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1日,這個被瘋傳為世界末日的一天,對于阿里信貸的客戶而言卻是大喜之日。阿里信貸于當日起,推出國內信貸領域首個“三天無理由退息”保障條款。類似淘寶推出的“七天無理由退貨”,即獲貸客戶在貸款計息的三天內,無論因為何種原因決定終止貸款,在歸還本金、利息的條件下,均可申請退還其對應周期內的利息。
“在一定周期內退息,是向貸款人證明阿里金融貸款操作的規范。能為我們迎來客戶的信任,這是花錢都買不到的”,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金融總裁胡曉明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即使可能面臨有人利用該條款,三天內“空手套白狼”的風險,增加公司成本,阿里也愿意承擔。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信貸這一較2010年推出的小額信貸業務,更為吸引顧客的條款,恰恰是在京東商城、蘇寧電器相繼宣布發起金融業務之后推出。
2012年11月27日,京東與中國銀行合作,推出了“供應鏈金融服務”。簡單的說,京東將扮演類似于中介的角色:供應商憑借其在京東的訂單、入庫單等向京東提出融資申請,核準后遞交銀行,再由銀行給予放款。
“以前把貨發往京東,賬期通常要在40~50天。收回貨款才能訂貨、送貨。”某商貿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邊計算著過去的資金回報率,邊念叨著。“以前的資金回報率大概是在60%左右,但是使用京東商城提供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后,相對于過去資金運營效率提高了4倍,資金回報率達到226%。”
12月5日,蘇寧電器公告將出資發起設立“重慶蘇寧小額貸款有限公司”。至此,國內三大主流電商網站均已涉足供應鏈金融服務。小額信貸真的有如此大魅力,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事實上,網絡與金融相結合已經成為一種潮流。銀行在網上開店、保險企業開通網絡頻道、p2p網絡借貸平臺都已經不是新鮮事。但自從阿里巴巴以電商身份進入金融領域,京東、蘇寧隨后的“效仿”,讓人不得不猜測電商做金融是具有先天優勢后的大勢所趨,還是在價格戰、口水戰不斷升級的今時今日“另有所圖”。
電商先天優勢數據透明是“王道”
“國外至少在目前還很少見到電商企業涉足金融領域,尤其是成批進入。”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劉鷹告訴本刊。也正是如此她十分看好阿里等電商的金融業務,“現在有好的機遇,如果能做好,那么很有可能會引領世界。”
一方面國外歷次金融危機已經為國內金融市場操作、監管起到警示的作用;另一方面國內支持小微企業信貸也是政策所向。“我認為當前發展微金融事業是一個大有前程的事業,有巨大的市場需求,這是毋庸置疑的。”中國市場學會信用工作委員會主任趙鳳梧直言電商金融的天時。
一組數據證實了趙鳳梧的觀點。根據阿里金融公開數據顯示,阿里小貸最新客戶數為20萬人,平均每戶貸款余額為6.1萬元。今年6月,客戶數還只有13萬人,不到半年已經增長逾53%。“阿里貸的成功表明誠信系統的重要性。”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告訴本刊,無論是阿里還是京東、蘇寧,它們做小微企業信貸相對于銀行而言最核心的優勢就在于信息系統的完善。
淘寶賣家李穎(化名)現在深深地體會到了阿里小貸服務的速度。從申請到拿到無需抵押的20萬元小額貸款,李穎不過用了幾天的時間,在過去這是她想都不敢想的。
高成本、高風險、低收益讓銀行對小微企業拒之門外,像李穎這樣的商家之所以可以在短短幾天之內拿到貸款,正是因為阿里巴巴已經掌握了他們的信用、經營狀況等重要信息。阿里信貸目前主要是以自有資金針對其會員提供服務。這些會員以往的交易情況、現金流、都可以在阿里巴巴平臺上有跡可循,甚至阿里可以通過其平臺上的其他同行業企業的經營狀況,判斷其能否持續盈利。這為阿里巴巴是否為其提供貸款提供了依據。
“有了這些數據,阿里巴巴甚至可以自動設置一個貸款評分表。你只要在我的平臺上有交易記錄,那么我可以自動給你打分。看你是否有資格讓我為你提供貸款。”社科院農業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杜曉山表示在銀行要審查幾天的內容,在阿里平臺上完全可實現標準化作業。
阿里信貸已經可以日處理10000筆左右的貸款業務,2年的運營時間擁有這樣的效率,足以證明阿里信貸的標準化作業已經日漸成熟。在貸款發放之后,阿里巴巴還可以通過支付寶等渠道檢測出商家的現金流向,是否與貸款目的相符。一旦發覺有違約風險出現,阿里小貸公司還可以通過支付寶隨時截斷商戶的現金,從而保證貸款的安全性。
盡管與阿里信貸自有資金的貸款模式不同,京東商城是基于銀行授信的“應收賬款融資”,但其做金融的先天優勢與阿里巴巴并沒有太大的區別,還未確切公布如何操作的蘇寧,優勢也正在于能夠掌握商家交易記錄。
長久以來借貸行為一直與信息不對稱相掛鉤,即因借款人擁有私人信息而處于優勢地位,銀行則處于信息的劣勢地位。銀行主要依靠借款人提供的有關資料來判斷其信用水平,從而容易造成大量的呆壞賬。而具備相對較為完善信息的電商進入金融領域,則可以巧妙的化解這一問題。那么這是否就意味著三家電商在金融業務上可以“一招鮮、吃遍天”?
“圈地攬客”高風險單筆信貸低成本
電商能涉足金融貸款,客戶信息系統可謂功不可沒。以阿里貸為例,其單筆信貸的成本大概僅有2.3元左右,而同樣的貸款在銀行則要2000元左右的成本。就金融業務本身而言,“信貸”本就是一個高利潤行業,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會笑言現在國內的一張銀行牌照就價值21億人民幣的原因。杜曉山也證實小貸公司的利潤率雖然不是特別高,但是達到10%不難。
如此算來,無論是阿里還是京東、蘇寧的信貸業務都該是賺得缽滿盆滿。這也難怪有人劍指電商在盈利難的大背景下陸續推出金融業務,既有和供貨商共贏的意圖,更有謀取暴利的潛在用意。此番阿里的“三天無理由退息”更被指為意圖跑馬圈地,獲取收益。
但事實是,阿里貸在成立1年半之后才扭虧為盈。“我們在去年11月份才開始盈利。”胡曉明稱阿里貸的成本并沒有外界看上去那樣低。
目前,整個阿里金融的員工有290名,需要負責技術、模型開發以及風險管理等工作,這些人每年的人力成本就高達3000萬元。這就難怪阿里要“圈地攬客”以量取勝,獲取盈利,畢竟誰都不是慈善家。然而量大的背后勢必是管控風險難度的加大。
在中國,小微企業的存活時間平均年限為3年,好的能夠超過5年,差的甚至一年幾個月就會關門大吉。而阿里、京東、蘇寧所能夠掌握到的經營情況只代表這些小微企業的過去,并不能代表其未來的盈利狀況。一旦出現大的經濟、政策等變故,小微企業勢必會大面積洗牌,對于三家電商而言風險極大。
如果僅是個別小微企業拖欠貨款,對于阿里、京東或蘇寧而言影響可能并不大,但在沒有抵押擔保的情況下,一旦放貸額度過大,出現集體“拖欠潮”,對于三家電商而言都會是致命打擊。
相對阿里而言,京東、蘇寧進入平臺電商領域時日尚短。一方面客戶的資料還未必很完善,另一方面金融服務也沒有形成規模,其風險又更多了一層。
另外,阿里小額信貸公司均成立于杭州、重慶此類一線城市,蘇寧的小貸公司也設立在重慶。兩家模式已經突破了銀監會關于小貸公司只能設點于縣區開展業務的規定,合規問題也是其潛在風險。
銀行目前仍是“大象”未來“平臺+金融+數據”或爆發
如果說阿里金融剛剛出現的時候,人們大多還只是將目光集中于“創新”二字上,那么京東、蘇寧的陸續起身,則讓“平臺+金融+數據”的模式被扣上了讓銀行害怕的帽子。
在杜曉山看來,盡管目前阿里模式發展迅速,但尚且談不上對銀行產生沖擊。“目前中國已經有小額貸款公司近6000家,貸款余額超過5400億,這個體量是阿里、京東、蘇寧所不能撼動的。”杜曉山指出,盡管如此“平臺+金融+數據”模式力量仍然不可小覷,一旦它們可以克服種種瓶頸,業務無限放大的時候,勢必會對銀行業務產生沖擊。
與此同時,網絡中也流傳這樣一個故事,形容京東做金融的“不講理”。菜農想把所種蔬菜銷往更多城里,于是找到專門販菜的商販。但商販有要求,進入平臺需要繳20%的進場費,同時回款結算周期要120天,一切按照商販的規則合作,農民沒有辦法,從了……由于商販對菜農回款周期過長,菜農沒有資金購買肥料種下一季。于是商販又推出放貸服務,還宣布代為采購肥料。
這一問題直指“京東模式”的軟肋,既然是用應收賬款質押,以此解決供應商的資金問題,那為何不直接縮短對供應商的應付賬期呢?
趙鳳梧并不贊成這種說法,“服務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目前有些大的商業公司包括大賣場,也是和很多銀行聯合起來,包括利用信用卡分期付款購買東西。”在趙鳳梧看來,電商做服務于小微企業的金融能否成功并不是拘泥于何種方式、何種形式去做,最關鍵的是要看它們能否滿足兩個特征。一是借款人所付的利息應該低于商業銀行的利息;二則是能否使出資人的錢所獲利高于存放在銀行的利息。“它如果沒有這兩個特征,一窩蜂地起,生命力就不會長。”趙鳳梧坦言。
對此,劉鷹也表示了認同,“金融是為經濟活動來籌措資金的,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觀點。”電商開設金融的初衷將會決定它們究竟能夠走多遠,如果僅將目光集中于希望短期內借助市場的需求,而贏取暴利的話,那么終究不會走得太遠。
就目前阿里公開資料顯示,“阿里信用貸款”額度為5萬~100萬元,貸款周期12個月,日利率在0.05%~0.06%之間。參照最低的0.5%日息計算,阿里小貸為阿里巴巴集團客戶提供的信用貸款年化利率最低為18%。相比市面上大多數小貸公司,18%的年化利率水平并不算高,但也要高于商業銀行。而取得授信額度的京東供應商,如果按照銀行的年利率7%計算,每日資金成本則僅有日息0.019%。
劉鷹認為,在特定時期、情況下利息高于別家是正常的,但問題的關鍵是能否讓公眾知道為什么高,這就涉及到了她所期望的無論是電商做金融還是其他小額貸款公司,乃至銀行都應當民主化。即金融服務機構可以將每筆貸款的利率、貸款金額、取得時間、還款期限等內容公開。這些交易信息,可以便于公眾、媒體乃至所有借方、貸方企業形成一個有效監督。
如果阿里等電商能夠將這一信息打開,開始時有可能會因為借方認為資金成本較高轉而向別家進行借貸行為,但是在中國整個金融大環境被一個“黑匣子”籠罩(交易過程中,不知道誰吃虧、誰獲利)的情況下,率先公開信息者更容易得到借方企業的信任,從而得到更多用戶。隨后也勢必會形成一個多骨米諾牌效應,推動全社會的金融機構公開信息,即可解決借貸雙發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也可以促使中國金融市場更為健康、活躍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