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微軟、IBM、亞馬遜、雅虎、英特爾等IT界巨擎在云計算領域布局多年,并且開發出不同的云計算解決方案和相關應用,創新云計算技術和產品,吸引企業級的客戶。現在,總讓中國用戶看不見、摸不著的“云端”不再高不可及,而是準備落地。
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12月20日,亞馬遜上線了其云計算產品AWS(Amazon Web Service)的中文網站,這可能意味著亞馬遜的云服務即將進入中國。對于亞馬遜而言,如果其在中國大陸設置機房和服務器,那么就能有效地解決網絡問題,讓中國互聯網公司能夠使用亞馬遜的云計算服務。
就在AWS落地的信號釋放前的一個月,微軟也已經宣布與國內互聯網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世紀互聯達成合作,實現微軟企業級云服務Office 365和Windows Azure在中國的落地。盡管Windows 8暫時沒有能在移動終端市場完成開疆拓土,但是微軟通過早期對云計算的布局依然穩固著企業級市場。
在路透社對2013年IT企業的展望里,谷歌與亞馬遜,顯然在云計算上也要開始直接競爭。
毋庸置疑,云計算將對互聯網應用、產品應用模式和IT產品開發方向產生影響,將是未來重要的信息平臺,云計算和相關服務市場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對于企業來說,他們對云計算的依賴程度也將增加。
未登臺,先叫板著眼創新企業商業模式
“云計算”的時代已經到來: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估計,2013年云服務的增幅要占IT業的1/3,2014年全球云計算服務收入將達到1488億美元。
而該領域中,IBM和微軟兩大巨頭的競爭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
2009年3月底,由IBM公司發起,包括AMD、EMC、Sun、SAP、VMWare等在業內知名的芯片、存儲、虛擬化、軟件等數十家廠商和組織,共同簽署了一份“開放云計算宣言”(Open Cloud Manifesto),為開放云計算制定若干原則,以保證未來云計算的互操作性。
不過,該宣言也受到了推出Azure平臺的微軟、以EC2(彈性計算云)而著名的亞馬遜、Google Apps風頭正勁的谷歌和Salesforce等云計算先行者的抵制——這些公司拒絕簽署該宣言。
業界分析人士認為,那些要求制定標準的廠商或組織,簽署宣言其實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在云計算的競爭中落后了,因此要利用標準簡化發展速度以便自己趕上來。IBM和微軟,就是最直接的對手——2010年,微軟CEO鮑爾默明確表示,公司將把未來的發展押在云計算服務上,而IBM當時已砸下超過200億美元進行并購,開發云計算,并于當年開始推出網絡軟件,再次在公共云端運算市場向對手微軟發起沖鋒。
其實微軟早在2008年就發布了自己的“Windows Azure”云計算計劃,其目的是創建一個允許用戶在使用Windows時有更大靈活性的操作系統,讓企業既能在自己的電腦網絡上運行某些程序,也可以委托微軟在其大型數據中心處理某些任務。通過Azure,微軟希望憑借自己在軟件領域和產業界的影響力外加已有的大量企業客戶來開拓自己的云計算市場。
當時,美國《商業周刊》評論說,如果Azure取得成功,Windows無疑將成為微軟手中的一柄“利器”,因為許多公司和個人消費者已經熟知如何制作和運行基于Windows的軟件,而Azure能引導他們很輕松地將這些軟件拓展到網絡領域。
在IT巨擎們的云計算布局中,最直接的受益者是使用云服務的企業,可以說,云計算催生了虛擬化的進一步發展,更多的應用程序將植入虛擬機,從而為企業降低了很多硬件成本。與此同時,大容量數據存儲發展繼續領先,將改變企業傳統的IT交付模式,進而幫助企業創新商業模式——當然,他們也是這些巨擎們爭相搶奪的客戶。
落地后的云之戰“摘果子”更考驗智慧
經過各家巨頭的幾年布局,如今云計算已經進入摘果子的階段,各大巨頭需要做的,就是把目標用戶拉上云端,體驗云上的日子是多么舒坦。
2012年12月20日,致力于孵化基于Windows Azure云生態系統的微軟“云加速器”迎來第一期創業團隊的展示日,微軟試圖通過初創企業借助Windows Azure微軟云計算平臺進行技術開發及實現創新,來打造自己的云生態系統。
“中國已經步入了云實踐時代,微軟致力于推動云生態系統在中國的迅速發展以及相關的研發和創新。除了云加速器項目外,微軟還與上海及北京市政府、世紀互聯、用友軟件、PPTV等廣泛的政府及企業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構建Windows Azure在中國的生態系統及產業鏈。”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在微軟云加速器展示日表示。
參加了微軟“云加速器”一期的北京易云剪客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戈表示:“Windows Azure幫助我們大幅節省成本、節省開發時間、提升用戶體驗,加速了初創企業的發展。”借助于Windows Azure,一期初創企業里,有人最快僅用3個小時就實現了業務的全球部署,運營成本降低最多達70%,系統性能最多達到15倍的提升。
微軟目前在云計算上顯示出來與以往截然相反的開放,張亞勤表示,參加“云加速器”項目的團隊,并沒有被強制開發與微軟直接相關的應用,就可以獲得2年的云端使用權。這種誘人的“體驗價”,對于很多創業團隊很有吸引力。
但微軟的競爭者們也并沒有停滯。
坐擁多個規模龐大的數據中心的亞馬遜目前也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電子商務商業模式,同時穩坐云計算服務的頭把交椅。2006年亞馬遜推出彈性計算云服務,供中小軟件企業按照需求購買亞馬遜數據中心的計算能力。
最近,除了準備在中國部署AWS,亞馬遜在美國、愛爾蘭、日本還推出一款超低價云存儲服務Glacier,使用Glacier的企業用戶存儲1GB資料每月僅需花上1美分的成本,該服務是為預算有限的中小企業定制的,并且能夠幫助企業資料的全生命周期存儲管理。
就連正在轉型的戴爾也希望在云計算市場上分一杯羹,AWS進入中國的消息放出后還沒過一個星期,這家老牌的PC巨頭就宣布與中國四川艾普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戴爾·艾普云計算中心”正式上線運營。但戴爾的云計算規模顯然與巨頭們相去甚遠,根據戴爾的信息,該云計算中心主要服務成都中小企業,初期投入5000萬元,預計可支持約2000臺虛擬主機。
不過戴爾或許只是將來諸多進入云計算的PC廠商的其中一個,與他們相比,英特爾才是硬件行業里對云計算下注最大的一家。早在2008年7月,惠普、英特爾和雅虎就共同創立一系列新的數據中心以推廣云計算技術。2009年6月,惠普、英特爾和雅虎加入筋斗云(Open Cirrus)云計算項目——一個全球的、多個數據中心的開源測試床,用于推動云計算的研究。
盡管在移動處理器領域,英特爾暫時受挫,但多年的實踐,讓其現在在針對云計算需求開發的服務器級的處理器中完全沒有對手。現在在云計算的基礎設施運營服務層面(laaS),英特爾已經擁有了從后臺服務器處理平臺到前端桌面,甚至移動終端處理平臺的一體化、精細化的端到端解決方案。在軟件運營服務(SaaS)以及平臺運營服務(PaaS)層面,英特爾也已經完成了自己的布局。而英特爾對于云計算最大的野心則是致力于推出開放數據中心標準——如果這一條實現了,那么跨云之間的數據中心就實現平移切換,無論云上貼的是誰家的Logo,對于英特爾來說都已經不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