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飼弄蠶桑,絲綢有“東方藝術之花”的美譽。
中國吳地則是中國絲綢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湖州南郊錢山漾新石器遺址的下文化層中出土一批絲線、絲帶和一小片沒有碳化的絹片,經測定,確定絹片的年代為47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并已確定的最早的絲綢織物成品。
魏晉時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促進了太湖流域吳文化的發展。五代吳越時期,吳地稻作文化和蠶桑絲綢文化得到極大發展。南宋時期,臨安(杭州)成為全國經濟文化中心,吳地成為絲綢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明清之際,吳地的絲綢文化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影響東亞,乃至全世界。
太湖流域原先的桑樹稱“荊桑”,也叫野桑,根須發達,但桑葉既小又薄,出葉率不高。宋時,太湖流域的蠶農從黃淮流域引進了經嫁接的魯桑,桑葉既寬大又厚澤,但根須不夠發達,吸收養分的能力遜于荊桑。先民們通過荊桑與魯桑的嫁接,培育出了一種新的品種—湖桑。湖桑,吳地俗稱“家?!保婢咔G桑與魯桑的優點,成為一種優良的桑樹品種。
元朝,太湖流域的蠶農改良了北絲車,用南絲車繅出了比北絲車繅出來的“肥絲”要精細得多的細絲。明代,湖絲聲譽鵲起,贏得了“湖絲甲天下”的美稱。其中“輯里絲”更是細絲中的翹楚,它質地細勻白韌,隨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享譽海外。輯里村,又名七里村,是位于南潯與烏鎮之間的一個小村鎮。該地“穿珠灣,水澄清,取以繅絲,光澤可愛”。到了近代,“輯里絲”名聲與日俱增,以細、圓、勻、堅和白、凈、柔、韌為特色,曾在南洋勸業會、巴拿馬博覽會、國貨展覽會上頻頻獲獎。連清室的龍袍、鳳衣也指定用“輯里絲”織造的絲織品裁制。太湖流域的蠶農紛紛效仿輯里人的方法,繅出細絲,也稱輯里湖絲。
“無絲不成鎮”,絲綢業的興盛,帶動了工商業的繁榮,南潯、菱湖、雙林、烏鎮、盛澤等市鎮成為重要的絲綢集散地,發展成“煙火十萬人家”的江南雄鎮。江南絲綢業小城鎮上最早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明清時期,吳地的蠶桑業、繅絲業和絲織業均十分發達。雙林的“倪綾”是明代朝廷大臣“奏本”的專用綾。
蘇繡是蘇州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流派繁衍,名手競秀。沈壽便是近代蘇繡名家中的佼佼者。
沈壽(1872—1921),原名云芝,字雪君、雪宦,別號天香閣主人,菱湖竹墩人。她從小隨父寓居江蘇吳縣,學習刺繡,十五六歲已名滿姑蘇。1904年,沈壽繡了佛像等八幅作品,進獻清廷為慈禧太后祝壽。慈禧極為滿意,賜“壽”字,她遂易名為“沈壽”。同年,沈壽受清朝政府委派赴日本進行考察,交流和研究日本的刺繡和繪畫藝術?;貒蟊蝗蚊鼮榍鍖m繡工科總教習,自創“仿真繡”,在中國近代刺繡史上開拓了一代新風。
1914年,近代實業家張謇在江蘇南通創辦女紅傳習所。沈壽應聘來到南通,擔任了所長兼教習。在教學中,她主張“外師造化”,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和表現人事物景的能力。7年內,傳習所培養了眾多刺繡能手,使南通成為名播江浙的刺繡之鄉。南通的繡品也逐步形成了“細”“薄”“勻”“凈”的風格,暢銷海內外。
蠶桑絲綢生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能消化吸收太湖流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讓勞動力轉化成財富。南宋陳旉《農書》所述,吳地蠶鄉,不少蠶農“唯藉蠶辦生事”。經他測算,十口之家養蠶十箔,可抵十四畝四分七厘優質稻田的收益。陳旉指出:“中小之家,只此一項,自可了納賦稅,充足布帛也。”明末清初的張履祥在《補農書》中通過計算得出結論,同樣一塊地,用于栽桑養蠶比用于種稻麥,收益要高出四五倍乃至十幾倍。
蠶桑生產周期短,收效大,俗謂“四十五天見繭白”,“上半年靠蠶繭,下半年靠種田”,“養蠶用白銀,種田吃白米”。然而,舊時蠶寶寶特別難養,據《吳興蠶書》載:“蠶自小至老,須刻刻防其疾病。俗稱蠶為憂蟲,受一分病則歉收一分?!毙Q農們認為冥冥之中有神靈在掌管蠶事,便虔誠地崇拜蠶神。
蠶神崇拜是中國絲綢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早在殷商時期的甲骨卜辭中,就有“蠶示三牜”的記載。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農桑是國家之本,史書上都有皇后親蠶、祭祀先蠶的記載。菀窳婦人、寓氏公主、伏羲、嫘祖、蠶叢氏都充當過蠶神。晉代干寶《搜神記》中的《太古蠶馬》是一則“白馬化蠶”的蠶神神話。
1000多年來,“白馬化蠶”這一遠古神話傳說仍在吳地廣為流傳。在20世紀80年代進行的民間故事、歌謠、諺語全國普查中,僅嘉興和湖州兩市就搜集到近十則“白馬化蠶”的民間故事,“掃蠶花地”等歌謠也唱“白馬化蠶”等內容?!鞍遵R化蠶”這一古老的神話作為中國蠶神崇拜的文化記憶,仍在吳地口傳身授,成為一種活態的文化記憶。這一民間傳說還演化成了一種“軋蠶花”的民俗事象。
吳地清明軋蠶花廟會在明清時最為鼎盛,各種府志、縣志、鎮志都有記載。清道光初詩人沈焯的詩就描述了含山清明軋蠶花廟會盛況:“吾鄉清明儼成案,士女競游山塘畔。誰家好兒學哨船,旌旗忽閃恣輕快?!?/p>
含山西側寬闊的含山塘是上演各種水嬉項目的理想場所。其民間文體節目主要有抬閣船、標竿船、船拳、踏白船等。踏白船,俗謂“快船”,是由農用木船臨時改裝的,一般用八支木槳,對稱排在兩邊。農船平時為單櫓,快船為雙櫓,得在另一邊再裝上一櫓。船艄上兩邊各自伸出一塊木板,扯綁者就站在寬為尺許的木板上。兩邊各有兩人搖櫓。另有一人擂鼓或敲鑼為號,協調行動。搖快船者為生龍活虎的小伙子,只有扯綁者有時為亮麗的“假小子”。含山水嬉最多的是“快船”,大家在含山塘里競渡賽快,以宜田蠶。
岸上圍觀者“軋”在一起,就形成了“軋蠶花”的熱鬧場景?!败埿Q花”時,蠶婦們都爭相購買蠶花來插在頭上。相傳,西施去越適吳時,途經吳地蠶鄉,把一種蠶花分送給蠶婦,預祝蠶花豐收。那一年,果然家家蠶花大熟。相沿成習,吳地蠶鄉的廣大蠶婦就有了簪戴蠶花的習俗。所謂蠶花,是一種用紙或絹剪扎而成的彩花。蠶花形如月季或玉蘭,插在竹制的花簞上出售。簪戴蠶花成了一種蠶婦的特殊服飾習俗。朱恒《武原竹枝詞》寫道:“小年朝過便焚香,禮拜觀音渡海航。剪得紙花雙鬢插,滿頭春色壓蠶娘?!弊髡咴凶ⅲ骸凹埢?,號蠶花。”□
(本文照片由作者和沈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