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2012年4月,在中英文化交流活動中,湯顯祖的經典劇目《牡丹亭》演出于英國莎士比亞故鄉斯特拉福德市。
一年后的2014年、三年后的2016年,中國浙江遂昌將與英方深度合作,舉行湯顯祖、莎士比亞國際學術研討會及對兩位偉大戲劇家逝世400周年紀念活動。
在遂昌人看來,這得益于自己的文化自覺、自信與自強,讓“走出去”成為水到渠成之舉。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文相通,文相通才能情相連,文化和藝術最能打動人心。”此次訪英文化考察交流團的每一位成員感受有加,他們表示此行無疑是一次中西方優秀文化的交流之旅、交融之旅、交響之旅,更是一次續緣之旅!
文化自覺:暢談戲劇、執手古城的交流
遂昌對湯顯祖文化的那份眷戀和思考,凝固在湯顯祖的巨大塑像上,“一直都是人們的焦點”。
400多年前,湯顯祖在遂昌任知縣5年,任內施政惠民,借俸著書,創作了戲曲《牡丹亭》,后來歷演不衰,并被譯成多國文字。湯顯祖亦毫不吝嗇對遂昌這片土地的盛贊,更在詩句中贊其“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陰道上行,春云處處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無事到公庭,農歌三兩聲”。
湯顯祖厚愛遂昌,遂昌對他這塊文化招牌的挖掘更是不遺余力:連續舉辦五屆湯顯祖文化節,《牡丹亭》會演與出國演出……詮釋的是一部傳世戲劇的不朽,一份通入骨髓的文化自覺。
遂昌,浙江西南小山城,湯顯祖寫就傳世名著《牡丹亭》的千年古邑;斯特拉福德,英國南部小城,誕生大文豪莎士比亞的不朽古鎮。1616年,兩位大師同年仙逝,2000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同列為世界百位歷史文化名人。大師有此“機緣”,而兩個小城在發展上也“心心相印”,都是以文化為依托,用文化引領旅游、引領產業、引領經濟。
循著這樣的脈絡,遂昌鼓起了“小馬拉大車”的勇氣,積極讓文化“走出去”—
2012年4月20日,在英國斯特拉福德,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這兩位譽滿東西方世界的戲劇大師,在同一個舞臺上進行穿越時空的對話。當浙江昆劇團的《牡丹亭》整劇上演時,從驚夢、冥判、離魂、掘墳到圓夢,藝術的幕布再次拉起,盡情地表現了無國界的文化交流,恰如其分地承載了“牡丹本是遂昌生,從此花開英倫秀”的文化連通。
遂昌縣訪英文化考察交流團抵達斯特拉福德的第二天,當地報紙《先驅報》頭版頭條報道了中國交流團參加莎士比亞誕辰紀念活動的消息,并介紹了這些年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及英國民眾對中國文化的認知。
在遂昌,深挖湯公文化“仿佛只隔一個轉身的距離”,不僅呈現在湯公主題文化中,同樣植根在百姓的生活中。民俗是傳承的符號,民風是傳承的鋪設,民情是傳承的支點。湯顯祖這面文化大旗,遂昌率先舉起,并承擔推動文化“走出去”的責任,邁出“讓珍貴的文化遺產漂洋過海”的第一步。
文化自覺,讓文化血脈鮮活不息,讓遂昌傳頌經典!
文化自信:中西聯姻、藝術發展的交融
湯顯祖與莎士比亞執手相敘,是中西文化藝術的交融。
這條由中國浙西南小山城率先開啟的中西戲劇“絲綢之路”,不屬于一個小城,而屬于整個世界;這不是一次無心偶然的舉動,而是一份文化自信的厚積薄發。
訪英期間,交流團先后接受新華社倫敦分社及英國多家新聞媒體的采訪。如果說,2009年是遂昌縣與斯特拉福德市揭開文化與教育合作交流的序幕之年,那么,2012年就是兩地文化交流互動的突破之年:交流團第一次把《牡丹亭》整劇全本送到斯特拉福德上演;中英雙方第一次在斯特拉福德市政廳劇場同臺上演湯、莎兩位大師的代表作《牡丹亭》《哈姆雷特》;兩地政府第一次正式簽訂推動雙方文化交流友好合作框架協議……湯顯祖、《牡丹亭》及遂昌走出國門,創造性地與莎士比亞連接在一起,諸多的第一次,代表的不僅是新興理念的開啟,更是遂昌實踐文化自信及文化認同的創舉。
在斯特拉福德市政廳禮堂,交流團被列入特邀嘉賓,這份榮譽,源于遂昌文化自信;
在斯特拉福德市升旗區旗桿下,交流團代表中國在英國上空升起了鮮艷的五星紅旗,這份激動,源于遂昌文化自信;
在斯特拉福德市政廳,市長比爾·道林為交流團的每一位成員佩戴“榮譽市民”徽章,這份驕傲,源于遂昌的文化自信;
在莎士比亞故居,莎士比亞出生地基金會會長戴安娜·歐文先后兩次遞筆請交流團負責人在莎翁巨幅宣傳畫像上簽字,并寫下祝福語:生日快樂。這份厚愛,源于遂昌文化自信。
全本《牡丹亭》在斯特拉福德市及考文垂市連演四場,好評不斷。一位看完演出的英國觀眾甚至當場表示,他特別關注是什么讓湯顯祖在遂昌激發了如此靈感,寫就了400年傳唱不歇的傳世經典。
對于文化的信仰和追求,兩個地處不同空間的小鎮是相通的。打造遂昌成為全球湯學研究和戲曲交流中心,這一愿望,在斯特拉福德市政廳邁出了第一步。當杜麗娘與柳夢梅夢中相見,當眾花神姍姍而至、翩翩起舞,當觀眾以一句“verygood”盛贊時,這朵400年的艷麗“牡丹”盛放在莎士比亞的故鄉,那道閃爍著東方藝術的美艷光芒閃耀在英國上空—讓斯特拉福德銘記遂昌,讓西方戲劇界熟知中國昆曲,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
文化自信,讓文化遺產傳續發展,讓遂昌奏響文化強音。
文化自強:走出山城、走向世界的交響
昆曲、湯顯祖、《牡丹亭》三個品牌,既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讓異國觀眾從不了解到了解,從有些了解到更加了解,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跨國交流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在遂昌看來,這只是一份難得的榮譽,更是一種崇高的責任。
憑借一股“小馬拉大車”的執著精神,湯顯祖文化走出大山,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文化交流大舞臺,實現經典化、國際化、大眾化—遂昌文化自強之勢激情勃發。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提升遂昌縣文化品位,嫁接文化于經濟發展,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以湯顯祖文化為主題,遂昌縣建成湯顯祖紀念館,制定湯顯祖文化發展規劃,成立中國戲曲研究會湯顯祖分會,每年舉辦湯顯祖文化節。
此次在英期間,交流團一行與斯特拉福德市市長比爾·道林先生進行了會談,并簽訂了遂昌縣與斯特拉福德市《關于推進文化交流友好合作框架協議》;遂昌中學與斯特拉福德艾文學院締結為姊妹學校。并且遂昌將在2014年和2016年與英方深度合作,互惠互動,共奏文化強音。
文化名聲惠及民生,循著湯公“勸農耕作”的印記,遂昌在產業發展的內涵和外延上引入文化理念,激發群眾參與文化發展的熱情和活力,踐行“全民參與、惠及全民”理念,實現了“文化便民促跨越,文化樂民促轉型,文化富民促增收,文化安民促和諧,文化惠民促交流”。
遂昌造就的現代版“絲綢之路”,是兩個小城的文化交流,是兩個國家的文化交融,是全球范圍的文化交響。
文化自強,讓文化精神永不止息,讓遂昌走向世界!□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