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焦不離孟的羽泉已經三年多沒有合作過新唱片,今年又各自推出了自己的單曲,二人將“解散”之聲不絕于耳。雖然兩人都表示“永遠不分手”,但胡海泉的“身邊人”的確和過去不太一樣。他幾乎很少出現在音樂表演的舞臺上,而是和音樂人陶喆、優酷高級運營副總裁魏明、奇藝公司運營副總裁耿曉華一起討論互聯網視頻的發展趨勢;和柴靜、賴聲川在年輕^論壇上探討“80后、90后的熱點話題與疑惑”;或者參觀創新工場,與李開復聊項目孵化……
他的角色變了,從臺前的音樂人,變身為唱片公司老板、娛樂公司合伙人。
相信數字的力量
因為《中國好聲音》而炙手可熱的四強之一金志文,在決賽當晚表示“感謝我的恩師胡老師!”順便調皮地匯報了一聲:“對了,胡老師,我現在吃飯已經不吧嗒嘴啦!”金志文描述的那段“憋屈的北漂時光”,就包括在胡海泉創立的EQ唱片做編曲的日子。期間他曾發表過三張專輯,但投入市場后都沒有什么回響,遠不及《中國好聲音》上的一個轉身。
另一位讓那英哭著說“對不起,我沒能留下你”的人氣選手多亮,也曾在EQ唱片發行過自己的單曲,而金志文當時又恰恰是EQ唱片的音樂總監及藝術總監。
“手里的制作人和歌手同時走上選秀的舞臺,音樂搭檔陳羽凡也經常出任評審,有沒有想過自己去做評審,做導師?”海泉說:“最近干的事兒就有不少評審工作,只是對象不是音樂,而是微電影。坐在身邊做評審的也不是歌手,而是諸如龍丹妮、寧財神、姚晨、古永鏘、龔宇這些更廣泛的行業人士。”
關注到微電影,是因為他除了運作EQ唱片之外,同時入股了一家專注于娛樂公關和娛樂營銷的公司——麥特文化,經由這家公司運作的項目包括《金陵十三釵》、《白鹿原》、《云之錦》、《錢學森》等眾多賣座影片的宣傳推廣。胡海泉近兩年的主要精力就放在這家娛樂公司身上,并親自運作了全新的娛樂品牌“瑪克思”,第一個推出市場的活動“首屆瑪克思未來影像季”,正是一項專注于互聯網全平臺的影像評選活動。
擔任瑪克思未來影像季執委會副秘書長,是他第一次主導唱片以外的項目運作。之所以會選擇微電影,胡海泉相信微電影能拯救唱片業,“就像當年MV借助電視拯救了唱片業一樣,音樂微電影能夠很好地發揮互聯網傳播特性,從而給唱片業帶來新的生命力,會成為唱片業新的殺手锏。”他自己則在評選中集合微電影市場的資源、摸索數字與音樂的結合之道。
相信數字的力量,是胡海泉在2007年運作馬天宇的專輯時最大的收獲。“在所有都不看好的時候,海泉推出了馬天宇的首張專輯,其中一首《該死的溫柔》紅透了,整張專輯中單單這一首歌在無線業務上的收入就在1000萬左右,讓我們體會到數字時代的唱片可以怎么玩兒。”和海泉共同創辦EQ的音樂人秦天說。緊接著,EQ唱片一口氣推了15張唱片,在低迷的唱片市場中令人咋舌。
在EQ唱片旗下歌手推出唱片時,海泉就沒有拍MV,而是帶著一眾歌手拍了一部電視劇《明星實習生》,“現階段音頻的版權推廣和傳播都遇到了很大的麻煩,影響力很有限,加上傳統的傳播模式已經太落伍了,我們把電視劇作為音樂推廣的平臺,用講故事的方式去詮釋音樂作品,去打動人更多人。”出演這部劇的演員都是EQ唱片旗下的歌手,劇中的歌曲都由他們親自演繹,故事也都是根據他們真實的奮斗經歷改編而成的。
“瑪克思”操盤者
真正讓“瑪克思”成為時尚熱詞,源于五一期間在朝陽公園舉行的2012“MMAX大爬梯”。“人生就像一場爬梯,費勁,但必須向上。”這是瑪克思的價值觀,胡海泉用一種浸淫互聯網已久的語氣說:“音樂節必須有自己的清新價值觀和氣質,僅僅靠大牌吸引觀眾,是比較落后的方法。那種公布演出陣容,炒作陣容,就想要高票房是音樂節的1.0營銷模式。現在已經進入2.0或者3.0的進階階段。”
作為項目的總策劃人,胡海泉第一次參與籌備大型音樂節,就將音樂與生活做更多結合,將活動定位在“大型戶外音樂生活節”:“有別于其他傳統音樂節,音樂生活節容納多樣生活方式,包括成長交談、潮流藝術、網絡影像、明星公益等。板塊上包括音樂爬梯、交談爬梯、潮流爬梯、影像爬梯、電子爬梯、吃喝爬梯等六個部分。其實我們的定義是在生活,音樂是其中的一個號召力。”
音樂節的最后一天,胡海泉和戲劇導演賴聲川、主持人柴靜坐在一起,以《時代的結繩者與觀察者》為題進行對談。三個人從日常生活、個體與社會、理想與熱愛三部分聊80后、90后的熱點話題與疑惑。而海泉的主持也保持著一個歌手的特色,他帶著全場觀眾一起唱《奔跑》,用電影、MV、微電影等視頻作為引出話題的工具。
無論是瑪克思還是EQ唱片,羽凡兩個人一直沒有分開。今年8月,海泉把羽凡拉進瑪克思品牌,由他主導2012瑪克思唱作比賽,而羽凡則給了這次唱作比賽一個精神內核——有種先行者。海泉說自己一直有“原創情結”,他特別希望自己公司的藝人都能做原創,“原創才是音樂的真正動力,才會給音樂市場帶來新的氣息。”
“與近來歌唱選秀大賽相比,中國現在更需要的是有種的音樂人!”羽凡在接受采訪時直呼,“類似中國好聲音、完美聲音這類的歌唱比賽,更多偏重的是選手對已有音樂作品的自我理解和演唱技巧的考驗,這是音樂表達的一個方面。而瑪克思唱作比賽更注重的是從創作到演唱雙方面直抒胸臆的表達,是透過生活而不是音樂本身產生的。”
整個唱作比賽在互聯網平臺上完成,羽泉的兩位成員重新組合起來,一起尋找“真誠的創作人”,也一起發掘互聯網領域的資源以及網絡比賽的運營之道。9月的一天,海泉趕到創新工場和李開復聊了一個上午,他感慨:“我們孵化的不僅僅是項目,我們孵化著遙遠的未來,那片田野里將會是怎樣的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