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崇左市江州區蔗糖產業結構、甘蔗種植現狀,淺析甘蔗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甘蔗生產,加強對甘蔗生產“三高”(高產、高糖、高效益)栽培技術的指導,推進甘蔗種植規模化、機械化、良種化和水利化。
關鍵詞:甘蔗;種植結構;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S56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374(2013)01-0074-04
廣西崇左市江州區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是中國-東盟南(寧)崇(左)經濟產業帶中心城區。江州區總面積2951km2,轄7鎮2鄉和2個華僑經濟管理區,全區總人口35.68萬人,居住著壯、漢、瑤、回、苗、侗等10多個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80%以上。江州區地處南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無霜期346d,氣候條件和土壤情況對甘蔗生長十分有利。江州區耕地總面積8.78萬hm2,其中甘蔗種植面積7.13萬hm2,是國家規劃重點扶持的廣西33個蔗糖優勢區域縣(市、區)之一。甘蔗種植面積和蔗糖總產量約占崇左市三分之一,年均產蔗500萬 t左右,轄區4家制糖企業總日榨能力達4.6萬t,人均產蔗、產糖居全國第一位,有“中國第一甜縣(區)”的美譽。
1甘蔗種植業的基本情況
江州區大規模開發種植甘蔗始于1988年,這一年甘蔗種植從1987年的0.81萬hm2,猛增到1.33萬hm2,進廠原料蔗39.68萬t;1998年種蔗3.59萬hm2,進廠原料蔗248.86萬t;2008年種蔗6.87萬hm2,進廠原料蔗518.1萬t。目前,江州區是全國重要的蔗糖生產基地,是國家規定重點扶持廣西33個蔗糖產業優勢區域的縣(市、區)之一,甘蔗生產規模已擴大到種植面積穩定在6.67萬hm2以上,年產原料蔗500萬t左右。 制糖業稅收占財政總收入的70%,制糖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70%,農民種蔗收入占全年總收入的80%(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880元)。一些種蔗較多的鄉鎮,如新和鎮2011-2012年榨季人均產蔗33.61t,人均種蔗產值16805元,戶均純收入過數萬元。
以上數字表明,甘蔗生產對江州區地方財政收入和農民脫貧致富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極大地促進了江州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蔗糖產業已理所當然地成為江州區的支柱產業,是一項無以替代的、關系全局的生命產業。
2甘蔗種植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生產體制以單戶分散經營為主,沒有形成規模效益,更沒有形成集約型生產基地
2012年江州區有甘蔗種植戶69561戶,種植甘蔗7.13萬hm2,平均每戶0.475 hm2。由于體制的制約,每戶的蔗地雖少,但分散的多,東一塊西一丘,甚至出現一畝甘蔗分在七、八處地方種植的情況。此外,沒有實行嚴格的標準化管理和集約化經營,僅僅是統一機耕開行和種植,其他管理方式仍停留在傳統人工操作上,沒有真正發揮規模經營的效益。分散經營使甘蔗生產不能實現生產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無法開展機械化、水利化、專業化等社會化生產服務,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成為向現代化農業躍進的最大障礙。
2.2土壤改良和用地養地沒有得到普遍重視和落實,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沒有得到改善
江州區90%以上甘蔗種植在無灌溉條件的瘠薄旱坡上,大多數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于1.5%,加上長期以來施無機化肥為主,甚至把田間蔗葉燒光,對土地采取掠奪性生產,使土壤板結,肥力不斷下降。土壤瘦瘠至今仍是江州區甘蔗單產不能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2.3粗耕粗管,生產技術相對落后
主要表現在:(1)種蔗時沒有精細整地,蔗苗扎根立苗受阻,萌發率低,耐旱性差;(2)基肥尤其是有機肥施用不足,每年平均有機肥施用量不足250kg/667m2;(3)落后的窄行距種植(50-70cm)仍占江州區甘蔗總面積的50%左右;(4)中耕除草不及時,草與蔗苗搶肥嚴重;(5)施肥不當,追肥以撒在土壤表面為主,不覆蓋;(6)中后期沒有中、高培土,甘蔗根系營養空間小,根淺易倒伏;(7)缺少輪作,土壤肥力下降,病蟲源積累多。(8)從2011年農民技術培訓來看,江州區每年培訓農民只有2.8萬人,接受農業技術培訓的勞動力不足10%,接受過農業技術培訓的比例較少,遠遠滿足不了農民對甘蔗種植技術的需求。農民沒有技術,就需要有關技術人員的指導,可是目前,江州區耕地面積8.78萬hm2,農技人員只有60多人,人均指導面積1300 hm2,根本無暇顧及。
2.4品種結構不合理,現有良種種性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
一是江州區種植了二十多年的臺糖22號仍占相當的比例,由于該品種長時間連作,已出現明顯的種性退化現象,品種單一化問題導致原料蔗成熟期過于集中,且易造成病蟲害大面積發生,加大了甘蔗生長的自然風險。二是部分蔗農片面認為良種萬能,沒有針對良種的特性配以相應的栽培方法,良種種性未能充分發揮出來。三是良種引進推廣沒有經過試種評估,而是急功近利,聽信外地資料就認可,使部分良種推廣走了彎路,影響推廣工作的質量和效果。
2.5機械化程度低
江州區甘蔗生產除部分新植蔗犁耙地、開行溝使用機械外,其他如中耕、除草、培土、噴藥、砍收等一系列田間作業仍采用落后的傳統手工操作,勞動強度大,效率低,直接制約了生產的發展。
2.6水利設施缺乏
江州區是廣西左江旱片中心,容易形成春秋旱。雖然,近年來,江州區不斷推廣甘蔗高效節水灌溉項目,但是,遠遠沒能滿足江州區甘蔗各時期對水分需求。江州區“十年九旱”,水利設施缺乏對生產上出現的春秋干旱無能為力,干旱是制約江州區甘蔗產量提高的最大的自然因素。
3推進甘蔗種植業發展的對策及思路
實現甘蔗高糖、高產、高效的生產,是甘蔗生產的農業現代化的根本方向,是甘蔗產業化中重要的第一環節。江州區要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北部灣經濟開發區的歷史機遇,下大決心,大膽改革,以提高甘蔗單產和甘蔗糖分為主攻方向,加大科技興蔗力度,大力推廣高產高糖良種,積極實施甘蔗生產的高效節水灌溉項目、機械化、測土配方施肥等,為全面實現原料蔗生產的農業現代化鋪平道路。
3.1甘蔗種植規模化
甘蔗種植規模化涉及農村土地聯產承包制中小塊耕地地界的打破。不打破江州區目前平均每戶種蔗0.475 hm2的小規模現狀,實現農業現代化永遠是一句空語。我們認為,組建股份制“家庭農場”是一條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好路子,即是實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把幾戶、十幾戶甚至一個村屯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家庭農場”,每塊地的規模掌握在33至333 hm2,條件成熟的可突破667 hm2以上,實行統一高效經營管理,真正實現生產規模化。工作切入點是進行試點示范,規模從小到大,數量從少到多。這項工作要爭取上級項目經費支持,自治區財政、糖廠給予資金物資上的補貼支持。家庭農場實現科學種植和先進的管理,明顯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經濟效益,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
3.2種植品種良種化
良種對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起到關鍵作用,是甘蔗增產增糖的重要措施。目前,新臺糖22號的種植面積占江州區甘蔗種植總面積的95%以上,品種過分單一和品種性能退化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要繼續引進和繁殖(提純復壯新臺糖22號等品種)新的品種,使江州區甘蔗生產全部實現良種優質化。在一般栽培條件下,單產達到6t/667m2以上,田間糖分在14.5%以上,宿根性、抗逆性等綜合性能較好的二年以上品種可作為良種繼續保留。同時要結合江州區甘蔗良種繁育基地為契機,不斷引進新品種進行試驗、推廣高產高糖適合本地的品種,要幫助蔗農克服“良種萬能”的片面思想,優良新品種的引進、推廣給江州區的甘蔗生產不斷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不斷地提高了甘蔗單產水平和甘蔗蔗糖分,降低了噸糖耗蔗量和噸糖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增強了整個產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3.3生產機械化
據調查,2011/2012年甘蔗榨季人工砍蔗成本,已從幾年前的40元/t漲至80元/t,甚至更高,且由于甘蔗收獲勞動環境惡劣、勞動強度大,砍蔗工人越來越短缺,請工難,請工貴,亟需通過機械代替人工收獲降低植蔗成本。根據估算,采用人工種植8h作業,工作效率每天為0.02-0.027 hm2左右,按人工工資80元/d計,種667m2蔗地人工成本240元(未含鋪膜、壓土等工序),機械開溝30元/667m2,人工種植成本共270元/667m2。而采用機械種植如3人同時操作,按每日工作8h,地塊大連片作業,可種植2 hm2,操作熟練可達3.33 hm2,人工工資成本為240元,平均每667m2:人工成本8元,油耗8元(1.1L油),機械折舊26元,機械維修5元,利息4元,輔助蔗種剝葉工時費11元,不可估算3元。機械化種植總成本65元/667m2。用機械化種植甘蔗能大大減輕勞動強度,降低成本,比人工每667m2降低至少205元,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江州區每榨季50多億條甘蔗,條條經手摸過,勞動效率很低。推廣甘蔗生產機械化,既能比人工種植開溝深5-10cm、增加水分的涵養量、出芽率高、甘蔗根系的生長空間擴大抗倒伏,又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同時推廣甘蔗生產機械化不要局限于種植前的犁耙深耕地上,還要在下種培土、中耕除草、打藥施肥、甘蔗砍收等一系列工作中逐步提高機械化程度。
3.4施肥管理智能化
測土配方施肥是我國施肥技術上的一項重大改革,是綜合運用現代農業科技成果和科技手段,通過施肥參數試驗和示范校正,取得科學施肥參數,根據甘蔗平衡施肥的原理,應用現代電腦技術開發施肥軟件,然后在種植甘蔗前或砍蔗后取土化驗,根據化驗結果輸入電腦進行配方和打印出施肥卡,再根據施肥卡的要求購肥和施肥的一項高新技術。實踐證明,推廣甘蔗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5%-10%,增產率一般為10%-15%,高的可達20%以上。甘蔗的施肥量因土壤供肥能力、肥料種類、品種特性、產量目標及氣候條件等不同而有較大的差異,同時根據甘蔗各生長期對營養元素和水分的需求,在確定施肥量時要求采集土壤進行檢測以確定土壤的供肥量,在常年產量的基礎上提高5-10%作為目標產量,然后根據養分平衡法計算所需的施肥量,實現甘蔗生產的電腦化管理。如江州區“12萬畝甘蔗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工程”項目對新和鎮蔗區土壤的抽樣調查結果,新和鎮蔗區各種養分平均含量分別為:有機質2.84%,全N量0.16%,P2O58ppm,O2K145.14ppm,按照667m2產量約5.0t水平計算,667m2需要增放純N23.31kg(折合尿素50.67kg), P2O59.246kg(折合鈣鎂磷肥51.37kg), K2O14.43kg(折合氯化鉀24.04kg)。
3.5田間灌溉水利化
滴灌技術是通過可控管道系統供水,使水、肥與藥融合后的灌溉水成滴狀,浸潤甘蔗根系發育區,大大減少蔗田水肥藥蒸發與流失,同時用水量是傳統噴灌方式的八分之一,肥料利用率高達百分之九十,為常規的3倍,而且甘蔗產量能提高20%以上,蔗糖分提高1個百分點,一個勞動力日常就可以管理幾百畝甚至上千畝.達到節水、節肥、省工和大幅度提高甘蔗品質、產量,延長宿根蔗年限的目的。江州區春、秋干旱出現的頻率在80%以上,而江州區的甘蔗種植在旱地上的占90%以上。由于干旱,僅在2007年到2010年的四年間,江州區的甘蔗總產量由576萬t下滑到444萬t,減產量達132萬t,僅農民種蔗收入就減少5.9億元以上。水利是解決干旱問題的根本措施。目前,江州區根據崇左市發展蔗糖產業“4331”工程和實施6.67萬hm2甘蔗高效節水灌溉項目的部署,結合本區具體情況,組織實施了2萬hm2甘蔗高效節水灌溉富民工程項目,不斷探索使用多種灌溉方法,如滴灌、噴灌、管灌、渠灌和地頭水柜移動噴灌,水利化程度的提高,將徹底改變了江州區甘蔗生產“靠天吃飯”的落后被動狀況,為蔗糖業生產提高現代化水平提供可靠的保證。
3.6合理輪作,改善土壤通氣狀況,減輕病蟲害發生
由于甘蔗多年連作,使土壤肥力下降,養分失調,地下害蟲嚴重,有毒物質積累,導致甘蔗產量下降。因此,應與不同作物輪作,特別是與豆科或綠肥輪(間)作,可同時提高土壤肥力,調節土壤營養,改良和恢復土壤結構,調節土壤微生物活動。改良土壤的措施是:(1)間種綠肥、花生或黃豆等豆科類作物;(2)增施農家肥或生物有機肥,蔗葉還田等;(3)與其他經濟作物輪作;(4)深耕深松。深松能有效改善土壤結構,提高抗旱能力,增加甘蔗產量;(5)合理施肥。施適量的石灰,調改土壤的PH值。同時選用新型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旱地蔗區霜期短,蔗暝、鋸天牛、蔗龜、白蟻、蚜蟲等病蟲危害嚴重,影響產量的提高,可利用呋喃丹、益舒寶、長制等新型農藥進行防治。
3.7加強農民科技培訓
目前,江州區大部分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參差不齊,勞動技術技能較差,部分蔗農對甘蔗病蟲草鼠害的認識、甘蔗各生長期對營養元素和水分的需求等,還處于朦朧感階段,嚴重制約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大力開展農民科技培訓,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培養大批掌握和應用先進科學技術的新型農民是有必要的,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對于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統籌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對于江州區甘蔗生產技術比較落后,農業技術人員較少的情況下,江州區黨委、政府要以 “拜師助民·送技入戶”活動為契機,整合農業干部人員,分成3-4組技術指導組,在9個鄉(鎮)中,每個鄉(鎮)選出20-30戶農戶,負責為20-30個農戶提供農技、信息服務,共建掛包聯系農戶180-270戶,同時技術指導組人員與掛包聯系農戶和部分示范園區建立固定的聯系,每年至少到聯系點指導三次以上。建立了“一對一、一幫一”掛包聯系服務關系,不斷提高農戶科學種植的意識和能力,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在甘蔗生產關鍵季節,通過科技下鄉、專家講座、田間培訓、巡回宣講、現場觀摩、科技墻報、農民書屋、發放光盤、技術明白紙、送農技到村、入戶征詢等多種形式開展農民科技培訓活動。
參考文獻:
[1] 滕若宙,等.崇左市江州區甘蔗生產“三高”實用技術[M].崇左市:崇左市江州區糖業生產指揮部,2012,02:35-44.
[2] 鐘健,林影,張江華.廣西糖料蔗生產實用手冊[M].南寧市:廣西農業廳糖料處,2003,08:94-96.
[3] 崇左市江州區農業局.甘蔗雙高栽培技術[M].崇左市:崇左市江州區農業局,2008,10:58-59.
[4] 圍繞富民增收 推進節水灌溉[M].崇左市:崇左市江州區委、區政府編印, 2012,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