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紅樓夢》是我國18世紀中期出現的一部古典小說。它高度的藝術性,在我國及世界文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曹雪芹,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大約生于公元1715年,卒于公元1763年。他祖先原是漢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內務府的“包衣”(滿語奴隸之意),入了滿籍。從他曾祖曹璽開始,三代世襲江寧織造的官職。祖父曹寅做過康熙的“侍讀”,兩個女兒都被入選為王妃。在康熙時,曹家是非常顯赫的貴族世家。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親因與皇家派別斗爭有牽連,以及在江寧織造任期內財款虧空等原因,被罷官,抄家,家道從此衰落。作者的一生恰好經歷了曹家由盛而衰的過程,由“錦衣紈绔”的貴公子,降為落魄的“寒士”。當他著書時,已過著“蓬牖茅椽,繩床瓦灶”和“舉家食粥酒常賒”的貧困生活。這種天壤之別的生活變化,促使他對過去的經歷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憶。這就為他寫出反映封建統治階級,封建制度沒落衰敗的《紅樓夢》,準備了良好基礎。
曹雪芹雖然在富貴榮華中長大,但是,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牽連,曹家遭受多次打擊,曹雪芹的父親被革職入獄,家產抄沒,舉家遷回北京,家道從此日漸衰微。這一轉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更清醒地認識了封建社會制度的實質。他的生活從此一貧如洗。他能詩會畫,擅長寫作,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專心致志地從事小說《紅樓夢》的寫作和修訂,披閱10載,增刪5次,寫出了這部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推向巔峰的文學巨著。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因為幼子夭亡,曹雪芹陷入過度憂傷和悲痛,到這一年的除夕(公元1764年2月1日),又因貧病無醫而逝世(關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兩種說法),入葬費用由好友資助。曹雪芹的《紅樓夢》,是以自己和親戚家庭的敗落為創作素材的,因此帶有一定的回憶性質;但他創作的《紅樓夢》是小說而不是自傳,不能把《紅樓夢》作為曹雪芹的自傳看待。
作品評價
《紅樓夢》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的戀愛婚姻悲劇為主線,描寫了以賈家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興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表現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墮落,塑造了一系列貴族、平民以及奴隸出身的女子的形象,展示了極其廣闊的封建社會的典型生活環境,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會必然崩潰、沒落的歷史趨勢。作品還歌頌了貴族的叛逆者和違背封建禮教的愛情,體現出追求個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賈、林、薛之間愛情婚姻悲劇的社會根源。由于歷史的局限,作者在寫出封建大家族沒落的同時,也流露出惋惜和感傷的情緒,蒙有一層宿命論和虛無主義的色彩。
《紅樓夢》在藝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它的敘述和描寫就像生活本身那樣豐富、深厚、逼真、自然。《紅樓夢》在藝術表現上普遍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作者安排了對照鮮明的兩個世界:一是以女性為中心的大觀園,這是被統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這是統治者的世界。作者還常常拿一個人對兩件事的不同態度對比,拿兩個人對同一件事的態度對比,在對比中揭示人物靈魂深處的隱秘,表達作者的愛憎傾向。《紅樓夢》善于處理虛實關系,它實寫而不淺露,虛寫而不晦暗,創造出一個含蓄深沉的藝術境界。《紅樓夢》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長篇小說。它以一個貴族家庭為中心展開了一幅廣闊的社會歷史圖景,社會的各階級和階層都得到了生動的描畫。《紅樓夢》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學史上是罕見的。
延伸閱讀
關于《紅樓夢》的成語、歇后語
成 語
骨肉分離 耳鬢廝磨 偷香竊玉
太虛幻境 曲徑通幽 酌酒吟詩
瓦灶繩床 尋花問柳 風水寶地
歇后語
借劍殺人——不露痕跡
引風吹火——費力不多
推倒油瓶不扶——懶到家了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千里搭長棚——沒有不散的宴席
九國販駱駝的——到處兜攬生意
清水下雜面——你吃我看見
小蔥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
可著頭做帽子——要一點富余也不能
羊群里跑出駱駝來了——就只你大
含著骨頭露著肉——吞吞吐吐
曹雪芹風箏藝術
文學巨匠曹雪芹及其《紅樓夢》,早已是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曹雪芹還寫過一部名為《南鷂北鳶考工志》的書,專門講述了風箏的“扎、糊、繪、放”四藝,從而創立了“曹氏風箏”這一民間工藝品。一部名為《曹雪芹風箏藝術》的圖書,第一次向世人介紹了作為藝術家的曹雪芹和“曹氏風箏”藝術。
當年曹雪芹在《南鷂北鳶考工志》一書中,將以往流傳和自己創制的風箏繪成圖譜,并編成通俗易懂的工藝歌訣,講解風箏的制作方法,這樣就使原來接觸、學習、研究過它們的風箏藝人繼承下來,形成了“曹氏風箏”這一流派。直到新中國建立時,北京制作風箏的名家所用圖式,大都出自《南鷂北鳶考工志》;京津地區制作的風箏,也大多是“曹氏風箏”的藝術風格,可見曹雪芹對于中國風箏藝術的發展是有重要而深遠影響的。
《曹雪芹風箏藝術》一書,由著名“曹氏風箏”藝術家孔祥澤老先生口述,黃道京執筆。書中介紹了《南鷂北鳶考工志》的主要內容(包括曹雪芹自序、曹雪芹創作的風箏歌訣和繪制的風箏圖譜),講述了“曹氏風箏”的種類和特點,展示了千姿百態的“曹氏風箏”代表作品,表現了曹雪芹風箏藝術的迷人風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同時,由于《南鷂北鳶考工志》原書已于1943年被日本人買走,至今下落不明,所以由當年參加摹抄原書的人中目前唯一健在的孔祥澤先生提供的原書史料內容就異常珍貴。因此,《曹雪芹風箏藝術》一書還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瀟湘妃子
瀟湘妃子,即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號。書中說,大觀園中姐妹起詩社,眾女兒個個起字號,黛玉號為“瀟湘妃子”。曹雪芹為黛玉起這個名號,大概與娥皇、女英的故事有關,以淚灑斑竹的娥皇、女英象征黛玉的悲慘命運。
“瀟湘妃子”是古代傳說中舜妃娥皇、女英。她們哭夫而自投湘水,死后成湘水女神,也叫湘妃。歷來用其故事者,總離不開說夫妻生離死別、相思不盡、慟哭遺恨,等等。如果不管什么關系,什么性質,只要有誰老哭鼻子便叫她“瀟湘妃子”,推敲起來,恐怕有些勉強。因為娥皇、女英泣血染竹是深情的表現,并非一般的多愁善感,無緣無故地愛哭。同樣,如果黛玉真是像續書所寫那樣,因婚嫁不如意而悲憤致死,那與湘妃故事也是不相切合的,作者又何必鄭重其事地命其住處為“瀟湘館”,贈其雅號為“瀟湘妃子”,稱她為“林瀟湘”呢?
這個雅號是探春給黛玉取的。探春有一段話說:
“當日娥皇、女英灑淚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瀟湘館,她又愛哭,將來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變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瀟湘妃子就完了。”(第三十七回)
在探春給她取雅號之前,寶玉挨打受苦,黛玉作詩題帕,也曾自比湘妃說:
彩線難收面上珠,湘江舊跡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識香痕漬也無?
“湘江舊跡”“香痕”,都是說淚痕,也就是以湘妃自比。這是作者在寫黛玉的內心世界。在她心中已將寶玉視同丈夫,想象寶玉遭到不測時,自己也會同當年慟哭殉情的娥皇、女英一樣。同時,作者也借此暗示黛玉將來是要“想林姐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