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總結2012年全州縣龍水鎮整建制推進水稻高產創建過程中的主要做法和舉措,取得的顯著成效,指出在高產創建中實施關鍵技術的作用和重要性,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思路。
關鍵詞:水稻;整建制鎮;高產創建;實踐與思考中圖分類號:F326.1 S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2013)04-0082-04
全州縣是桂林市土地面積最廣、人口最多的農業大縣,素有“桂北糧倉”之稱,在2003年、2005年、2006年、2009年和2012年五次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榮譽稱號。龍水鎮是全州縣最大的糧食主產鄉鎮之一,位于縣城西北部,轄19個行政村,農業人口49000多人,耕地面積3989.4hm2,地貌為山地丘陵,以種植雙季水稻為主,早、晚稻播種面積分別為3002hm2和3014hm2,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67%,2011年稻谷總產量37668t,占糧食總產量的92%。為充分挖掘水稻的增產潛力,促進糧食生產穩定持續發展,按照農業部統一部署,龍水鎮在2011年整建制推進糧食高產創建。自活動開展以來,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按照農業部辦公廳印發的《2012年整建制推進高產創建實施方案》的總體部署和工作要求,整合資源,集中人力、財力和物力,強化責任意識,細化工作方案,狠抓措施落實,確保了全縣糧食生產的穩步推進。
1實施概況
1.1地點與規模
2012年全州縣在龍水鎮創建667hm2連片水稻高產創建示范片4個,總面積3000hm2,占全鎮水稻總面積的50%,涉及該鎮安陂、百福、橋渡、同安、辛田、光田等8個村委農戶6773戶,24350人;同時在安陂、百福、橋渡、同安、光田、辛田、龍水、亭子江、大聯、塘前lO個村委的水稻主產區建立13hm2連片高產示范核心攻關片10個;在橋渡村委建立新品種展示點一個,面積0,7hma,展示水稻品種37個。按照統一要求設立注明創建單位、實施效果、工作責任人、生產目標、品種名稱、技術要點等內容的標牌,方便農民學習,為進一步拓寬糧食高產示范片的示范引導,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糧食生產均衡增產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1.2目標產量
根據農業部統一部署的整建制鎮糧食高產創建目標要求,力爭經過3-5年的努力,實現雙季稻產量16500kg/hm2(其中早稻產量8250kg/hm2,晚稻產量8250kg/hm2),較上年增產5%以上的高產創建目標,水稻良種覆蓋率達100%以上,示范點水稻高產技術入戶率達到100%,平均每公頃增效750元以上。
1.3實施效果
按照農業部和國家統計局的整建制鎮糧食高產創建測產驗收方法,全州縣農業調查隊在2012年的7月和10月,兩次對全鎮早稻和晚稻按高、中、低不同產量水平,采取隨機抽樣辦法進行田間實割測產,結果為早稻最高產量為9187.5kg/hm2,平均產量7530.0kg/hm2,高出全縣其他鄉鎮高產創建示范田早稻平均產量490.5kg/hm2,按照國家早稻保護價2.4元/kg計算,增收379.0萬元;晚稻最高產量為9537.0kg/hm2,平均產量7560.0kg/hm2,高出全縣其他鄉鎮高產創建示范田晚稻平均產量577.5kg/hm2,按照國家晚稻保護價2.5元/kg計算,增收473.9萬元;效益非常顯著。
2采取的主要舉措
2.1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職責
為推進高產創建工作順利開展,組建了水稻高產創建領導小組和技術指導服務小組。高產創建組長由縣政府分管農業副縣長擔任,成員為財政、農業、水利等部門負責人,技術指導服務小組由縣、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具有中高級職稱的技術骨干組成。高產創建領導小組負責高產創建工作的組織協調,督促檢查和目標考核等;技術指導服務小組負責制定水稻高產創建實施方案,編發技術資料,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項目區村委干部積極配合自然村、組長,調動廣大農民積極參與,形成上下聯動,共同推進創高產局面。
2.2集成新品種、新技術配套,提高科技含量
結合當地氣候特點,在廣西水稻主導品種推廣基礎上,選用增產潛力大、抗逆性強的超級稻品種,如株兩優819、豐源優299、Y兩優51等,全面實行統一供種,良種覆蓋率達到100%。集成推廣免耕拋秧、編織布隔層育秧、水氣平衡栽培、測土配方施肥、壯秧劑育秧、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等技術組裝配套。
2.3整合項目資源,強化扶持力度
為最大限度地提高示范質量和增強輻射帶動效應,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生產積極性,在上級部門的協調下,整合了水稻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水稻生產基地建設和國家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資金,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綜合組建示范區,向示范區農戶補貼良種、化肥、農藥、農機具等生產資料。通過多項目捆綁把高產創建活動作為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重要工作來抓,整合各種投入資源,保證創建工作取得成效。
2.4積極開展相關試驗。探索科學理論研究
在示范區建立水稻新品種、水氣平衡栽培、南方黑條矮縮病綜合防控、測土配方施肥“3414”肥料效應及校正等試驗6項12次,同時還設置水稻新品種展示田2處,形成試驗研究一示范展示一推廣利用一體化模式,提高了示范區水稻良種良法普及率,加快了良種和新技術的發展步伐。
2.5狠抓技術培訓,提高科技入戶率
與當地黨委政府加強協作與溝通,組織鎮村干部深入到戶,積極開展宣傳活動,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張貼標語、出版墻報、播放錄像、VCD光碟等各種傳媒,多渠道、多形式、多途經,廣泛宣傳高產創建在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方面的重要性和主要成效,讓各級領導、技術人員和廣大群眾提高對水稻高產創建活動的認同性,讓更多農民群眾自覺參與高產創建活動。全年來累計舉辦水稻高產創建專題培訓班8期,培訓村委干部和村級農業技術骨干280人次,在示范區開展各類培訓30場次,培訓人員7500多人,編印高產創建栽培技術小冊子4500多份,高產創建明白紙1.5萬份,掛圖350幅,發放技術資料1.6萬份,并在示范片和核心示范區制做固定技術推廣宣傳牌8個,技術指導入戶率達100%。
3關鍵技術措施
3.1選用良種,科學合理搭配早晚稻品種
在示范區結合各村的特點,因地制宜選用高產、抗病、抗逆性強的優質良種,如株兩優819、豐源優299、鑫新688、Y兩優5l等,良種覆蓋率達到100%,并通過品種示范展示,確保良種快速推廣,重點推廣主導品種,合理搭配早晚稻品種。
3.2改進栽培技術
3.2.1實施“五統一”在示范區全面實行統一播種育秧、統一肥水管理、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機械收獲,為高產創建打下了良好的增產基礎。
3.2.2實施“多播一斤種,增收百斤糧”示范工程增加每公頃用種量,將示范片主推水稻品種的播種量由18.75kg/hm2調整為30kg/hm2,播種量比往年有所增加,拋栽密度趨于合理密植,基本苗數適當增加,提高了水稻有效苗數,增加了有效穗數,促進了增產。
3.2.3根據氣候變化和農作物生長特點,適當調整晚稻播種期今年初天氣晴好回暖快,早稻禾苗早生快發,生育進程比往年提早5--7d,搶住這個有利時機,宣傳發動和指導全鎮農民,將晚稻育秧播種時間比往年提早了5-7d,為爭取晚稻提早齊穗,有效避免晚稻受寒露風危害扎下了堅實基礎。
3.2.4加強田間管理,各個技術環節不放松每3d到示范區開展田間管理檢查和技術指導,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解決,確保高產創建工作有序進行。從播種育秧、拋秧移栽、水肥管理、病蟲、草、鼠、螺害的監測與防治、防旱抗寒等技術措施——按規程實施,解決了農民粗放管理、盲目偏施氮肥、治病蟲不對癥下藥等生產誤區問題。
3.2.5根據水稻需肥規律和高產目標確定最佳施肥量水稻是一種需肥量較大的作物,各生育期對養分的吸收量有所不同,不同目標產量需肥量也不同,當高產田目標產量為8250kg/hm2,推薦施尿素180kg/hm2,過磷酸鈣67,5kg/hm2,氯化鉀150kg/hm2。
3.2.6建立高產活動機制建立高產攻關田塊,開展糧食高產創建增產競賽活動,增強了高產創建工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3.3實施科學防控,減少病、蟲、草、鼠為害
示范區內水稻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紋枯病;蟲害主要有鉆心蟲、稻飛虱、卷葉蟲等。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項目技術小組安排專門技術人員負責各個水稻示范片病蟲害預測預報,準確發布病蟲情報,及時組織指導專業機防隊員和農戶抓住最佳防治時機進行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并采用“太陽能殺蟲燈、頻振式誘蟲燈”等農業技術生態模式,倡導公共植保和綠色植保,推廣病蟲物理防治方法,把危害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為提高產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3.4采取統一集中育秧,提前生產季節
推行集中育秧,由育秧戶負責整田、育秧、田間管理,緩解了務農勞動力緊張問題,穩定了早、晚稻種植面積,由多人管理變成一人管理。簡化了育秧工序,提高了生產季節觀念。
3.5全面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提升農產品產置和質量
按照以地定產、以產定肥原則,對項目區土壤進行采樣化驗,根據目標產量和作物所需各種營養比例進行合理配方和平衡施肥。在施肥技術上提倡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鋪,重施基肥,早施分蘗肥,酌施穗粒肥,補施葉面肥的科學施肥方法。
3.6提高機械化耕作程度,提高生產效率
項目區基本推行機耕機收的農業機械化操作,省時省力,即可提高生產效率,又能減輕勞動強度,讓農村勞動力從一家一戶的農田中解放出來,鼓勵種糧能手承包、租賃連片種植,實現規模化生產,促進傳統耕種與現代先進技術相結合,有助于農時的合理安排,以及耕地的合理流轉。
4今后212作方向與思路
4.1加大科技培訓力度,實現農民科學種稻
提高廣大群眾的科學種田水平是高產創建的最終目標,專業技術人員應從多層面、多角度開展科技宣傳和培訓;因地制宜地集成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并使技術盡量物化、簡化、集約化,以提高技術推廣應用效果,確保高產技術進村入戶到田。
4.2加大水稻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與改良應用
結合當地實際選用良種,加大高產、優質、高抗新品種的推廣與應用,深挖增產潛力;早晚稻品種實行科學合理搭配,進一步實施“多播一斤種,增收百斤糧”創收增糧工程,合理密植,提高基本苗數和穗數,加強早晚稻銜接田間管理和晚稻噴施葉面肥促豐產等關鍵技術措施的落實,搭好全年水稻豐產禾架,確保全年水稻高產穩產。
4.3找準高產創建活動中的制約因素,改正農民的種植誤區,破解生產上的技術難題
在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適合全縣生產實際的栽培技術規程,減少傳統栽培技術對高產創建活動的制約,為進一步提升高產創建水平提供技術支撐。
4.4充分利用資源。開發生態稻作體系
充分利用收獲晚稻后的冬閑田資源,合理安排“水稻+水稻+蘑菇”、“水稻+水稻+蔬菜(芹菜、包心芥菜、萵筍、馬鈴薯、大白菜等)”、“水稻+水稻+油菜”等糧經水旱輪作農作制度創新模式推廣應用,開發生態稻作體系建設,促進農田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4.5整合項目資源,強化政策扶持
水稻高產創建活動必須要抓住當前各項支農、惠農的利好政策,結合全州縣實際情況,整合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土地綜合治理、現代農業項目及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向高產創建示范片傾斜,同時要爭取國家和縣鎮各級財政的投入,強化政策扶持,加大科技培訓和物化補貼。只有形成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的長效機制,才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廣大群眾投入高產創建的積極性,確保高產創建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