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家電業都面臨著來白海爾的挑戰,這種說法或許并不能讓所有人認同,但海爾的確讓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感覺到了明顯的壓力。
已經連續三年獲得全球白電銷量第一的海爾,國際化的步伐和路徑愈發清晰。繼收購日本三洋電機后,海爾集團又收購新西蘭最大的家電制造商之一斐雪派克92.8%的股份,并將根據收購法規買下其余所有股份,以完成規模為9.27億新西蘭元(約7.66億美元)的收購。
成立于1934年的斐雪派克,業務遍及全球主要6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新西蘭、意大利、泰國、墨西哥、美國五大生產基地,主要生產高端白電(冰箱、洗衣機)及廚房電器,2012財年總收入為10.3B億新西蘭元。
并購斐雪派克,海爾的國際化又增添了砝碼。把觸角向全球各個區域延伸的海爾,跨國收購是國際化的方法之一,這有助于海爾在國際化途中,擁有更多的捷徑。在歐洲、北美洲,海爾的提及率和認知率與日俱增,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喬布斯的成功,并不在于每人擁有一部iphone手機,而在于每個人提到iphone都會如數家珍,每一款iphone產品都會引發陣粉絲的狂潮。顯然,iphone并非單純是一款通訊工具,而是一種時尚、一種生活態度,是科技樂觀主義者最引以為榮的產品。
海爾產品正在引發消費者的高度關注,是因為海爾在引領生活方面逐漸成為標桿,用科技、時尚和態度重新定義賦予家電產品新的內涵。
衡量一個企業的國際化,還要看企業在國際化時的本土化程度,如果完全依靠出口達到國際化,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國際化似乎有些贏弱。海爾的國際化標桿在于,依靠更多本土化產品,贏得市場和消費者信任,只有鋪就這種堅實的“地基”,才能撬動海爾在全球的整個支點。
數據顯示,海爾現在有40%的產品在海外生產,但這不影響海爾出口繼續攀升。數據顯示,2012年前三季度,海爾出口增長15%,而2012年前三季度中國白電整體出口只增長了3%,其中美的下降了21%,而2011年和2010年美的業績增長分別是49%和3%。
跑贏家電行業大盤的海爾,既有當年日本家電稱霸全球的影子,又有超越日本家電甚至歐美家電業的創新精神。日本家電由盛轉衰,是海爾的前車之鑒,同時超越歐美家電精細化制作和人文情懷的設計,又讓海爾享譽全球。
曾經盛極時的日本家電業,正處于深度調整階段。松下,索尼、夏普全線虧損的聲音不絕于耳。2012年12月中旬,松下負責白色家電業務的常務董事高見和德表示,松下將終結在歐洲組建冰箱、洗衣機等白電生產組裝工廠。
在全球家電普遍走低時,海爾的驚艷之處不僅僅在于銷量,更在于讓消費者深度參與,拉近消費者的參與意識。從純粹的消費者,變或產品的主導設計者,這在全球家電業中堪稱經典。
2012年10月15日,在廣州召開的第112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海爾現場版的“創意達人秀”以及海爾全球五大設計中心設計師與網友互動,成為交易會的一大亮點。“創意達人秀”恰恰是通過吸收消費者的建議,滿足并完善海爾系列產品的。
日本家電稱霸全球時,在當時以工業化、規模化生產為核心的前提下,消費者并無更多選擇權:海爾走向全球時,以個性化、定制化為思路的生產模式,贏得了認同與信任,他們給了消費者更多的話語權。
在創新的路上,海爾贏在了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