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在《四花相似說》中寫到:“荼蘼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蠟花,海棠花似絹花,罌粟花似紙花?!泵枋龅氖侨嗽祛^花與自然花難分伯仲。在宋代,從帝王到臣民,每逢節慶則“往來皆簪花”,因此形成“以剪花為業”的社會形態。
陳寶良在《明代社會生活史》中描繪,“在迎春期間,有一些附帶習俗,如北京人戴鬧嚷嚷,男女都戴,直到清朝。除了特殊場合,戴簪花者多為女性。”時至今日,在泉州一村莊,每逢春節,有學識的男人去祠堂,必須得戴花。
古時,人造花的種類并不少,在揚州、南京流行用蠶絲絨制作絨花;北京則擅用真絲綢絹、綾鍛制作絹花,從正月起逢四售賣,如今的花市便是如此演變而來;當時的揚州人也用通草植物做通草花,素雅質樸;還有福州的羽毛花,取自鳥類各色羽毛,靈動優美,當然還有遍及全國的紙花,價廉質優。今天,用刨花做的木簪花一樣輕盈動人,取自纖維含量高、韌性強的景木精雕細琢而成,風韻依舊。
鬧嚷嚷:用烏金紙制成飛蛾、蝴蝶、螞蚱等形狀,大如掌,小如錢,大小男女,在頭上各戴一支,至于貴人,則插滿整個頭部。民間婦女則用幡、鏤金簇彩制威燕子、蝴蝶之類,送于親威插裁在釵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