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第一手資料分析,認為廣西農產品流通體系存在農業市場流通意識缺乏、結構單一、多層次市場流通體系沒有建立、 農產品加工深度差距較大、農產品結構層次差距較大等問題。為完善廣西農產品流通體系,文中提出培育多層次的市場流通主體、提高企業和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力、加大財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著力培育一批大型龍頭企業、培育經紀人、推進信息化等多個可行性對策。
關鍵詞: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建議
中圖分類號:S37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374(2013)01-0071-03
農產品流通是連接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再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只有通過流通才能實現產品向商品的轉化、交換和最終消費,實現社會產品的物質補償和價值補償,使社會再生產得以進行。農產品流通是農業產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建設完善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和運行機制,才能促進農業生產總量供需平衡,生產、交換、分配、消費良性循環,提升農業生產效益和農民增收水平,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和農村和諧社會建設。
1廣西農產品流通現狀和問題
1.1農業市場流通意識缺乏
廣西有91個縣區域單位,土地和人口占全區9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省,農業在全區經濟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廣西農業廳調查顯示,廣西農民多數只注重生產,不重視流通,產銷嚴重脫節,嚴重地影響了廣西農業現代化發展。與全國農業強省相比,廣西農產品流通不合理,基礎設施落后,涉農企業競爭力不強,金融體制、土地制度、行政管理等一些共性的深層次問題較為突出。由于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農業生產多按傳統方式運作,注重生產、種植、收成,市場意識淡薄,生產與市場對接程度低,沒能掌握市場主動權;農產品在市場上賣不到好價錢,農業生產效益和農民收入水平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挫。如2008年廣西香蕉價格較高,2009年農民增加種植面積,加上香蕉上市時間與廣東等省重合,導致香蕉大量滯銷,價格跌到谷底,農民損失較大。
1.2結構單一、多層次市場流通體系沒有建立
近年來,廣西加大了農產品流通工作力度,著力培育農產品市場流通主體,鼓勵經銷大戶和經紀人向規范化的企業轉變,推動農產品流通企業發展,引導和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向生產、加工領域延伸。到2011年底,全區共有88個限額以上農產品批發企業,從業人員4萬多人,年銷售額145.7億元。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發展到9889個。但是相對落后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建設仍一直是制約廣西農產品市場快速發展的瓶頸。
廣西目前農產品市場結構單一,大多數仍是以批發商為重心的農產品流通模式。“農戶+批發商”模式作為農產品交易的主要模式,在廣西農產品流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戶作為農作物的生產者直接進入市場與農產品批發商進行交易。“農戶+批發商”模式存在的風險是:運作效率不高,交易規模小而數量多,交易成功難度大,增加交易成本。由于目前廣西多數農產品批發市場無法提供農產品加工、處理等功能,農產品無法實現加工等產后處理增值。
廣西需要加快農產品流通方式升級轉換,以農產品流通企業或專業批發市場為龍頭,形成多個特色農業產業集聚區,不斷推進農業生產規模化、專業化和特色化。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促進農民從生產向流通領域延伸。推動大型超市成為重要的農產品流通主體,鼓勵開展農超對接,創新流通模式。2011年,廣西聯華超市、華聯超市、南城百貨等10家較大型連鎖超市銷售生鮮產品8.74億多元,與83個農產品生產基地開展了農超對接工作,直接采購農產品1.83億多元,在農產品流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3農產品加工深度差距較大
廣西農產品加工企業98%以上為中小企業,且多為作坊式的小企業,加工水平總體較低。許多農產品加工制成品都是上游產品,而不是終端產品。農產品加工的產值為農業產值的50%,而全國只為80%。總體上看,廣西農產品加工深度低,產業鏈少,延伸不足。
1.4農產品結構層次差距較大
廣西農產品加工企業總體技術裝備、工業水平較落后,產品以初加工為主,技術含量不高、檔次較低,品牌少,且缺乏知名品牌,市場競爭力不強。
廣西農產品普遍存在產品標準陳舊,控制體系不健全的現象。一些企業從生產到加工沒有按照標準化進行,許多企業沒有通過ISO9000、IS014000等質量標準認證。一些企業雖按照自己的標準生產卻沒有品牌,“賣自己的產品,貼別人的品牌”的現象比較普遍。
2完善廣西農產品流通體系
2.1培育多層次的市場流通主體
大力發展縣域農產品加工業是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由之路,是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內容,必須把加快農產品市場主體流體放在首要的地位。 鼓勵國有企業、鄉鎮企業、多村集體經濟組織、個體購銷戶從事農產品流通,形成多成份、多層次、多形式的農產品流通格局。一要發揮糧食、商業、外貿、供銷等系統網絡較廣、設施齊全、信息靈通、人員素質較高的優勢,當好農產品流通的龍頭。通過多種形式的聯合,開展大宗農產品的購銷,提高農產品銷售的吞吐能力。二要鼓勵農民獨辦或聯辦農產品購銷組織,發展經紀人隊伍和營銷、促銷隊伍,開展各種形式的農產品銷售活動。三要引導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專業大戶,以勞動力或資金入股的方式興辦合作制流通組織,實行貿工農一體化經營。四要依托農業基層站(所)組建社區性、綜合性、專業性的農產品營銷服務實體,聯合農民創辦農產品推銷協會。五要鼓勵和扶持國有工商企業、農業企業、鄉鎮企業、農墾企業與農民聯合,采取基地+公司+農戶的辦法,建立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的農產品聯營組織。
中國-東盟自貿區零關稅的實施可以進一步打開廣西農產品出口市場空間。通過借助自貿區的平臺,農產品經由自貿區出口到其他國家,可以避開相應的貿易壁壘等限制措施,為廣西農產品流通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2.2提高企業和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力
一是支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開展技術交流,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科研基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實現高新技術和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二是引導企業加大國內外先進技術、工藝、設備和管理引進,在重視“硬件”引進的同時,更要重視“軟件”的引進,推動廣西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科技進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要鼓勵企業加速折舊,增加新產品開發費用和風險調節資金的提取,提高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能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四是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在立足“專、精、新、特”農產品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品牌意識,強化品牌觀念。五是抓緊制定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制成品質量標準與衛生標準,促進優質優價和專業生產。
2.3加大財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自治區人民政府從1999年起,陸續出臺加強農產品流通的政策,提出發展多元化的農產品流通組織、健全和完善農產品流通信息網絡體系、搞好農村市場體系的建設, 從2005開始設立了農產品流通扶持資金,重點用于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在金融支持方面:一是增加財政性資金投入。主要以貸款貼息的方式扶持企業,同時明確各項農產品流通業相關經費的安排使用,逐年增加對農產品流通加工業,尤其是龍頭企業的扶持資金。二是加大金融信貸支持力度。加強對縣域農產品流通龍頭企業的支持,對符合有關條件優先貸款,加大投放力度,滿足企業在農產品旺季對資金性的需求。三是積極鼓勵全區農產品流通企業加工和民間組織組建形式的多樣化的農業貸款擔保機構,探索建立銀行、企業、農戶風險共同機制。
2.4著力培育一批大型龍頭企業
積極培育壯大投資和經營主體,大力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中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加強企業聯合與資源整合,提高行業和資本集中度,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按行業進行強強聯合,形成具有強競力的企業集群和集團。對經營狀況一般,但有一定資產的龍頭企業實施資本經營,通過并購、參股等方式引進有實力的企業進行嫁接改造,通過注入資金、品牌、機制等,使之壯大。充分利用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合作平臺,加大農產品流通對接力度,接受區內外產業資本轉移,建立高起點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鼓勵外資、民營等各類資本投資農產品加工,加大金融信貸力度,增加財政資金的貼息引導扶持。
2.5培育經紀人,為農產品流通牽線搭橋
農村經紀人是活躍在農村經濟領域以收取傭金為目的,為促成他人交易而從事農產品產加銷中介服務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經濟組織。在農產品流通領域,農村經紀人的作用越來越大,能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及時的買賣商機,把千家萬戶和產業化的市場連接起來,有效地緩解農副產品流通難的問題。農村經紀人是市場經濟在農村發展的產物,為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必須加強對其引導和培訓。一是加強思想道德教育。使農村經紀人牢固樹立誠實守信,合法經營,鼓勵開展公開、公平、公正的交易與競爭,引導他們走上自律發展的軌道。二是加強專業知識的培訓。對農村經紀人進行市場經濟、法規政策、經營管理和國際貿易等方面知識的系統培訓,使他們及時了解和掌握當前農業科技發展現狀,能運用先進的網絡技術為廣大農戶和經銷商提供市場信息。三是組織協調。制定和完善鼓勵農村經紀人隊伍建設的政策,支持農民進入農產品流通領域。工商部門要簡化辦照程序,稅務、保險等部門要給予相應的支持和扶持,保護農村經紀人的合法權益,為他們排擾解難、撐腰壯膽,對優秀農村經紀人應給予物質和榮譽的表彰和鼓勵。
2.6推進信息化,讓農商網上對接
一是制訂統一發展規劃,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增強縣、鄉級信息服務網絡的功能,加強村級農業信息網絡建設,填補鄉鎮與農戶之間的網絡斷層,解決農業信息傳遞“最后一公里” 的問題。二是整合農業信息資源,提高農業信息服務的質量。不斷研制開發采集處理軟件,開辟穩定的信息交流通道,實現農產品產銷、庫存、外經外貿等涉農信息的共享。同時,及時更新信息,讓農商及時了解市場情況。三是加強農業信息人才隊伍建設。著重加強對農村技術人員的信息技術培訓,至少每村(屯)有一名技術人員,既能收集、傳播信息,又能為農戶處理電腦故障問題。
參考文獻:
[1] 章遠新.廣西縣域科學報告2012[M].廣西人民出版社,2010,1:5-20.
[2] 駱玲利. 試論農產品流通[J].湖南農業科學,2010(01): 135-137.
[3] 梁海紅.渠道關系視角下我國農產品流通模式優化研究[J].改革與實踐2011,(04): 88-90.
[4] 梁海紅.渠道關系視角下我國農產品流通模式優化研究[J].改革與實踐2011,(04): 106.
[5] 王海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安徽省農產品網絡營銷策略研究[D].合肥市:安徽大學;201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