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歷史的時空中,當我們把探究的目光投向“開國之城”石家莊,透視這座城市的底蘊時,不難發現,作為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的關內第一座大城市,在1947—1949年間,它是中國共產黨管理城市的“試驗田”,為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向城市轉移,提供了頗有價值的“樣本”經驗,在共和國的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奪取大城市之創例”
20世紀40年代末,是中國歷史大轉折、大發展的時期。歷史的發展,把石家莊和中國革命的進程緊密聯系了起來。
素有“南北通衢,燕晉咽喉”之稱的石家莊,是全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1947年11月12日,在中共中央、中央工委和中央軍委的領導下,在朱德總司令的親自指導下,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察冀野戰軍經過6晝夜的浴血奮戰,一舉攻克了華北重鎮石家莊,打破了國民黨吹噓“坐守石家莊三年”的神話,開創了我黨奪取大中城市的先例。
石家莊的解放,動搖了敵人防守大城市的信心,使華北戰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把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為之后進行城市攻堅戰提供了寶貴經驗,為中共中央進駐西柏坡,為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朱德總司令把石家莊戰役稱之為“奪取大城市之創例”,其軍事意義在于:通過此戰,“我們提高了技術,學會了攻堅,學會了打大城市”。新華社發布解放軍三總部發言人評論稱:“這是一個重要的勝利,并且是今后一連串勝利的開端。”
我黨第一個城市政權誕生地
在我黨接管城市之后,建立什么樣的城市政權?這是必須確立的城市工作方針。早在石家莊解放前夕,中央工委和晉察冀中央局即確定石門市為晉察冀邊區直轄市,石門市委、市政府直屬晉察冀中央局、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領導。按照區黨委(省級)的建制配備干部,并從中央機關和各根據地抽調大批干部到石家莊工作,任命組成了黨、政、軍各級領導班子。石家莊解放后,黨中央首先建立了黨、政、軍各級機構,盡快修復戰爭的創傷,保證人民的基本生活。
1947年11月12日,石家莊解放當天,入城干部立即組成中共石門市委員會開展工作。中共石門市委員會的委員都是由晉察冀中央局按照黨委(省級)建制直接任命的。市委書記毛鐸是原中共察哈爾省委副書記兼省委宣傳部長;市長柯慶施曾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和晉察冀邊區行政處長。
11月14日,奉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命令,晉察冀邊區石門市政府宣告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城市政權。新成立的市政府下設秘書處、社會局、工商局、財政局、教育局、衛生局、公安局和人民法院。11月21日,中共石門市委舉行第一次會議,確定首要的工作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穩定社會秩序,建立各級黨政組織。1947年12月26日,經晉察冀邊區中央局批準,市政府發布“秘”字第一號通知,宣布石門市改為“石家莊市”,結束了“石門”舊稱的歷史。同日,市政府發出通告,決定市轄區由6個增至8個,其中1—4區為市區,5—8區為郊區。同時廢除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保甲制度,各區建立區委、區政府。為更好地深入基層,市政府在市內各區街道又建立街人民政府和中共支部,在郊區各村建立村人民政府和中共支部。截至1948年1月,石家莊市的市、區、街(村)三級黨政組織均已建立。
1948年元旦,市長柯慶施在各界人士座談會上談到政權建設時指出:“今天我們的政府是民主聯合政府,不是無產階級專政,也不是農民專政,而是由工農兵學商各界組成的、廣泛統一戰線的、地方性的聯合政府。”柯慶施還明確提出,現在的政權是臨時的,將來要由全體公民自上而下選舉產生。而在1949年7月召開的石家莊市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上,這個方針不僅得到了堅決貫徹,而且更加趨于完善,無論是代表的選舉產生,還是市政府委員的選舉產生,以及市政府組成部門負責人的任用,都包括了各個階層的代表人物,體現了民主、聯合的政權性質。
新生的石家莊政權在中共中央工委和晉察冀中央局的及時指導下,克服了種種困難,積極建立各級黨政機構,及時整頓黨員干部的思想,開展了肅清國民黨殘余分子、處理逃亡地主、治理“三大公害”的工作,使得社會秩序趨于穩定,為以后工作的開展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政治、社會環境。
新中國城市工作“試驗田”
隨著全國解放的臨近,執政之后應當建立什么樣的政權、用什么樣的方式管理國家的課題,歷史性地提到了中國共產黨面前,而石家莊作為當時華北解放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共中央駐地西柏坡的屏障,自然成為我們黨進行新中國政權建設的“試驗田”,成為解放區各項工作的先行者、探索者和樣板。
因此,中國共產黨對石家莊的全面接管,便成為我黨歷史上一件舉足輕重的大事情。正因為如此,朱德指出:“石家莊是解放軍收復的第一座城市,其意義不僅在于軍事方面,同時也在政治方面。我們不僅要學會打城市,還要學會恢復和管理城市?!眲⑸倨嬷v得更為直接和切中要害:“石家莊的問題,是黨進入大城市遇到的新問題”,石家莊要“創造出一套石家莊的東西”,“要在石家莊摸索出管理大中城市的經驗”,“為全黨工作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提供樣本?!彼?,石家莊,作為歷史轉折關頭第一個解放的城市,便被推上了新的歷史舞臺,扮演了不同尋常的角色。
解放之初的石家莊堪稱是一座“死城”。當時,全市人口雖然不足20萬,社情卻十分復雜,特務多、地痞流氓多、票子多、毒品多、失業者多……與之相伴隨的,是石家莊經濟瀕臨崩潰,大批工人失業,物價飛漲,饑民遍市。對于進城的干部們來講,他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共產黨面對的竟然是這樣一個城市。如何將一座“死城”盤活,這一切決定了石家莊解放之初的城市工作是一場比武力奪取石家莊更為艱巨的攻堅戰。1947年11月解放石家莊之前,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黨占領城市僅僅屬于軍事戰略上的權宜之計,對城市的政策僅僅是“搬運”機器物資。直到1947年解放石家莊時,我們黨才開始改變以往的城市政策,第一次確定了“長期建設”城市的方針。
入城之初,工作千頭萬緒,新生的石家莊市委、市政府在中共中央工委的指導下,采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對城市的經濟迅速進行接管,在實行正確的城市經濟政策時,首先“約法三章”:“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拿公家的財物,不準上市買東西”,用自身的行動維護人民政權的形象;其次克服重重困難,發放救濟糧安民,讓群眾從點滴“小事”上了解共產黨和共產黨建立的城市政權,由懷疑、觀望變為信服、擁護各級政府和干部;再次善于從彎路中找到方向,從糾偏中積累經驗,緊緊依靠工人階級,抓住了城市工作的中心,確定了發展生產、恢復工廠生產和保護私營工商業發展的工作任務,明確提出“建設石家莊”的施政方針,在實踐中比較好地協調和解決了發展城市多種所有制經濟的關系和問題,很好地實行了“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方針,出現了公營、私營和合作經濟“三駕馬車”齊頭并進的局面,完成了對官僚資本企業、私營工商業、金融業的接收、管理工作,使城市經濟開始逐步好轉。與此同時,市委、市政府還對人民教育事業、文化事業、新聞事業、衛生事業進行了接收和管理,使之朝著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方向發展。
通過采取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到1949年初,石家莊不僅扭轉了國民黨統治下經濟瀕臨崩潰的局面,而且很快由消費城市轉為生產城市。在短短的1年間,石家莊市民就擺脫了戰爭帶給他們的失業、饑餓和死亡的威脅,迎來了有史以來第一次用自己的雙手,安排自己的命運,改善自己的生活的新階段。
“石家莊經驗”全國開花
從1947年11月石家莊解放,到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的1年多時間里,是中國共產黨城市工作基本方針和政策確立的時期。在這種背景下,石家莊在接管城市、管理城市、改造城市中,摸索出有別于農村工作的城市工作基本方針和政策,而其在解放之初的工作實踐中,在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的過程中,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為中國共產黨全面制定正確的城市工作方針、政策提供了依據,為有效接收城市、管理城市、改造城市,提供了樣本。正因為如此,從中央領導到地方黨組織和政府,都非常注重對“石家莊經驗”的總結和應用。
1947年底,中共石家莊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石家莊市入城工作經驗初步總結》。1948年2月19日,中央工委首先形成了《關于收復石家莊的城市工作經驗》的正式文件,并報中共中央。1948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在發出《關于注意總結城市工作經驗的指示》中,又一次肯定了“石家莊經驗”,指出“像石家莊這樣重要的經驗”,“必須引起全黨注意”。要求“各中央局分局前委必須討論”中央工委的總結,并“當作黨內文件印發至地方地委一級,軍隊團委一級”,并要求今后“管理城市的工作方針及方法”,應即以“攻占石家莊初期管理石家莊的方針及方法為基本方針及方法”。
1948年10月,第一批南下干部出發前,市長柯慶施為華北數千名南下干部作報告,詳細介紹了石家莊的城市工作經驗和城市工作政策。1948年11月濟南解放時,時任石家莊市委研究室主任的王文克,應邀去濟南介紹入城經驗。葉劍英到北京任市長前,曾在石家莊住了3天,請石家莊第一任市委書記毛鐸介紹經驗。后來,黃敬到天津任職,柯慶施到南京、上海任職,以及從石家莊組織干部班子南下北上,石家莊的經驗在全國各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1949年4月15和16日,《人民日報》連續兩天報道了石家莊職工運動和增產運動的經驗;17日,又以《一年來石家莊市工運告訴了我們些什么?》為題,發表了短論,進一步總結了石家莊依靠工人階級的經驗。石家莊的經驗教訓為全國提供了借鑒,除中央轉發外,還通過往來于石家莊或調往外地的干部,陸續推介到新解放的城市。
從石家莊解放到新中國成立,石家莊作為我黨的城市政策的試驗基地,對新解放城市的接收、管理、恢復、改造、發展、建設等政策進行了具體探索,諸如:關于解放了的人民城市以什么為中心的問題,關于建設人民城市依靠誰的問題,關于如何實行人民民主的問題,關于如何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問題,等等,都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1949年8月,《人民日報》評價說,石家莊人民代表大會“提供了全國實行人民民主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