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科技培訓是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多年從事農業技術推廣與農民培訓的實踐,從農民培訓需求調研到具體培訓實施,提出了一套可操作性的農民培訓方法。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農民培訓;方法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2013)04-0066-02
當前,隨著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的逐步推進,基層農技推廣機構、人員、經費相繼得到落實,《農業技術推廣法》的重新修正頒布,依法治農、科教興農有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農民培訓作為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的重要手段,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新階段的農民培訓工作值得研究與探索。
1農村勞動力現狀分析
就普遍層面而言,農村務農人員的年齡、文化層次,對他們接受新知識、新技術以及相關理論知識的自覺性和接受程度有很大影響,因此,了解農村務農人員的年齡、文化狀況,有利于因人施教,針對性地開展有效的培訓工作,保證受訓人員通過培訓均能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識、技術。
1.1農村務農人員年齡結構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建設和工業化步伐加快,農村青壯年大量外出務工,很多村子只剩老人、婦女和孩子(俗稱“993861部隊”)。即使是農忙季節,40、50歲甚至60多歲人員依然是農村勞動力主力軍。根據筆者所在單位2013年初陽光工程培訓需求調查的一組數據顯示,桂林市12個縣農村勞動力有266.39萬人,務農農民162.11萬人,18-45歲年齡段58.56萬人,僅占務農人員的36.1%;46-59歲年齡段76.32萬人,占務農人員的47.1%;60歲以上人員24.69萬人,占務農人員的15.2%。以上數據表明,46歲以上人員占62.3%。
1.2農村務農人員文化層次
據調查,桂林市12縣162.11萬務農農民中,小學文化以下34.91萬人,占21.5%;初中文化87.95萬人,占54.3%;高中文化30.6萬人,占18.9%;大專以上文化的6.1萬人,僅占務農人員的3.8%。近年農業部門實施的陽光工程培訓的臺賬記錄亦顯示,農村務農勞動力大多出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文化水平以初、高中為多。
2開展農民培訓的方法與措施
2.1依據培訓內容需求開展培訓
2.1.1調查培訓內容需求培訓內容需求調查是提高農民培訓針對性和有效性的前提。調查工作應該深入自然村、屯一級,可以通過行政村干部、村民小組長等匯集群眾意見,也可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村、屯從事農業勞動者的文化水平、家庭產業經營情況、對國家各級政府強農惠農政策的了解程度,對農業生產涉及的各要素,如作物優良品種的選擇、化肥和農藥的正確使用知識,現有的農業生產技術及來源等技術知識的知曉情況,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知識、喜歡什么樣的培訓方式、能接受多長的培訓時間等,根據調查掌握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安排培訓內容,才能提高農民群眾參與培訓的積極性,才能達到預期的培訓效果。
2.1.2確定培訓的方式方法面向農民的培訓方式應靈活多樣,根據不同農事季節、不同需求特點,采用合理的培訓方式。應以培訓需求調查的結果為依據,對國家強農惠農政策了解不透的,可以采取集中辦班的形式,發放宣傳小冊子,結合農村實際舉例,面對面地講解;對操作性、實踐性要求較強的技術類的培訓,可以采用先理論教學,后現場示范,接著學員親自操作,教師從旁指導、現場答疑的培訓方式;對較為抽象不好理解的內容,可結合播放幻燈片課件、DVD視頻等聲像資料進行講解,為學員提供較為直觀、具體的實例;對處于產業優勢區域內的培訓需求,可結合當地主推品種,開展主推技術培訓。
2.2依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開展培訓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是目前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科技進村入戶的主要力量。通過近幾年來的改革與建設,理順了縣級農業主管部門對鄉鎮農技推廣站的人事管理與業務指導關系,鄉鎮農技推廣機構設置逐步得到完善,基本實現了定職、定責、定編、定崗、定員。通過鄉鎮農技推廣站條件建設項目的實施,改善了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的硬件條件,解決了辦公、培訓場所問題,配備了實驗儀器設備、交通工具。通過農技推廣骨干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廣泛開展了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分層分類定期培訓,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業務素質、農技推廣能力得到相應提升。因此,依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開展農民培訓是最為直接、有效的培訓手段。
2.3結合各類農業重點項目實施開展培訓
2.3.1結合全國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實施,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與農民科技培訓共同發展全國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著眼于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以滿足農民的科技需求為出發點,以服務農民的成效為檢驗標準,通過明確職能、理順體制、優化布局、加強隊伍、充實一線、創新機制等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運行高效、服務到位、支撐有力、農民滿意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大力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全面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
該項目以“地方養人、中央養事”的模式提供財力保障,使基層農技推廣機構運行有經費、人員工資有保障、技術推廣有經費,形成以“專家組+試驗示范基地+農業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技術服務模式,在重點抓好對科技示范戶進行培訓、指導的基礎上,在關鍵農事季節、關鍵技術環節和農民有需求時,及時迅速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
2.3.2結合農業農村重點項目實施開展培訓,加快主推技術進村入戶
現階段,桂林市正在抓緊實施特色效益農業示范市、鄉村旅游農業示范市、噸糧萬元工程示范市、全國循環農業示范市的創建;“噸糧萬元田”工程建設,超級稻示范區等糧食高產創建;葡萄、柑桔、優質桃、黑李、月柿等水果標準化果園示范建設;四時蔬菜基地和反季節蔬菜基地、蔬菜標準園等建設與創建;馬鈴薯、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等一批農業建設項目,需要大批農民參與實施。“三免”、“三避”、間套種、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先進實用技術需要在項目實施中大力推廣,結合各類基地的創建,抓好相應技術的培訓,才能加快主推技術的推廣、實現進村入戶,才能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貢獻率。
2.3.3切實抓好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項目實施,提高農村勞動力科技知識和應用科技的水平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項目由政府公共財政支持,按照“政府推動、學校主辦、部門監管、農民受益”的原則組織實施,通過農業職業技能培訓、農業創業培訓和農業專項技術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科技文化水平和經營管理能力。
在該項目實施過程中,應根據培訓需求調研結果,對從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以及農業生產經營(種養大戶)和農村社會管理的農民,結合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農機購置補貼、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等農業農村重大工程項目實施,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重點培訓農業生產及管理技術、農產品貯藏加工技術、農機操作及維修技術、沼氣建設及維護技術、農業經營管理及農村社會管理知識等,幫助農民撐握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促進農業標準化、規模化發展;對在農業領域有創業意愿和創業基礎的青年農民,特別是農村初中、高中畢業后未能升學的兩后生、復轉軍人、返鄉農民工,以激發創業熱情、教授農業創業知識和相關技能為主要內容開展農業創業培訓,指導農民確立創業思路,提高農民的創業經營管理水平,促進創業就業或擴大產業經營規模,獲取預期的創業就業效果。
2.4整合培訓資源,搭建部門協作、資源配置合理的良好格局
現階段,農民科技培訓工作主要涉及到組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科技、扶貧、教育、農業等政府部門及其他社會培訓機構,各部門開展的培訓各有側重,各具優勢。各部門條塊分割,各自為政,不可避免地形成為了相同目標實施的各類培訓項目之間相互隔絕,造成了農民培訓工作的整體規劃性不強,培訓市場無序,出現農民培訓在不同水平上重復培訓現象,客觀上造成了培訓資源的浪費和整體培訓質量的降低。
因此,為了更為合理、有效地利用現有農業、科研、教育等培訓資源,必須充分發揮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主導作用,形成以農業部門為主導,各部門相互協作的有效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立市、縣、鄉、村農民培訓信息共享平臺。尤其是加強縣鄉村三級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設,實現培訓師資、培訓對象、培訓內容、培訓模式等信息的共享與交流,按培訓需求分類型、分層次,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開展農民科技培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