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眉(1854—1915),字德彰,號壽屏,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孫中山胞兄。孫中山倡導革命大業,得到孫眉物質、精神的支持和鼓勵。比孫中山大12歲的孫眉,早年遠赴檀香山(今美國夏威夷)打工謀生,后經過一番拼搏終于致富,成為華僑資本家,從而改變了孫家的命運,也改變了孫中山的命運。孫眉是孫中山成長與革命的強大經濟后盾。
發家致富
孫達成和楊喜妹結婚8年后,在1854年生下長子孫眉,譜名孫德彰,號壽屏。因為家貧,1857年出生的長女孫金星,3歲時不幸夭折,1860年出生的次子孫德佑,5歲時也不幸夭折了。1863年次女孫妙茜出生,1866年三子孫德明(孫中山)出生,1871年幼女孫秋綺出生。孫、楊夫婦共生三男三女,養育成人二男二女4人,加上祖母黃氏,一家7口人,這就使本來貧窮的家庭更加艱難了。
因為家貧,孫眉只讀了4年私塾,但他繼承了父親的勤勞、善良、正直,并且聰慧,體格健壯,力大無比,從小跟隨族人在三合會練武功,成年后,他一拳能打死一頭黃牛,五六個小伙子打不過他。15歲時,為了補貼家用,他便到離翠亨村3里遠的地主程名桂家當長工。17歲時,恰好在檀香山經商的舅舅楊文納因事回國,孫達成囑托母舅帶他去檀香山謀生。行前,為了準備盤纏,寡婦叔母程氏把惟一的4畝土地典出,換來幾十兩銀子。當時,家里猶豫是讓他去上海還是去檀香山,后經過求神問卦,最終選擇了去檀香山。
1871年,孫眉來到了檀香山。當時的檀香山是一個獨立的君主國,土著人多是波利尼西亞人,各島的農業墾殖貿易,大部分是由中國人和日本人經營。
初到檀香山的孫眉,幫一個華僑菜商打工,在菜園種菜,在那兒打了11個月的工之后,來到一家農牧場打了幾年工。
打工仔孫眉每月工資才區區20元,除了必要的生活開支,總是將剩余的錢,每隔一段時間寄回翠亨村,以補貼家用。他刻苦勤勞,勤奮工作,甚至為了節省理發錢而與工友共買了1把推子(理發工具),相互理發。當時夏威夷法律規定,外來人,尤其是沒有資本的普通人,不能租夏威夷的土地。
這時,一樁意想不到的喜事,改變了孫眉的命運:茂宜島的酋長的女兒看上了英俊、勤勞的他。茂宜島酋長招孫眉為“駙馬”,送了島上約24平方公里的土地給孫眉,作為結婚賀禮。從此孫眉成為茂宜島的大農場主。后來,孫眉把這塊土地以7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一個日本人。當時的70萬美元,相當于今天的幾億美元。孫眉善于經商,用這筆錢經商做起了大生意。這樣,孫眉成為茂宜島的首富,人稱“中國王”、“茂宜島王”,并生下兩個兒子孫亞威、孫養銀,后帶回香山過繼給早夭的亡弟孫德佑為子,孫眉和這個“公主”留下的后代,至今還在夏威夷生活。
因為娶了當地土著姑娘為妻,對他的經營和發展大有裨益。繼1877年向當地政府申請開墾權后,他租下檀香山第三島——茂宜島濱海的荒地1000多英畝,大力從事畜牧墾殖,并在茄荷蕾埠開設了一家商店,銷售各類農牧產品,積蓄了一些資金后,他擴大經營規模,先后開辦了德隆昌米鋪和一家雜貨店。1880年,他又在姑剌埠創辦畜牧場,擁有土地6000英畝(合華畝約2萬),雇傭了1000多人,華人土人各一半,飼養牛、馬、豬、雞、火雞等數萬頭,還經營釀酒及伐木業。從此,他寄回家的僑匯成為孫家主要經濟來源,孫達成也不再去當更夫,甚至還能雇工和他一起耕種田地了。
敗訴破產
1878年,孫眉寄信回國請其母偕12歲小弟孫文(孫中山)到檀香山協助其商店業務。孫中山志在讀書,不愿為商,孫眉欣然送其入學讀書。1883年7月、1885年4月,孫中山兩次回國在香港、廣州讀書。孫眉雖然對孫中山不愿來檀協同營商不滿,但重兄弟之情,仍不斷匯款資助其生活和求學費用。
孫眉的思想原來比較保守,開初因為反對孫中山信仰基督教,他對幼弟又是罰跪,又是毆打,又是收回贈與的財產,甚至把他趕回老家與他斷絕兄弟關系。后來他逐漸同情、支持并參加革命,其思想轉變的原因有二:一是當時社會大環境的影響。1893年,夏威夷群島人民發動“共和革命”,土王被迫退位,遂改君主制為共和制,民族思潮波及華僑;二是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失敗,對其震動很大。此時,孫中山主張推翻清政府,改行民主政治,以救亡圖存,于是在1894年秋冬赴檀香山,創立興中會。
1894年10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準備創辦興中會,向孫眉說明創立意圖。孫眉贊賞其“志大言大”,首先贊成并捐款贊助,并積極宣傳革命,游說組織親朋戚友華僑二三十人參加和捐資支持革命,又寫信給在檀香山的親朋好友,如卑涉銀行的經理何寬、農場主鄧蔭南,叫他們支持其弟弟。
1894年11月24日,擁有126名會員的興中會在檀香山成立了,孫眉也參加了興中會,是最早的會員之一,并且分了一大筆財產給孫中山。孫眉先后兩次分財產給孫中山,第一次分財產是為了家族之義,兄弟之情;第二次分財產,則是基于愛國之情,革命之義了。
整個辛亥革命期間,海外華僑提供的各種革命經費,據史學界粗略統計,大約達七八百萬元。所以有人說華僑是辛亥革命的生命線,而華僑捐款中最多者,孫眉可謂名列前茅。
1895年春,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失敗告終,清政府賣國自保,人情激憤,此時在上海的宋耀如,函促孫中山回國,乘機發動起義。孫中山算了一下興中會的會費和銀會的股金,兩項不足2000銀元,還不敷起義的費用,因為時機急迫,急于返國的他焦灼萬分。興中會值理(干事)鄧蔭南決定把自己的農場變賣,表示投身國事去而不返。孫眉慷慨地以平賤價錢賣掉農場所養之牛,以每頭六七元的低價售出,共募集1.3萬多元,全部捐給孫中山作為起義費用,以充軍餉。在他們的影響下,陳南、宋居仁等也變賣家產,先后回國參加廣州起義。孫眉為興中會成立并策劃第一次廣州起義,不惜出錢出力,實為幕后革命功臣第一人。
1895年,孫中山領導的廣州起義失敗了。孫中山逃亡日本。這時,清政府一面懸賞緝捕他,一面以高官厚祿為誘餌勸降他。清廷駐美公使伍廷芳,也跟孫眉認鄉誼,攀親戚,企圖借孫眉說服其弟。誰知孫眉怒斥伍廷芳派來的說客是“石敬瑭!吳三桂!”
孫眉首次捐資后,往后的革命活動也不斷解囊相助,先后傾資70萬美元,因此生活日益拮據。
1899年前后,革命處于低潮,年底,孫中山從日本寫信給孫眉,要他捐款籌辦《中國日報》,此時孫眉因為夏威夷群島已被美國兼并,外僑經營企業受到種種限制,生意虧損,日坐愁城,但他仍然不負弟弟的期望,毅然典出一部分不動產,按弟弟的要求把一大筆錢匯給香港的陳少白。近代中國第一張革命黨機關報《中國日報》遂于1900年1月25日問世了。
190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發行債券,孫眉將1000多頭牲畜變賣認購債券。孫中山奔走革命旅費之需,孫眉曾將珍藏的“龍涎香”贈給其變買作旅費。
屋漏偏遭連夜雨,1898年美西戰爭后,美國國會的眾議院和參議院聯合通過了“兼并夏威夷”的決議,同年8月12日,夏威夷正式成為美國的海外領地。1905年,美國政府排華,對夏威夷統治加強,改訂僑民租地新法律,增加了許多限制條款。孫眉等舊租地者聘請律師與政府打官司,官司持續了3年,從1905年一直打到1907年春,孫眉等舊租地者敗訴了,資產折抵訴訟費,損失很大,茂宜島牧場被政府收回。
1907年秋,孫眉回到香港,先寄居于《中國日報》報社,由社長馮自由招待。孫眉赴越南和弟弟協商,希望有所幫助。但孫中山正在策劃欽廉、鎮南關起義,也急需錢用,因此不能幫助孫眉半點。孫眉只好將在檀香山經營了幾十年的產業全部結束,只留下侄子孫科在檀香山求學,而帶領其母楊太夫人、夫人譚氏、弟媳婦盧慕貞、侄女孫娫、孫琬等人遷往香港九龍。
落魄香港
孫眉帶全家人在香港九龍牛池灣,租了幾間房子安頓下來。他在香港寄人籬下,以耕種為活,甚至因為未支付地價,被地主逼迫追趕。
孫中山朋友陳少白,以數年的功勞,協助富商陳賡如等人反對粵湘鐵路官辦,最后獲得9000元酬勞,他用這筆錢在香港九龍牛池灣購買了10多畝荒地,經營別墅,剩下了大片荒地。孫眉剛到九龍的時候,陳少白想把剩地的一半賣給孫眉,以供他開辟農場。孫眉承諾等其在檀香山的產業結束后,用剩下的錢支付地價。
孫眉與朋友楊德初等,蓋了3間簡陋的茅草屋,種植果樹、蔬菜,飼養雞、豬等,此外別無所有。孫眉年輕的時候,做過長工,養成勤勞刻苦的習慣,所以各項工作,如土工、木工、縫紉、烹飪等瑣碎事情,年過半百的他均親力親為。不久,孫眉的朋友來信說,其剩余的資產僅足夠支付訴訟費,他大失所望。
陳少白聽說孫眉落魄后,仍對孫眉重申協議,甚至逼他還錢。孫眉感到非常憤怒,不禁追起人情,大聲呵斥陳少白忘恩負義,見利忘義:“你創辦《中國日報》的時候,我得到我弟來信,多次匯款支持你,你今天怎忍心因為這區區一點地價錢來逼迫我呢?”聲色俱厲,氣勢懾人。陳少白頓時氣餒,只好表示讓步。事后,陳少白向陳景華、馮自由等人訴苦:“弟弟孫中山是華盛頓,哥哥孫眉是拿破侖,華盛頓還容易商量,拿破侖則無法應付啊!”馮自由從中協調,兩人關系才稍微緩和。
孫眉母親楊太夫人(1828—1910),這時候已經雙目失明了,年老多病的她居住在光線暗淡、陳設簡陋的茅草屋里,連夜咳嗽。因為經濟拮據,孫眉經常在晚上提著一個罾去河里打魚,給老母增加營養。1910年7月19日,楊老夫人不幸病逝,享年83歲,孫眉為革命傾家蕩產,一貧如洗,連母親的安葬費都難以支付,孫中山為革命奔走,也常不名一文,接到噩耗的孫中山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策劃黃花崗起義,他四處奔走,南洋華僑同盟會員等急籌1000港幣,孫中山趕忙給哥哥匯去,以料理母親后事。香港當局不準孫中山登岸,同盟會員羅延年和孫眉等人,把楊太夫人安葬在香港新界西貢濠涌百花林,墓碑題“香邑孫門楊氏太君墓”。
孫眉因為秘密參加廣州起義,連夜為革命黨縫紉了300多面旗幟,1911年,他被清政府勾結港英當局驅逐,他遂化名“黃鎮東”,來到湛江,從事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勝利后,民國政府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當時廣東有人提議孫眉為粵都督,孫中山即電廣東各團體及各報社,要“因材委任”,說:“家兄質直過人,而素不嫻政治。粵督任重,才淺肆應,絕非所宜;安置民軍,辦理實業,家兄當能為之。”表示不贊成此舉。又致電孫眉:“粵中有人議舉兄為都督,弟以政治非兄所熟習,未登舞臺則眾人屬望,稍有失策,怨亦隨生。為大局計,兄宜專就所長,專任一事,如安置民軍,辦理實業之類,而不必就此大任。”孫眉不貪仕圖,欣然接受。
1913年秋,孫眉移居澳門。1915年2月病逝澳門,享年62歲,民國政府厚葬紀念。1934年,政府在翠亨村建設紀念中學時,4座校舍其中之一座被命名為“壽屏堂”以作對他的紀念。1935年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議決撥國幣1萬元,將其骸骨從澳門遷葬于翠亨村犁頭尖山麓的總理故鄉紀念中學后左側山地,由其侄孫科立碑,以表彰其對革命的功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