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較好地區的研究,總結和提煉出沿邊開放、農業產業化、農產品深加工和生態農業四種發展模式,并針對四種模式歸納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一般性規律,以期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民族地區; 廣西; 經濟; 農業; 模式
中圖分類號:F30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374(2013)01-0067-04
1引言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祖國南疆,南臨北部灣,西南與越南毗鄰,與廣東、湖南、貴州、云南等省接壤。區內聚居著壯、瑤、苗、侗、仫佬、毛南、京等12個主要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近39%,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23%,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
由于邊境戰事和經濟基礎薄弱等原因,廣西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良好的區位優勢得不到很好發揮。改革開放以來,廣西各少數民族地區抓住國家有利政策和良好的國際形勢,結合當地地理區位和資源稟賦情況,探索符合自身實際、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經濟發展之路。通過比較優勢的發揮,吸收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實現了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穩定的發展目標。通過調研與分析,我們將其概括為五種典型的經濟發展模式。
2四種發展模式的概括與分析
2.1桂南京族三島沿邊開放發展模式
2.1.1京族概況 京族總人口2.08萬人,主要分布在廣西防城港市下轄的東興市(縣級市)江平鎮及東興鎮沿海一帶,是我國唯一生活在海邊的少數民族[1]。2006年,京族農民人均純收入3976元,高于廣西人均水平1176元,成為全國各少數民族中首富。
2.1.2發展措施 京族聚居區地處北部灣海岸線一帶,背倚十萬大山。當地充分發揮沿海、沿邊優勢,重點發展邊貿、旅游、海水養殖、海產品加工轉移四大產業,創造了經濟發展奇跡。
(1) 充分發揮沿海的資源優勢,調整產業結構,以海洋產業為特色,大力發展海洋深水捕撈、海產品加工、海水養殖業,走集約化、產業化合作經營道路,提升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實現經濟的內涵式增長道路。
(2) 突出地緣和人文優勢,利用與越南居民同源、習俗相似、語言類似的便利條件,充分發揮邊境貿易的主導作用。在進一步增加制成品貿易比重的同時興辦服務貿易,推動知識產權和技術貿易的開展,促進邊境貿易多元化和多功能化,將以貿易中介服務為主的商務功能擴展為包括引進資本、人力資源、國際投資等在內的多種功能。
(3)挖掘特有的民族文化資源,將美麗的自然海景與獨具魅力的民俗風情開發結合起來,充分利用跨境民族的人文優勢,大力開發國內和國外兩大旅游市場,形成民族文化旅游與國際旅游相得益彰的京族旅游產業。同時,通過產業聯動作用,推進旅游產品加工業、服務行業等各種相關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優化京族經濟結構。
2.2桂西右江河谷田陽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
2.2.1田陽縣概況田陽縣位于廣西西部,右江河谷中游,是壯族始祖布洛陀的故里。由于獨特的河谷平原地勢,該地冬季溫暖,春季溫度回升快,有“天然溫室”之稱,選擇和探索以農業生產主導的經濟模式[2,3]具有絕對優勢。2009年,地處右江河谷的31個行政村中,有17個行政村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超6000元 [4] 。
2.2.2發展措施 從1984年種植反季節蔬菜起,田陽縣農業種植結構和生產方式隨之發生變化,商品化生產逐年擴大,1995年該縣成為廣西新興的南菜北運基地縣。針對農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外部市場環境的快速變化、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日益凸顯的矛盾,1999年田陽縣興建了田陽農副產品批發市場。
(1)依托農產品批發市場,促進農業增產增收。田陽縣秋菜和冬菜上市時正好分別填補我國北方大棚和海南蔬菜上市后的空白,這種反季節生產的時鮮蔬菜在采摘后,通過農產品批發市場快速進入消費領域,促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商品化發展,提高農業產量和經濟效益,形成了一系列比較成功的高產高效模式。
(2)圍繞批發市場,成立各類農業協會。田陽批發市場通過“市場+經紀人(專業協會)+農戶”的組織形式,將全縣從事果蔬生產的25萬農民(占農業人口的82%)有效地組織起來,形成了規模化生產經營格局和市場導向型、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培育了一大批農產品經銷戶和農產品經紀人,使部分農民從生產領域分離出來,專門從事農產品的販運和批發銷售,提高了市場交易的效率。
(3)緊跟市場需求,調整和優化種植結構。批發市場成為一個龐大的集合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的農業經濟龍頭組織,引導和組織全縣的農業生產。在市場的引導下,當地農民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和生產布局, 優化種植結構、糧經比例、區域布局。農業生產的規模快速擴大,2007年蔬菜種植面積2.33萬hm2(含復種,1989年僅313.33hm2),其中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2萬hm2;水果種植面積達2.23hm2,總產量達81萬t。
2.3桂北興安縣華江瑤族鄉農產品深加工發展模式
2.3.1華江瑤族鄉概況華江瑤族鄉是興安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瑤族占總人口的37%。全鄉森林覆蓋率94.2%,其中毛竹占1.53萬hm2,人均1hm2,是全國十大毛竹生產基地。早在2005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就已達3359元,成為廣西61個民族鄉中“首富鄉”。
2.3.2發展舉措
(1)依托資源優勢,發展毛竹產業。華江瑤族鄉屬典型的山區地形,海拔跨度大,從250m到1000多m,屬亞熱帶季風區,光照偏少,大霧天多。該鄉還是漓江的上游水源區,環境保護的壓力較大。根據地理環境比較適合類經濟林木種植的特點,當地選擇了生長速度和經濟效益都較高的毛竹生產。
(2)以農業打基礎,以工商壯經濟。隨著競爭的加劇,銷售原竹的利潤不斷下降,部分竹農和投資者開始投資設廠,生產天削筷、竹串、鐵炮串、竹涼席及工藝品等產品,圍繞毛竹的生產經營形成毛竹的種植、運輸、生產、營銷、旅游等專業戶,通過產業鏈的延伸,提高經濟附加值,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據了解,全鄉一萬五千多人口中,外出打工的不足百人,在本地工廠工作,一個月最少收入為500元,村民一年收入可達到6000元。
(3)政府積極做好服務和引導工作。在華江瑤族鄉毛竹產業的發展中,政府搭建平臺,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做好引導和規范工作。種植經營中的主體是竹農。如在2008年初的冰凍自然災害后,當地政府一邊及時聯系縣林業、供銷等部門,給予技術和毛竹肥料補給支持;一邊積極與鄉里的毛竹加工企業聯系,共同想辦法恢復企業生產,動員企業收購毛竹。
2.4桂東北恭城瑤族自治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2.4.1恭城瑤族自治縣概況恭城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東北部,山地和丘陵占70%以上,境內有瑤、壯、苗、侗等12個世居民族。先后榮獲 “全國生態農業示范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等榮譽稱號。2005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3.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70元,人均有果面積、人均水果收入持續保持廣西第一[5]。
2.4.2發展舉措
(1)結合地域特點,實現藏富于民。恭城縣屬典型山地加丘陵地形,不具備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在社會經濟發展道路選擇上,該縣選擇了農業優先的策略。按照靠山吃山的思路,發展經濟效益較好的月柿、葡萄、柑桔、柚子、桃子等果類種植,極大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養殖+沼氣+種植”的三位一體生態農業發展之路,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
(2)發掘鄉鎮特色,發揮比較優勢。 恭城縣不同鄉鎮或鄉村根據各自實際情況,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態農業之路。如在自然環境惡劣的大嶺山地區,當地確立野桃的種植和加工;黃嶺村以柑橙柚水果種植為主,積極發展無公害水果;紅巖村以月柿種植為主,并在經濟有所發展之后,建設以“賞果園風光、品瑤鄉風情”為主題的文化生態旅游新村,建成31棟造型獨特、別具一格的瑤鄉別墅、瑤寨風雨橋、平江河滾水壩等景點。
(3)圍繞生態農業,延伸產業鏈條。自80年代后期后,當地以生態農業建設為重點,探索以沼氣為中心、向上延伸養殖業、向下延伸種植業的“養殖-沼氣-種植”的三位一體農業模式,大力推進生態富民工程建設。全縣2006年沼氣用戶占農戶總數的88%。恭城縣還積極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北京匯源果汁公司已投資近3億元在恭城建廠,鵬宇兄弟公司投資建設總面積達133.33hm2的數控管理柑桔科技示范園等項目相繼開工并投產。全國柿生產科研進展研討會、全區“優果工程”建設工作會等農業會議在恭城縣召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通過農業部驗收,進一步提升了恭城縣的品牌影響力。
3四種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總結和啟示
3.1根據區域特點,選擇優勢產業
京族三島地處北部灣沿岸,背靠十萬大山。靠近海邊,發展漁業捕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正對越南,發展邊境貿易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同時,京族作為我國人數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對全國游客有著獨特的吸引力,民族風情旅游具有獨特優勢。田陽縣根據地域獨特氣候環境選擇發展芒果作為主導產業種植,充分發揮芒果的生產的自然優勢,芒果生產上規模、上檔次,在全國市場具有相當的口碑。恭城縣蓮花鎮選擇月柿種植,發揮了當地月柿比全國其他地區的品質好的優勢;興安縣華江鄉選擇毛竹種植加工,充分利用了特色的山區環境和國家環境保護政策的有利因素。
3.2堅持市場導向,深化產品加工
選擇了優勢產業,必須緊跟市場步伐,把握市場變化,了解市場最新的動態信息,包括產品市場銷售信息和品種、技術、管理等信息,這樣才能生產出受市場歡迎的產品。同時,提高產品生產的效率,還必須在初級產品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深加工,在包裝、運輸、功能開發、組合營銷等方面下功夫,延伸農業生產的產業鏈,形成圍繞農業種植為源頭、以農業加工為主體、以產品銷售為目標的經營模式。
田陽批發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發揮了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選擇和調節,破解小生產與大市場流通之間的矛盾。這種市場交易方式適合民族地區生產方式和生產行為習慣,符合少數民族地區的交易習慣,更能有效帶動農村社會發展、小城鎮建設和農業人口的轉移。恭城縣蓮花鎮不滿足于月柿的種植和銷售(成品果直接銷售一方面利潤低,一方面季節性強,容易變質),重視在月柿深加工方面做文章,成功引入匯源公司進行果汁加工,生產柿酒、柿醋、柿餅等產品投入市場。通過加工處理的柿葉備受日本市場的歡迎,還計劃招商引入月柿化妝品的生產企業。華江鄉的一百多家毛竹加工企業進行毛竹的深加工,較大的提高了毛竹經營利潤。京族的海魚產品深加工、田陽的芒果果凍、芒果粉加工等加工產業都在良好運轉。
3.3堅持發揮政府和行業協會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的小農戶生產方式與大市場矛盾重重,面對市場的劇烈變化和沖擊,小農戶的分散經營的農業生產、單打獨斗的運作方式很難適應,特別是在產業發展之初,如何將他們擰成一股繩,就需要政府及行業協會來進行引導和協調,建立起生產經營的集合體,實現規模經濟,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同時,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服務項目產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獨占性的特點,如果僅僅依靠農戶的自發行為很難奏效,這也需要政府來進行統一的規劃和協調。
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恭城縣蓮花鎮政府積極引導和組織農戶種植月柿,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在效益驅動下,更多農戶自覺發展月柿種植。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和效益的提升,政府積極組織招商引資活動,擴大種植的品牌效應。紅巖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典型,在建設過程中,當地政府做好規劃工作,并在道路、橋梁、供水等基礎設施方面提供投資,政府和農戶角色明確,生產經營秩序井然。田陽縣政府以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為突破口,以專業協會為橋梁連接農戶和市場,實現農業規模化種植。
3.4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剩余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為大量閑置得分散種植地塊的規整合并提供了契機,發揮規模優勢,實現集約化生產,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搞特色經營,創農業品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農業現代科技的推廣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同時,為提升市場競爭力,傳統的勞動者就必須不斷學習最新管理經驗,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適應現代化大生產方式,開拓了視野,培養了市場經濟的意識和觀念,進而全面提高了農村勞動力素質,為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支撐。
芒果種植的田陽縣東江村和月柿種植的恭城縣紅巖村的種植大戶大范圍長期承包連片土地,甚至跨區域承包,連周邊的許多山地都被“搶包”一空,這些種植大戶大多也都是科技示范戶。農民的富裕促進了農村教育和智力投資,增加了農村經濟發展的資源,提高了自身素質,推進了農村經濟發展。恭城縣的部分農村集中建立養豬區域,聘請專人負責飼養,農戶采取“托管”的方式委托飼養場代為飼養,這樣的方式既充分照顧到農戶的切身訴求,又實現了規模經濟,委托外包的思想悄然形成。
3.5堅持人為本的理念,實現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
在區域發展上,必須尊重各民族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主體性地位,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區域發展,實現經濟與社會、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協調發展。
京族群眾自主選擇海洋漁業生產和邊境貿易活動,發揮優勢,取得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華江瑤族鄉一些從事毛竹生產加工的業務人員,經常到全國各地聯系合作廠商,或貼牌代工,或吸引投資,或聯合經營,市場競爭的意識非常強烈。恭城縣紅巖村等地農民關注生活環境,衛生意識不斷增強,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顯著改善。經濟發展促進了農村的婚嫁觀念的變化。田陽縣許多地區,婚嫁已經由原先的注重個人資產,開始轉變為看重對方的技能和眼界。農民的生活方式和農村的社會面貌都發生了較大改變,一代新型農民正在形成。
參考文獻
[1] 李瀾. 人口較少民族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研究-以廣西壯族自治區京族經濟發展模式為例[J]. 學術論壇 2007(5): 91-96.
[2] 樊正強,黃彪虎,程波. 一種以市場為導向的少數民族地區新型經濟組織——廣西田陽農副產品綜合批發市場調查報告. 廣西民族研究[J]. 2009(4):172-177.
[3] 龍祖坤. 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選擇[J].生產力研究,2007(2):79-81.
[4] 莫有合.[田陽縣]17個行政村農民人均純收入超6000元[EB/OL].廣西縣域經濟網 www.gxcounty.com/news/xyjjbd/20091225/49569.html.
[5] 新華網-恭城瑤族自治縣網.恭城概況[EB/OL]. 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guilin/gongcheng/gk.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