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遠處那冒著熱氣的咖啡,川流不息的轎車,仿佛是時光隧道的入口,嘈雜、喧鬧。踏著通往版畫村的石板路,漸漸深入其腹地,便漸漸遠離了塵囂。咀嚼著梅巷、菊巷……那些古村老巷動聽的名字,詩意頓起。屹立了三百年,已被時光打磨成灰白色的舊屋門廊,更是韻味無窮。仿佛穿過一條時光隧道,從積滿塵囂的現代,陡然跨進百年前的舊時光里。
古建筑博物館
如果說在深圳還有一個地方能夠牽扯全世界版畫藝術家和愛好者的眼光,那就是觀瀾版畫基地。
依山傍水的古民居錯落有致,水塘、古井、宗祠、碉樓古色古香,木門石基,夯土老墻,蜿蜒石路,悠悠青竹……三百年來,大水田村溫順地接受時間長河的沖刷,從百廢待興,到繁華盛世,再到人去樓空,不變的只有歷經百年的滄桑舊屋。
這些舊屋和生命力旺盛的野草搭配在一起,組成了一座古建筑博物館,它們保留著明顯的清式民居建筑特色,清晰地呈現了大水田古村的建筑脈絡——只有高大的版畫工坊與墻上那幅巨大的“魯迅與青年版畫家交談”的著名照片在提醒著來客,這里是著名版畫家陳煙橋的故鄉,這里是觀瀾版畫原創產業基地。
幾年前這里曾是這樣一幅光景:房屋年久失修,經常漏水、斷電,老宅大部分都處于空置狀態,成為附近務工人員和菜農的聚居地,環境很差。單純的修繕、開放似乎并不是一條可持續之路,就這樣,版畫藝術被作為激活傳統遺產的元素引入進來。
如今的觀瀾早已不同往日,整個版畫基地140萬平方米的范圍內,古民居和祠堂得以修繕,成為藝術家的工作室和版畫展覽廳,昔日的舊廠房被改建成現代化的版畫工坊,還有在建和規劃中的版畫藝術博物館和交易中心,而碉樓、水田風采依舊,成為人文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典范。
復興之路 回歸藝術
版畫起源于中國,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版畫則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經魯迅提倡而發展起來的。從現代版畫在中國誕生那天起,它就被時代的洪流所裹挾,宿命般地與政治緊密相連??上У氖?,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版畫變得越來越像小眾藝術。
這樣的背景下,觀瀾版畫原創產業基地的出現,可以看做是中國版畫邁向復興之路的一個宣言。要想使中國版畫在世界范圍內占有一席之地,在國際版畫界擁有話語權,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但觀瀾版畫原創產業基地在這方面的準備和努力卻顯而易見,幾十座古民居已經被改造成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起居、創作室,而且這里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環境非常有利于激發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在世界范圍內都罕有其匹。
我們帶著好奇,走進由舊廠房改造的版畫工坊,一探版畫誕生的秘密。畫家、工人、機器在工坊里忙碌著,無論哪個角度似乎都聞得到油墨味。木版、銅版、石版、絲網版這四個區域在制版區平分秋色,凸、凹、平、孔四大版種在此匯集,從美國、英國、日本等國進口的世界領先水平的版畫印制器材分散在各個工作區,表情嚴肅地“待命”。
一些尚未成型的畫作分割在曬版架上靜候顏料晾干,制版區的一些制版員有的在認真地打磨石板,有的在測量圖案的比例大小,有的聚在一起討論刻板的技巧……把手輕輕放在制版用的石板上,那是沉積了2億多年的石灰石,一種厚重和踏實感隨之而來,想象著與它們對話,并且在上面呈現心底浮現的畫面,將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在觀瀾觸摸世界
在提升硬件的同時,觀瀾版畫基地還注重打造藝術家和藝術品交流的平臺。在西區的國際藝術家村和東區的藝術部落,至今已有來自40多個國家的300多位藝術家進駐,常年或定期在此進行創作。
身為東北人,陳玉平的畫廊也恰在版畫基地的東北角上。陳玉平給自己的畫廊取了個寓意深遠的名字“看好”,不僅表達了他看好觀瀾版畫基地和國內版畫市場的意義,還包含著希望后輩能守住這門傳統版畫藝術。在“看好”畫廊的兩個展廳里擺放了陳玉平三分之一的畫作,大多為色彩鮮艷的風景畫,紅得熱烈,藍得通透,大氣酣暢,射燈一開,艷麗壯觀到震撼心靈。
雖然骨子里依然保留了北大荒派色彩濃烈、題材寫實的創作特質,但是陳玉平給自己找到了新的方向:“畫版畫得動腦筋,如南方的主流受眾對于顏色鮮艷、構圖精致的版畫特別感興趣,這就是一個創作方向?!?/p>
從午飯后開始創作至凌晨,清晨6點又前往版畫基地工房印畫到早上9點,一天下來至少工作14個小時……對于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而言,其勞動強度可想而知。正是因為他勤懇的創作態度、最受歡迎的版畫作品以及坦誠直率的為人,陳玉平成為觀瀾版畫基地的“老大哥”。
陳玉平說,他忘不了有個朋友對他說過這樣一句話:“陳老師,要是不來觀瀾,你就傻了,這里有大批觀眾喜歡你的作品?!彼?009年初,他將自己的工作室從哈爾濱搬到了觀瀾。不僅因為這里有市場,更因為“在黑龍江能接觸的是黑龍江的版畫家和北大荒版畫作品,而在這里,能接觸全世界的版畫家和不同流派的作品?!?/p>
更何況這里還有“中國·觀瀾國際版畫雙年展”,這個中國版畫藝術家與國際版畫界對話交流的舞臺,從第一屆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作品參選,到第三屆已增加到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一步一個臺階地讓中國版畫家在國際版畫舞臺上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世界上最美的創作地
三月的深圳,油菜花開得正盛,仿佛田野里剛下的一場黃色的暴雪。這里沒有轟鳴作響的手扶拖拉機,只有幾名農人正在田地里勞作。“這樣的田園風光,就像小時候的回憶?!比毡局娈嫶髱焾@山晴巳和佐藤照代兩位藝術家上世紀就游走日本、法國、美國等地,他們說,觀瀾版畫村美得就像一幅畫,“世界上很難找到比這兒更漂亮的創作環境?!?/p>
“與在巴黎和意大利不同,在觀瀾,大家都是黃皮膚的亞洲人,相似的臉孔和相近的文化基因給我們很不一樣的親切感。”園山先生說。
與受邀而來的園山先生不同,佐藤小姐是受丈夫強烈推薦而來的,“我來了之后,特別喜歡這里,這里帶給我的感受可以說是驚喜連連?!弊籼傩〗阏f,這里的碉樓、池塘、斑駁的老屋、掩映其中的綠樹紅花都是給藝術家絕妙靈感的風物,而更令他們感到驚喜的是,這里的人們很熱情,“在觀瀾,我們能看出人們對版畫的熱衷。這里印制版畫的材料和設備相當先進,聘請的技師也很敬業,這些都是觀瀾版畫村的活力所在。”
在藝術家們滿足的笑容、真誠的話語中,我們似乎能感受到一股蓬勃的生機在觀瀾的春色之間綻放。中國現代版畫,這曾經有著廣泛群眾基礎并因此火熱的藝術之光,或許就將從這里開始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