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要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這是新時期新階段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國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這實際上就是說,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絕不僅僅是文化工作者的事,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才能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才能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促進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支撐。人類社會發展史既是人類生命繁衍、財富創造的物質文明發展史,更是人類文化積累、文明傳承的精神文明發展史。在今天,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所以,我們就是要在世界范圍的綜合國力競爭中進一步增強我們的國家文化軟實力,努力把我國從一個文化古國、文化大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涉及方方面面,諸如,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要進行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的重大變革,要發揚學術民主和藝術民主等。本文只是從提升歷史文明成果,堅守和創新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談一談如何增強文化創造活力。
文化的發展,繼承著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成果。在人類文明史上,中華文明長期以來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國古代的農業、天文歷法、數學、文學、醫學、政治等都對當時乃至今天的世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些文明成果大都被保存或繼承了下來,成為中華文化的精髓。提升中華歷史文明成果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首先,要大力宣傳中華文化對世界的貢獻。中華文化輝煌燦爛、博大精深。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據了重要位置,諸子百家、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元曲,四大名著等優秀文學作品傳誦至今,影響深遠;科技方面,“四大發明”——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先后西傳,極大地推動了世界文明進步;文化方面,隋唐時中外交往空前頻繁,周邊國家大多仿效中國的各項制度,啟蒙運動中,法國伏爾泰便利用了中國儒家思想;交通方面,路上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連接了亞歐,促進了各地的交流;經濟方面,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水稻種植的傳播極大促進了其他地區農業的發展,養活了更多的人口;對外交往方面,鄭和下西洋時倡導: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為亞非國家間的交往確立了不成文的準則,對后世影響深遠。對這些文明成果的宣傳,應進一步加強,要讓全世界都知道中華文化對人類發展的突出貢獻。
其次,要堅守和創新傳統文化。堅守就是保持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本來面貌,創新就是對中華文化的發展。只有堅守傳統,才能體現中華文化的本來歷史意義,而不至于變得面目全非;只有創新發展,才能不斷激發中華文化的活力,使之不斷升華,從而更好地傳承。當今世界,文化創新已經成為搶占世界文化陣地的利器。我們必須把歷史與傳統放在現實與發展的大環境中來加以豐富、塑造和創新,不斷提升本民族文化的品位和競爭力,才能使我們的文化魅力得以長久延續,才能實現文化強國的夢想。
再次,要多出精品,堅持走“大眾化、民族化、專業化、多元化、精品化”之路。精品是時代精神的高度濃縮,是民族思想的深度開拓,是社會文明的不斷深化,是文化強國的重要標志,是提升中華歷史文明成果的必然選擇。精品中蘊含著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體現著廣闊而崇高的藝術境界和孜孜不倦的藝術追求。文藝工作者要自覺把多出精品作為重中之重,作為促進文藝繁榮的重要突破口,以更加優秀的作品,再創文化新輝煌。各級黨政部門應采取各種措施,多渠道培育地區文化,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促進文化軟實力新提升,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快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和文化強國建設的進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