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行業?我特別希望替行業多說說話。”
眼前的陳天星子爽朗一笑,聽到記者的建議,她言語中迅速滲出光亮。的確,身為泛高爾夫網的CEO,曾經的央視女主播、新聞記者,長江商學院的學生,80后創業者,美女往往會被打上許多靚麗的標簽。
但陳天星子喜歡的并非這些表面光鮮,她是金牛和雙魚的混合體,更在乎實際做事的意義,喜歡在潛行中學習和追尋自己的小理想,探究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之道。
事實上,不斷試錯、磨礪中潛行的陳天星子到今天已經小有成就。今年底,她創辦的公司就五歲了。她“販賣”高爾夫的泛高爾夫網自2008年正式上線,如今已經擁有35萬注冊用戶,日活躍用戶約2.5萬人。來自艾瑞的調查數據顯示,在現有注冊用戶數量和用戶活躍度上,泛高爾夫網均位列行業第一。
從選擇高爾夫做細分垂直網站起,泛高爾夫網經歷了從單一的視頻模式向復合立體的運營模式的轉型,整合了媒體平臺、社區、訂場、電商和教學等應用服務,成為高球互聯網服務中全面、深度和專業的網絡平臺,從200多個高爾夫網頁中突圍而出。
與此同時,陳天星子也把自己嫁了出去,事業與家庭兼得。這個當年作為CEO出去談業務被當作秘書的80后美女,經歷了創業以來的急切、困擾和小有成就,心態逐漸歸于平靜、平和。
潛行一“桿”央視“快嘴”女主播磨出創業的“慢性子”
陳天星子的第一桿高爾夫球“揮舞”在美國的球場。
那還是2006年,她被選送至素有“小哈佛”之稱的美國Darden商學院學習,學習期間同時供職于美聯社。那之前的2003年,陳天星子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在中央電視臺擔任了兩年的新聞記者、主持人后決定重返校園充電。2005年,她進入了長江商學院。
彼時,美國的高爾夫市場已經發展得風生水起,各類資訊、營銷、推廣活動層出不窮,而中國國內的這一市場還顯得貧瘠。
不愛穿鞋的一隅,人們是否更有買鞋的潛質呢?2007年,歸國的陳天星子動了心思,決定要做一個高爾夫推廣領域的“拓荒者”。在她看來,這個模式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中國有很高的可復制性。
說干就干,憑借天使基金的支持,她創業了。2007年網站開始籌備,2008年3月份泛高爾夫網正式上線,與大家見面。
從小就有闖勁、不甘人后的性格,決定了陳天星子不會止步于朝九晚五的安穩工作。可只有陳天星子才能體味自己當初的急躁。她很急,急于達到業內的速度標準:在互聯網行業3~5年還沒有做到一定規模的話,就基本上沒有什么希望了。
“經驗的不足和執著于結果,根據別人的觀點來給自己定目標,結果是經常碰壁。”陳天星子坦承創業時的年輕、心急,現在想起來,不是所有互聯網公司和團隊都具備Facebook、蘋果公司這樣的互聯網創業基因,互聯網只重規模不重盈利能力的做法并不可取,一味追逐盈利無異于高風險賭博。對任何一個行業有足夠的認知,短短的3~5年很難做到。她感慨:“我們現在的節奏反而對了,踏實穩健中求突破,盈利能力也是公司非常重視的成長指標。”
回溯過往,媒體出身的陳天星子,憂慮過團隊的成長和公司發展的瓶頸、看不到爆發點的糾結,她不得不承認,創業比自己想象得要難,“每一次的決策都是想努力地解決問題,但是要百分之百地解決并不容易。”
泛高網踩著中國高爾夫飛躍的節點,不疾不徐地成長起來,靜下心來踏實做事,從一家年輕的公司發展至行業翹楚。
一年又一年,在不斷雄學習中,陳天星子磨出了性子,她開始自己跟自己比賽,“每件事情都要求盡善盡美,就算結果沒有想象得那么好,也沒有關系。”也許,過去的自己,會犯錯,但正因為這樣,也給了自己更多爬起和悄然發力的們會。
最近兩年,有關陳天星子個人的報道幾乎不再有,但泛高爾夫網卻在業內風生水起,行業地位不可替代。人們先會注意到她的年輕和不足,再然后就會感慨她的扎實、沉穩。
現在陳天星子倒更享受著這種不被關注,“最好不要把我們放在眼里,最好是別在意我們的成長。”
在磨煉自己心智的同時,陳天星子步步為營,不斷修剪公司自身的產品鏈,慢燃出了運營的門道。
從單一媒體平臺到多角度的用戶吸引力不斷修剪的運營模式
舉辦一場知名高爾夫賽事有多復雜?
找公關公司做宣傳,找賽事公司去執行,找專業公司做用戶……通常球場或者高端品牌舉辦賽事通常要找三個以上的公司,溝通花費巨大。
陳天星子的“泛高系”卻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泛高爾夫網提供所有的服務,泛高爾夫網正發展成為以媒體、賽事公司、訂場公司、球具售賣等運營為主的高球網站。
當然,最早他們還不是“泛高系”,泛高爾夫網從高爾夫視垂直門戶發力,歷經4年,最終因為內容優質、用戶活躍、品牌影響力而被網易、鳳凰網、GNTV等十幾家網站簽訂為高爾夫內容獨家運營商,構建了龐大的高爾夫用戶網絡群,成為高端品牌鐘愛的營銷平臺,業內俗稱為“泛高系”。
定位在高爾夫這個細分垂直領域,但當初高爾夫網頁也有兩、三百個,如何才能做出不同的意義?為避免與其他網站雷同,陳天星子以傳媒人的眼光,看到了視頻的火熱。
彼時,人們都沉浸在YouTube給中國稚嫩的視頻行業描繪的美麗神話里,國內的視頻行業如雨后春筍般紛至沓來,但其中專做視頻的高爾夫網站幾乎沒有。在陳天星子看來,高爾夫作為一項體育運動,視頻的觀賞性一定會比文字、圖片強許多。
選擇視頻讓初成立的泛高爾夫網有了足夠的吸引力。
但遺憾的是,高爾夫本就是小眾運動項目,賽事更是稀少,不足以支撐起一個網站應有的內容;受眾人群小,以現有流量賣廣告,收入并不樂觀。一年之后,泛高爾夫網入不敷出,生存成為首要問題。
陳天星子開始思考新的出路。第二年,泛高爾夫網直接改成垂直門戶,以做用戶為基礎平臺,同時以視頻采訪為特色產品。
如何吸引并黏住用戶成為這個垂直門戶成長的關鍵,泛高爾夫網開始推出不同的產品和設計來支持網站的發展。
首先需要提高搜索量,他們把大量的資訊、數據內容轉移到網站,試圖成為資訊最豐富、最全面的網站。陳天星子囑咐大家做內容要厚積薄發。
搜索量的提高給泛高網增加了露臉的機會,吸引過來不少用戶。積累了一年多,2010年,陳天星子決定主導泛高爾夫網布局SNS,在垂直中給行業和用戶架起了橋梁。
他們開始組織比賽,引導受眾到網上發表感想,分享照片和賽事。泛高爾夫網充當起了中間的“販賣”商,創造中間的鏈接價值。
他們的內容越來越充足,賽事報道越來越多。陳天星子恨不得發揮自己媒體經驗的100%能量。2011年,她又將眼光延伸到球場和球具上,提供平臺讓廠商銷售自己的產品。在泛高爾夫網球具頻道,他們開始對經銷商、品牌商做全方位的信息展示。
這意味著,用戶除了在泛高爾夫網上看新聞,參加賽事,分享溝通,還可以買球具,選擇球場。
慢慢的,“泛高系”終具模型。從創業三年年年虧損到2011年盈虧平衡,從用戶數“0”至收口今的35萬——幾乎占據了所有打高爾夫球人數的1/4,陳天星子構建的“泛高系”所發揮的蝴蝶效應越來越明顯。
對于未來的大市場,陳天星子非常看好。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觀念已經轉變,高爾夫運動進入普及的上升期,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加入高球行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目標用戶群的年輕化成為高球普及的利好因素。據艾瑞的調查報告,從2005-2008年,中國高爾夫經歷了飛躍式的發展,從2008開始中國高爾夫年均打球人次平穩保持著14%左右的增長速度,預計2015年中國高爾夫打球人次將突破2000萬。陳天星子看好這一朝陽產業。與此同時,她也坦承自己對市場既耐心又急切。
陳天星子著急的是,很多人提到高爾夫,往往將其等同于高端、高貴。“事實上并非如此,這是一項歷經百年又重歸奧運會的體育項目,很多地方打高爾夫并不貴,球場還解決了當地人的就業問題,這個市場亟待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