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忻城縣金銀花產業發展現狀、潛力、優勢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建議和對策,為加快忻城金銀花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金銀花;產業;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2013)04-0079-03
忻城縣位于廣西的中部,紅水河下游,屬巖溶地貌發育地區,有“八山一水一土”之稱,全縣總面積2541km2,耕地面積為31400hm2,占總面積的12.4%,其中水田面積8866.67hm2,旱地面積22533.33hm2,保水田面積僅有5000hm2。全縣人口總數43.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6.5萬人。
近幾年,忻城縣的經濟和社會持續穩步發展,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基礎建設不斷完善。農業種植以糧食、甘蔗、桑蠶、花生、蔬菜、水果、黃豆等作物為主。三華李、百香果、美國臍橙等水果久負盛名,素有“廣西金銀花之鄉”美稱。
1金銀花產業發展現狀
金銀花是忻城縣繼甘蔗、桑蠶之后的第三大支柱產業。現有面積8533.33hm2,2010年干花產量660多t,產值4620萬元,是廣西金銀花種植面積最大的縣。2007年獲得“國家級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現全縣12個鄉鎮都種植金銀花,面積比較多的是在人多地少的石山地區,如北更鄉、遂意鄉、紅渡鎮、城關鎮、新圩鄉、果遂鄉等。近十年來,縣委、縣人民政府結合當地的土地資源和氣候環境,在大石山區大力發展金銀花產業,使之得到長足發展,現已成為山區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渠道,起步較早的村屯,幾年來僅金銀花一項人均收入就超過千元,有的村屯人均超2000元。較為典型的是北更鄉內仁村,人均占地面積約0.03hm2,過去是出名的貧困村,計劃經濟年代,村民年年吃國家統銷糧6個月以上,90%以上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玉米稀飯,一個月最多能吃三餐干飯。改革開放后,農戶靠外出打工初步改善了吃飯問題,但仍甩不開貧困帽,是國家重點扶持的特困村。自2000年以來,他們在石山腳下、山地大石塊旁、房前屋后等種上了金銀花,現全村共有金銀花面積153.33hm2,2011年花期,僅金銀花這一項收入超過萬元的就有48戶。現在的內仁人,已告別了長年以稀飯為主的年代,今天吃的是優質米,喝的是珍珠玉米粥,生活有了新跨越,農村80%以上建起了混凝土結構的小樓房,交通工具由自行車換上了摩托車、小汽車。山里人自豪的說:“我們的生活同城里差不了多少,但山里的空氣比城里好,現在我們還是留戀山村生活”。2011年金銀花市場創歷史新高,鮮花價格由10元/kg漲至18元/kg,花農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2012年農民種花積極性空前高漲,除縣扶貧辦調運40多萬株外,很多農民自己聯系苗木種植,據不完全統計,去年新植金銀花1333.33hm2。加上雨水均勻,據檢查,栽后成活率達90%以上。縣委、縣政府提出,利用2-3年時間,全縣金銀花種植面積超過13333.33hm2,預計2014年可實現這一目標。
在金銀花加工方面,現全縣加工企業有3個,即廣西金宏聽生物有限責任公司、廣西金嗓子有限責任公司、欣科農產品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金宏聽公司主要是利用金銀花提取綠原酸等有效成分,年加工金銀花千噸以上。金嗓子喉寶公司主要是金銀花深加工產品一金嗓子喉寶。欣科公司主要是金銀花脫水加工,利用蒸氣高溫處理,脫水烘干,生產“八寨牌”金銀花茶等。
2金銀花發展的優勢
2.1石山優勢,氣候適宜
金銀花屬忍冬科忍冬屬,喜歡爬上石山生長開花,而忻城山區氣候環境適宜金銀花生長發育,并遠離工業區,少受或不受環境污染。全縣目前適應種植金銀花的石山面積24000hm2。
2.2產業基礎好,形成品牌
全縣現有金銀花品種10個以上,種植面積已超過8000hm2。面積較大的品種有紅腺忍冬、毛花柱忍冬、華南忍冬竿。紅腺忍冬品質最優,含綠原酸4%以上,列為廣西優質品種。在加工方面,金銀花脫水加工技術領先全國同行,2007年脫水加工的金銀花產品在北京得到專家的公認——優質產品。“忻城金銀花”已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是全國三大品牌之一,其產品已形成品牌銷入市場。
2.3技術服務到位。家民受益
近幾年來,廣西大學、廣西中醫學院、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等高等院校一直在忻城縣搞金銀花課題研究,有些部門已取得成果。農業部門積極為金銀花生產提供技術服務,為壯大發展金銀花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撐,山區群眾對發展種植金銀花積極性高,經多年的技術培訓和種植經驗積累,花農基本掌握了種植技術,收入得到增收。
2.4資源潛力
2.4.1品種、山地資源豐富
品種資源豐富,紅腺忍冬列為廣西優良品種,忻城縣紅腺忍冬現有面積占總面積1/2,還有近年從外地引進新品種,經篩選、培育,已選育出2個高產、優質品種。而目前種植金銀花面積較多的鄉鎮主要分布在紅水河以南,北面的鄉鎮:馬泗、歐洞、大塘、思練、安東仍有很多荒山、坡地適宜發展種植金銀花,山地資源豐富。
2.4.2光、熱資源忻城縣年光照期長,對金銀花生長發育有利,特別是石山區在經過白天的光照后,到晚間被曬的石頭將散出熱能,這些熱能成為金銀花年需吸收的能量,尤其是在四月間,花蕾晚上能吸收熱能,促進花芽分化,有利于花蕾形成和有效成分的吸收。因此,山里的花含有效成分高,這是光和熱以及石頭所產生的效應。
3存在問題
3.1品種雜亂,質量降低
金銀花種植品種有些雜亂,有的品種含有效成分低,產量不高,抗病蟲害能力差,但這些品種育苗成活率高,農戶喜歡用來育苗,如不加以引導,今后面積大了,其產品質量會下降,作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將因此受到影響。而中熟品種占種植面積大,花期相對集中,又與農民養蠶期相遇,農戶兩頭顧不上,往往因花期短,勞動力不足而造成花落、增產不增收,且過期的花質量也降低。
3.2產業標準化低。實力不強
硫磺加工的產品在忻城縣仍占著較大比重,按目前和今后國家對中藥及食品質量要求,是不符合規范的,將極大影響到產品的質量問題,制約忻城金銀花的向外發展。
3.3政策不具體。流通大戶少,難以組織規模銷售
忻城縣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分散,規模小,農產品仍以分散經銷,短途銷售的居多。雖然全縣成立了一些營銷隊伍(協會),對農新產品的銷售起到一定引導作用,但這些銷售隊伍仍然占市場份額很少,且各類營銷隊伍主要是民間自發形成的,處于一種散兵游勇、單一的作戰狀況,營銷隊伍建設缺乏強有力的發展后勁,難以形成大氣候。執行力度不夠,資金投入少,僅管黨委、政府在這方面也多資助出臺相關政策,但由于政策不夠具體,目前還沒有真正成立專抓農產品流通的機構,沒有一支能搶占市場的規模營銷隊伍,難以組織規模銷售。
3.4信息閉塞,盲目經營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步入信息社會的步伐加快了,但全縣流通信息網絡仍然十分滯后,由于資金等諸多因素影響,目前沒有配備縣、鄉、村、屯農產品流通信息員網絡,鄉、村使用因特網的農戶也極少,農產品容易出現“一窩蜂”現象,導致農產品單一、雷同或大路貨化,沒有市場競爭力,產品銷售不暢。
3.5農民整體素質低,市場信譽差
忻城縣農民整體素質不高,沒有長遠發展的意識。一些農戶只顧眼前利益,摻雜、摻假、以次充好現象時有發生,影響市場交易。
4金銀花發展的幾點建議和對策
4.1科技人員要深入村屯,采取多種形式傳授金銀花栽培、采收和加工技術
筆者認為農民急需掌握下面幾個基本的技術問題:一是掌握扦插育苗技術。因為這個技術容易學會,育苗量大,可以遠距離育苗,適合大面積推廣;二是掌握移栽技術。目前移栽的成活率僅75%左右,必須強調春季移栽,施足基肥,淋足水;三是掌握春花摘后和冬季施肥以及修剪整枝技術。
4.2建議成立金銀花協會或產、供、銷公司
如何樹立忻城縣金銀花的品牌,保護山區特色產品,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增加農民經濟收入,改變農民種植行為。筆者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成立協會和公司,注冊商標品牌來保護我們的特產。由金銀花協會和公司組織一鄉一村的規模生產經營,創建和保護自己的品牌,負責產前產中產后全服務,這樣才能解決流通領域里不規范行為,保護產品質量,提供誠信交易,使全縣的金銀花長盛不衰,最終才能保護農民的利益。
4.3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為技術支撐。組建金銀花研究所
組織有關專家、技術人員,負責研究和解決發展金銀花產業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可考慮聘請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專家當顧問,歡迎和支持他們來忻城開展金銀花課題研究。建立金銀花母本園、育苗生產基地,篩選適應性強,品位高,抗病能力強的本地當家品種2-3個,引進區內外優良品種進行觀察,篩選出適宜山區氣候的優良品種。爭取為全縣提供年100萬株以上的合格苗木。
4.4引進技術和資金,壯大營銷隊伍,不斷完善農副產品流通網絡
一是以政府補貼形式成立相應營銷機構,專抓農副產品流通工作,維護好營銷隊伍合法權益;二是建立健全農產品流通信息網絡,縣、鄉、村配備有專職信息員,把農產品市場信息盡快反饋到各村、屯的公開欄;三是加快組建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股份合作組織,把分散、弱小的農副產品流通隊伍組織起來,形成整體優勢;四是鼓勵發展營銷大戶,充分發揮其主力軍作用,因勢利導,提高農副產品流通隊伍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鼓勵有條件的營銷組織積極探索和發展現代物流業,通過連鎖經營、集中配送等方式,把農副產品和加工成品打進大型專業零售企業,推向國內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