的不俗的風骨與以世俗之心、褊狹之心猜疑別人形成對照。(3)老者前后的言行形成對比,非常傳神地表現了老者的精神蛻變。這些對比描寫,不僅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也讓故事情節更具有可讀性,而且凸顯了小說的主題。4.(1)小鎮、小鎮上的人們:對民風淳樸的贊美;(2)面對陌生人的索求,屠夫愿意讓出自己十分鐘愛的每天用得順手的案板:對坦蕩無私品質的贊美;(3)老者購買“案板”:對牟取私利以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多疑之心的厭棄。(4)老者面對案板,面對屠夫時的心態:對現代都市人的心態因商品經濟風潮的浸染而悄然改變的擔憂,以及對我們作為人應該持有的寶貴品質、應當堅守或者應當回歸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