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綜述了植物種名稱的常用種類,明確了植物種名使用的科學性,并分析了科技文章中植物種名稱使用存在的問題,并對規(guī)范使用種名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植物;種名;學名;科技文章
中圖分類號:Q94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3)02-0000-00
收稿日期:2013-03-25
修回日期:2013-04-02
植物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當我們研究植物時,首先應了解所研究的是哪種植物。種是生物物種或種群的簡稱,是生物分類等級的基本單位,是具有一定形態(tài)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和一定自然分布區(qū)的生物類群,也是一個具有共同基因庫的、與其他類群有生殖隔離的類群。一個物種中的個體一般不能與其它物種中的個體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產(chǎn)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種是生物進化與自然選擇的產(chǎn)物,是研究利用植物最基本的重要對象[1]。給植物一個名稱,的做法是從人類社會歷史之初就自然地開始了有的。由于地域的不同,出現(xiàn)“一物多名”和“一名多物”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而這種現(xiàn)象必然造成混亂,阻礙科學的發(fā)展。為避免這種錯誤,首先要分清種名稱的相關問題。
1 植物種名稱的種類
常用的植物種的名稱有學名、中名、英文名、拉丁名等。
學名(scientific name)是指用拉丁文書寫的符合《國際植物命名法規(guī)》(I.C.B.N.)各項原則的科學名稱,每種植物只有一個,也只能有一個學名。學名也稱拉丁學名,但與拉丁名不同。植物學名由三部分組成,第一個詞為屬名(屬加詞要用名詞),第二個詞為種加詞(種加詞要用形容詞或地名或人名,加后綴或所有格),第三個詞為命名人[2]。正式發(fā)表的研究文章中,必須使用正確的學名,如月季花Rosa chinensis Jacq.。這是科技文章中出現(xiàn)種時必須使用的植物種名稱。
中名(Chinese name)是指在《中國植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等權威著作根據(jù)拉丁名稱的含義確定的相對應的中文名稱,中名和學名應該是一對一的關系。建議使用中文正名,特指這些中名;避免使用中文學名,引起混淆。由于植物分布的地域差異、人們對植物利用和認識不同等原因而用的其它名稱,稱為別名、地方名或俗名[1]。如中名(中文正名)為月季花Rosa chinensis Jacq.(學名),俗名為月月紅、月月花、玫瑰等。其實玫瑰Rosa rugosa Thunb.為另一植物的中文正名。中文科技文章中種的名稱應使用中文正名,不使用別名、地方名和俗名等。
英文名(English name)是指用英文書寫的名稱,它和中文書寫的名稱一樣,有異名、別名、俗名和地方名。如月季花(中名)Rosa chinensis Jacq.(學名)的英文名為Chinese rose。
拉丁名(Latin name)是指用拉丁文書寫的名稱,它和中文書寫的名稱一樣,有異名、別名、俗名和地方名。拉丁名不是學名。如血桐(中名)Macaranga tanarius (L.) Müll. Arg. var. tomentosa (Blume) Müll. Arg.(學名)的拉丁名為Macaranga[3]。文獻資料中,常見學名與拉丁名混淆的情況。
2 植物種名稱的科學性
植物的科學命名是用雙名法來命名的。雙名命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亦稱“二名法”,是生物分類之父、——瑞典博物學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在1753年發(fā)表的《植物種志》一書中,采用前人的建議創(chuàng)立的,。后為全世界的植物學家和動物學家采用,并按I.C.B.N.實行。雙名法要求1個種的科學名稱(學名)必須用2個拉丁詞或拉丁化了的詞組成,第一詞是屬名,是這個種所處的屬,屬名的第1個字母必須大寫;第二個詞為種加詞,或種區(qū)別詞,通常是一個反映該植物特征的一個拉丁文形容詞,種加詞的字母一律小寫;這2個詞共同組成一個種名。同時,命名法規(guī)要求在雙名之后還應附加命名人之名,以示負責,便于查證。一個物種的完整的學名必須符合本方法,如銀杏Ginkgo biloba L.。
在科普著作和科技期刊中,為了閱讀方便、節(jié)省篇幅而省略命名人,不規(guī)范,但被普遍接受。
3植物學名的相關問題
我們使用種的學名時,是使用接受名稱(accepted name)的,即符合I.C.B.N.或《國際栽培植物命名法規(guī)》(I.C.N.C.P.)法規(guī)規(guī)則,用于屬、種、品種、品種群的最早建立的那個名稱。除學名外,各國語言出現(xiàn)的名稱則為權威著作認可的正式名稱[4]。
由于隨著研究的深入和資料的不斷積累,有些種的接受名稱可能要更改。因此出現(xiàn)了異名(synonym)。異名是指學名中,符合法規(guī)建立條件規(guī)定的一個或多個名稱,與接受名稱為同一植物,但發(fā)表較晚;或是原來的命名有誤的名稱。如尖葉杜英的接受名稱為Elaeocarpus rugosus Roxb.,而Elaeocarpus apiculatus Masters為異名;九里香的接受名稱為Murraya exotica L.,而Murraya paniculata (L.) Jack.則為異名等。異名不能正式應用在科技文獻中。
生產(chǎn)中,為了方便直觀地出售某種植物,也會使用商業(yè)名稱(trade designation),但它不是植物名稱,而是在種、品種或品種群的銷售中,認為某一接受名稱不適于商業(yè)目的時,用于代替該接受名稱的手段[4],如乳茄Solanum mammosum L.的商品名稱叫“五代同堂”、“黃金果”等,蔓花生Arachis duranensis Krapo et W.C.Greg.的商品名稱叫“遍地黃金”。科技文獻中,不能使用商業(yè)名稱,也不能將商業(yè)名稱與異名混淆。
4種下等級涉及的問題
在實際生產(chǎn)實際中,常涉及的種下等級有亞種、變種、變型、品種、品種群等[1]。它們的名稱也要注意規(guī)范使用。
亞種(subspecies, subsp., ssp.)是指一個種內(nèi)的類群,自然條件下,在形態(tài)上有區(qū)別,分布上、生態(tài)上、季節(jié)上有隔離,如斜葉榕Ficus tinctoria subsp. gibbosa。
變種(variety, var.)是自然條件下,一個種產(chǎn)生某些較為穩(wěn)定的形態(tài)變異,且其分布的范圍(或地區(qū))比亞種小得多(比亞種)。在其特征上與原種有一定區(qū)別,并有一定的地理分布。如紅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其花形態(tài)與原種一致,只是其花呈紅色,且僅在湖南、江西一帶自然分布。
變型(form, f.)為形態(tài)或個別性狀變異比較小的類型,通常只有1個性狀的差異。羽衣甘藍Brassica oleracea var. acephala f. tricolor為甘藍Brassica oleracea var. acephala的一個變型,其葉不結(jié)球,常帶彩色,葉面皺縮。
品種(cultivar, cv.)是栽培植物的基本分類單位。它是指具有一定經(jīng)濟價值的物種,經(jīng)人類選擇、培育而得,能適應一定的自然和栽培條件,在其產(chǎn)量和品質(zhì)上比較符合人類的要求。它是為根據(jù)某一或某些專門目的而選擇的,具有一致、穩(wěn)定和明顯區(qū)別的性狀,而且經(jīng)采用適當?shù)姆绞椒敝澈螅@些性狀仍能保持下來的一些植物的集合體。在植物學范疇,種與品種不能混淆。品種按I.C.N.C.P.命名。品種加詞應是富于想象力的詞,與由拉丁語形成的植物名稱顯著不同,如用拉丁詞作品種加詞,則必須符合植物命名法規(guī)的規(guī)則和構成。品種的學名寫法是在其原種的學名后,在單引號內(nèi)寫上品種加詞的拼音,并且第一個字母用正體大寫,其余用正體小寫,加詞前無須加“cv.”來表明它的栽培品種的等級,其后也無需引證它的命名人[4]。如錦葉大紅花Hibiscus rosa-sinensis ‘Cooperi’。
品種群(Group, Gp)是基于一定相似性的品種、植物個體或植物集合體的正式類級。品種群名稱由它所隸屬的屬或者更低分類單位的正確名稱與品種群加詞共同構成。品種群加詞中每一個詞的首位字母必須大寫,其它小寫,都為正體,不加其它符號。如報春花屬Primula中,品種‘MacWatt’s Blue’、‘Old Irish Scented’與‘Osborne Green’ ,其形態(tài)、生態(tài)適應性及生物學特性具有很強的相似性,它們被一起置于品種群Primula Border Auricula Group中[4]。
55 種名稱的查找
實際應用中,如何快速地得到某個種的學名(接受名稱)如何快速地得到,可以有很多方法,包括查找《中國植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Flora of China》等,還有各科的專著。隨著網(wǎng)絡的使用,大多數(shù)人直接使用網(wǎng)上的搜索工具,快速得到學名。由于網(wǎng)上有不少的資料,是有不少由非專業(yè)人士進行編輯的,錯誤較多,包括存在不是正式接受的學名、書寫錯誤等問題。
建議盡量使用最新的研究專著《Flora of China》的資料,這個可以從網(wǎng)上直接查找;也可以使用中國生物物種SP2000的資料[5],以達到快速準確地查到正確的學名;也可查找廣東植物名錄電子版等。使用時再進行名稱的核對,并選用最新的資料。
6科技文章中種名稱的其它問題
在文章中,標題、摘要和正文第一次出現(xiàn)植物種的名稱時,都應附學名,第二次及之后出現(xiàn)不再附加學名。除植物系統(tǒng)分類學相關的文章外,一般未作說明的科技期刊可以不寫命名人,以節(jié)省的方式書寫學名,盡管不規(guī)范。
屬下有多種時,第一個種屬名要寫全,如白蘭(Michelia alba)、含笑(Michelia figo)同時同現(xiàn),白蘭的屬名Michelia寫全,含笑的屬名則可用M.代替;如屬下只有一個種,屬名則應寫全,不能簡寫。
排版時,盡量按照書寫要求,即屬名和種加詞斜體,命名人正體的方式排版,以示英文詞匯和拉丁詞匯的不同[6]。對于種下等級,連接詞用正體,種下加詞用斜體。
如遇屬下種不確定時,只有一種的情況,用屬名加sp.表示,如某種竹(簕竹屬)Bambusa sp.;如為屬下幾種,則用屬名加spp.,如幾種竹(簕竹屬)Bambusa spp. [7,8]。
如文章中植物種類出現(xiàn)較多,則盡量采用表格的方式呈現(xiàn)植物種的名稱,方便查找和核對。
審稿編輯:葉創(chuàng)興 黃久香
參考文獻:
[1] 馬煒梁主編.植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張麗兵譯.國際植物命名法規(guī)[M],維也納版,中文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 黃普華,孫洪志編.漢英拉植物分類群描述常見詞匯[M].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出版社,2004.
[4] 向其柏,臧德奎,孫衛(wèi)邦譯.國際栽培植物命名法規(guī)[M],第七版.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6.
[5] 中國生物物種名錄[Z].http://www.sp2000.cn/joacn/index.php
[6] 翁廉主編.科技期刊編輯向?qū)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0.
[7] 葉創(chuàng)興,石祥剛.植物拉丁文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 汪勁武.種子植物分類學[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林正眉(1969-),女,福建永安人,
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植物學、園林植物學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E-mail:linzhm@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