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聲音
“再不收費,創作人就要餓死了。”
大部分成熟的創作者都認為,音樂收費下載絕對是件好事,這樣可以有效地保護創作者的知識產權和收入。長期免費勢必會降低創作者的積極性,最終難有好的歌曲誕生。
12月4日,陶喆放言,“音樂下載要是再不收費,那創作人就都要餓死了”。音樂人宋柯的態度更為明確:希望明年年初可以達到收費下載MP3的目標,利益分配,應該五五分成。
“銷售數據不靠譜”,下載收費難實施
中國數碼版權集團主席許東升認為數字音樂版權保護欠缺一套完善的版權管理系統。“唱片公司(也包含音樂人)很難及時知曉自己的歌曲在什么渠道被點擊下載了多少次,他們從運營商獲得數據一般都得等半年到一年才能拿到。這一數據作為收入分成的證明,準確性既沒有第三方來認定,其應具有的‘市場溫度計’作用也失效了。因為流行音樂的壽命大概只有3個月到半年,一年前的數據對音樂的推廣已經沒有任何價值。”
“收費難,不收費死得更快”
音樂版權費不斷走高,廣告收益下降,已經讓眾多音樂網絡平臺生存日益艱難。對他們而言,收費難,但是不收費死得會更快。此外,音樂下載收費也并非無例可循,iTunes音樂商店下載模式、包月收費模式、電信彩鈴服務都在為未來國內音樂下載收費提供參考。
反對聲音
“情非所愿,兩條心”
未來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占用空間少、播放更省電的手機音樂勢必會成為商家新的必爭之地,然而目前下載量最大的渠道之一百度會在此節骨眼上真心支持收費嗎?當年,百度正是依靠免費音樂為其帶來大的流量。
互聯網公司對此的態度相當低調模糊。對于騰訊、百度這樣的大公司而言,音樂只是其產品體系的一部分,音樂平臺本身能否盈利并不重要。只要擁有良好的用戶體驗,用戶就會自然地遷移到體系內那些具備盈利能力的產品上,他們怎會丟了西瓜揀芝麻?
眾渠道商中只要有一家免費,收費終將成為水中月、鏡中花。
“吃了還會吐出來”?
根據新浪網目前針對“音樂下載收費,你愿意嗎?”的調查顯示,80%的網民拒絕下載收費。網絡化10年,已經讓他們習慣了分享與免費,未來誰會為此埋單?
“以利博名,收費遙無期”
新歌手們往往希望免費下載能夠讓自己一歌而紅,以此獲得更多的粉絲與知名度。老歌手們則擔心版權稅朝誰去要、眾多音樂出品方的觀望態度、各家的分成方式,都讓積極者所倡導的“收費”變得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