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對廣佛同城化中的產業協作現狀進行分析,研究表明廣佛兩地的產業結構既有互補的基礎又有同構的矛盾,兩地的產業協作在近幾年來在金融、旅游等方面取得了進展,同時也存在資源重置、低層次協作及協調保障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針對廣佛兩地產業協作的現狀與問題,提出完善協調保障機制和深化產業協作的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同城化;廣佛;產業協作
一、 同城化相關研究綜述
自2005年《深圳2030城市發展策略》提出與香港形成“同城化”以來,國內各大經濟區域相繼進行同城化實踐,如廣佛和沈撫,但國內大多數地區的同城化發展還處于不成熟的初級階段?!巴腔笔菄鴥仁讋摰母拍?,對同城化的研究多為實踐基礎上,在理論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高秀艷、王海波(2007)認為“同城化”實際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為打破傳統的城市之間行政分割和地方保護主義限制,促進區域市場一體化,產業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以達到資源共享、統籌協作、提高區域經濟整體競爭力的一種發展戰略。
桑秋等(2009)認為沈撫同城化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基礎設施未完全統一規劃,一體化并非深層次的功能一體化及缺乏有效的協調組織,提出包括發展戰略協調、行政壁壘消除和協調組織獨立化等對策。李紅等(2010)補充認為我國同城化存在的障礙是缺少科學合理的規劃與法律支撐及公眾廣泛參與,存在地方保護主義與行政壁壘,提出制定同城化發展規劃、建立同城化區域管理委員會及建立同城化發展激勵機制等建議。葉祥松等(2011)提出廣佛同城的困境在于地方保護主義和機會主義,走出困境必須構建第三方組織“廣佛管理協調行政委員會”。朱虹霖(2011)提出廣佛同城面臨問題的方面是要素市場、基礎設施、城市地區規劃和區域公共政策,并指出加強政府協同的對策是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打造區域要求流通大平臺,協調各方利益沖突,建立法制和監管體制。以上主要是從基礎設施、公共政策、城市規劃以及政府機構等管理層面對同城化存在障礙及解決對策進行分析。關于產業協作機制問題,張子麟等(2007)提出京津冀區域產業協作面臨的問題是在產業趨同嚴重、深層次協作缺乏及中心城市帶動不強,并分別從三次產業的層面分析三地主導產業的選擇和產業協作的方向。秦廣慶(2010)認為產業合作障礙在于基礎設施對接不足,行政利益沖突,生態環境壓力大及兩市聯動合作屬低層次,應加快基礎設施與城市規劃對接,建立共同開放的大市場,發揮民間組織的作用。陳林等(2012)提出兩地在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傳統優勢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及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產業協作思路。以上僅僅探究了產業協作的方向與思路,對于階段性和進程并未作深入研究。
作為珠江三角洲的兩個經濟核心區域,廣佛兩市同城化建設,對于提升兩市整體競爭力,帶動珠江西岸經濟發展,推進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聯系更加緊密的城市群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吨榻侵薜貐^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年~2020年)》從國家戰略層面明確提出要“強化廣州佛山同城效應,攜領珠江三角洲地區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聯系緊密的城市群”。《廣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設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以及《廣佛同城化發展規劃(2009年~2020年)》(下稱《發展規劃》)的制訂明確了廣佛同城的地位與發展方向。自《發展規劃》的頒布與實施,廣佛同城化建設已將近四個年頭。2012年是《發展規劃》近期目標實現年份,也是驗收同城化成果及調整方向的關鍵年。產業協作是同城化主要內容之一,本文在廣佛兩市的產業結構現狀與協作進展分析基礎上,針對同城化建設中產業協作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二、 廣佛產業協作現狀分析
1. 廣佛產業結構現狀。十一五期間,盡管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廣佛兩市經濟依然保持強勁的增長態勢。2010年,廣佛兩市合計GDP達16 399.81億元,占珠三角生產總值的43.53%。近五年來保持11.60%的年平均增長率。兩市人均GDP達84 874元,是珠三角的1.27倍。單純從人均GDP的角度看,按錢納里關于經濟階段的劃分標準,廣佛兩市均已達到后工業時期。作為“十二五”的開局之年,2011年,廣佛兩市合計GDP達18 883.40億元,已經達到廣佛同城規劃綱要的近期目標(到2012年,兩市GDP達1.8萬億元,人均GDP達10萬元以上);廣州人均GDP為87 458元,佛山為80 313元,這與綱要近期目標還有一定距離。
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廣州呈現“三二一”型,而佛山呈現“二三一”型。就三次產業比重看,廣佛兩市在第一產業比重均保持較低的水平,這表明兩市的工業化程度都處在高位。具體的差異顯現在二三產業上,兩市的產業協作的內在動因也正體現在兩市產業結構的差異上?!笆晃濉逼陂g,廣州第二產業比重保持在37%~40%,而佛山的第二產業比重由“十五”期間的平均56.7%升至“十一五”期間的64%,這表明佛山主要經濟拉動力在于制造業,而廣州經濟的主要發展重心在第三產業。近五年來廣州的第三產業比重在穩步上升,由2006年的57.7%逐年遞增至2010年61.0%,而佛山第三產業則保持在33.9%~35.4%。廣佛同城規劃綱要的近期目標中,到2012年,廣佛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65%和40%。而截至2011年,廣佛第三產業比重分別為61.5%和34.6%,從這一量化指標看來,廣佛兩市恐怕難以達到這一近期目標。
從工業內部結構看,2010年廣州行業產值排名前六的分別是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和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而佛山行業產值排名前六分別為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金屬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塑料制品業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兩市僅在通信設備和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上有所重疊,并且廣州工業偏重,而佛山工業則偏輕。這為兩市的產業協作創作了優良的條件。廣州的重型產業如廣州鋼鐵與石化可以與佛山的輕型產業如佛山家電、機械裝備制造、塑料制品等進行產業鏈的科學整合與優勢分工。
從服務業內部結構看,2010年廣佛兩市行業產值排名前三的均為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和房地產業。與工業內部結構的互補形成鮮明對比,兩市在服務業內部結構上表現為高度同構性。這種同構性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佛山服務業的發展是對廣州服務業發展不足的補充,廣佛在優勢行業方面可以進行合作與協商實現共贏,并且佛山可以借鑒廣州先進的服務業強大自身服務業;另一方面,行業的同構與重疊可能會引起兩市惡性的競爭,不利于同城化的長遠利益。
2. 廣佛產業協作進展。自2009年廣佛同城《發展規劃》公布與實施以來,已經將近四年,廣佛同城化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啟動了規劃銜接、基礎設施、產業協作、生態環保和社會民生五大工程53個同城化建設項目。兩市已經順利舉行了四次市長聯席會議。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年票的互通、廣佛城際軌道的開通與運營,標志著兩市交通的基本對接。在醫療領域,廣佛兩市互設定點醫院,基本實現醫療醫保同城。其中佛山在廣州已有33家定點醫院,其中有10家定點醫院可實現即時結算,廣州在佛山也認定了9家定點醫療機構。在移動通信方面,各基礎電信企業對廣佛兩市的通信網絡、業務系統和支撐平臺進行了升級和改造,從網絡、服務、資費三個方面推進廣佛通信一體化,極大降低了兩市跨市話費。在生態環保方面,兩市加強了大氣和水體的共同監測與防治及交界水域的共同治理。
與此同時,廣佛兩市在產業協作尤其是金融同城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廣佛金融同城化發展相當迅速。今年前三季度,通過現代支付系統由佛山流向廣州的資金達100多萬筆,金額超過5 000億元,而廣州地區流向佛山的資金達200萬筆,共近8 000億元。金融機構廣佛間異地授信活躍,金融創新合作也在全方位推進。目前廣佛間已有包括中國銀行一家國有銀行在內的16家銀行實現同行間通存通兌免手續費。廣佛金融業的逐步一體化正驗證了廣州生產性服務業與佛山制造業的互利共贏的可能性,廣州服務業發揮其對鄰近城市幅射帶動作用,而佛山制造又借助廣州先進服務業發展壯大自身制造業。除了金融業,廣佛在旅游產業上也有了初步的合作。近兩年來,多彩廣佛肇 嶺南真味道——廣佛肇旅游推介會在中國北部地區成功舉辦。廣佛肇將按照時尚廣州、嶺南佛山、山水肇慶的不同定位,串聯廣佛肇旅游“珍珠”精品線路。旅游業的合作不僅促進了廣佛兩地在服務業上的聯合發展,而且推動了廣東嶺南文化的交融與宣傳。廣佛兩市在先進制造業產業鏈的整合上也有進一步的發展。在汽車產業鏈中,廣州汽車工業優勢明顯,集中精力做汽車整車制造,但土地資源受限,而佛山企業在人才儲備、工業設計、國際化等方面有較高水平,因此承接了汽車配套零件的產業。同樣在造船產業鏈上,佛山雖無法造大船,但二三級配套產業有很好的基礎,可以融入廣州的造船產業鏈中。
三、 廣佛產業協作中存在的問題
1. 產業同構問題依然突出。廣佛兩市在產業協作上取得很大進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同城化中常見的問題,如上文所述,在第三產業方面廣佛存在很大的同構性,因此各類服務業在兩市同城化初期還存在著競爭博弈。在零售業方面,廣佛兩市各大零售巨頭相繼跨市開拓市場。廣州的天河城、友誼、廣百等零售巨頭相繼登陸了佛山,而佛山的保利水城也不甘落后進軍廣州。在餐飲影視行業也存在類似的現象。在會展業方面,廣佛會展整合也顯得很不足。近來年兩市展會顯得蕭條,這其中不僅存在國外經濟環境因素,還存在兩市協調整合的不力。廣交會、佛山陶博會、順德家電展和佛山機械展幾乎同時開展,并且各展會品牌并沒經過整合,許多展會的展位是需要競標的,存在市場的盲目性,并沒有對各展會錯位發展作戰略考慮。
2. 產業協作仍屬于低層次的合作與分工。盡管廣佛同城在交通、通信、醫療及環保等基礎設施上取得了基本的對接,金融業、旅游業、汽車制造業等產業方面也取得了不同程度上的合作,但是總體上說,廣佛產業協作取得的成績仍是表面上的,低水平的。仍未達到從專業化分工形成產業集聚,未達到從產業鏈層面上的分工與合作。佛山在家電、家具、陶瓷等傳統產業上具有優勢,但這些產業一直都只局限在佛山境內,并未形成產業鏈條的延伸,其與廣州上游提供原材料的產業如鋼鐵業存在合作的空間,與廣州先進的科技形成產業融合達成產業升級也存在合作的空間。廣州在大型機械裝備制造業上存在優勢,但限于土地資源的稀缺,廣州完全可以將其配套產業進行轉移,但目前廣州只在汽車制造和船舶制造業上與佛山有所合作,轉移動力不足。在生活性服務業方面,廣佛可以利用兩地歷史文化上的緊密聯系在文化創意產業上進行合作形成廣佛區域品牌競爭力,但目前我們只看到廣佛兩地在旅游行業有做這方面的努力。
3. 協調聯動機制不足。目前廣佛同城化采取市長聯席會議及工作協調機制,由兩市市長牽頭召開,原則上每半年召開一次,負責同城化工作的組織協調。另設城市規劃、交通基礎設施、產業協作、環境保護等專責小組,負責兩市相關領域銜接協調。此外還有定期召開廣佛同城化發展論壇。但在這樣的協調機構下,仍然暴露一些協調不力的問題。廣佛兩地在金融中心的發展上存在不合理之處,佛山南海的廣東金融高新區與廣州蘿崗的廣州金融創新服務區存在功能定位上的重合。與之相類似,廣佛兩地的CBD規劃也是存在低水平重復配置、爭奪資源以及區域整體功能體系失序的問題。這些跡象表明廣佛同城化的協調機構并未很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兩地政府未完全以同城化的視角統一協調規劃。此外,廣佛兩市在重大政策上的不協調也導致了同城化中的一些失控現象。如房地產政策,廣佛兩市并未在限購政策中同步,廣州限購時佛山未限購,推動佛山房價的攀升;廣佛兩市的保障房也未實現協調規劃,造成廣州保障房的短缺而佛山保障房的閑置。
四、 廣佛產業協作的對策建議
1. 完善協調保障機制。廣佛同城化牽涉到多元的利益主體,協調好各個利益主體的切身利益是廣佛同城化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在政府組織層面,堅持“政府推動、市場主導”的原則,營造自由而又有序的市場經濟體系,但同時要加強兩市上級領導在宏觀調控的合作,特別是對重大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城市規劃上,要時刻將同城化這個大背景考慮進去,弱化行政區域思維,避免繼續出現如上文所提及的資源重復建設及由于政策不統一導致投機行為;轉變政府職能,改變原來唯GDP政績考核馬首是瞻,將廣佛同城化的進度等軟實力加入到政績考核指標中。在利益協調機制方面,注重建立利益補償機制,如在產業分工轉移方面,對被迫轉移的弱勢產業給予相應的補償,又如生態保護方面,受益方應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方給予補償。在民間組織層面,積極推動“產學研”合作,充分利用廣州人力資源優勢,提升佛山產業實力;同時積極鼓勵兩地區域性產業協會的合作,由產業協會組織來協調同城化過程遇到的利益沖突問題,正是自由市場中高效率的表現。在監督機制方面,要建立公眾參與與監督的平臺,加強各行業協會的監督職能。
2. 深化產業協作。
第一產業協作方面。廣佛兩地對農業的目標定位均是現代型都市農業,兩市可加強對農業布局的規劃協調,對農業科技及農產品安全質檢上進行交流與合作。在廣佛兩地間通過市場的導向形成各種農業專業化生產基地,打造廣佛特色品牌農業。努力建設觀賞性農業,如綠道的建設,要因地置宜,形成各具特色的觀賞性園地。
第二產業協作方面。廣佛兩地在第二產業上有很好的互補基礎,可以注重加強產業鏈條的延伸,形成相對優勢突出的產業分工。在汽車及造船方面,廣佛已經開始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鏈分工;在機械裝備制造業方面,廣佛仍可以加強產業鏈的延伸與配套的合作,形成兩地的錯位發展,打造世界級重大成套和技術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廣州鋼鐵與佛山家電、機械裝備制造業可以形成良性的上下游關系,最終制成品在兩地市場銷售。在傳統優勢產業方面,佛山應加強與廣州先進技術產業的合作,形成對傳統優勢產業的改造與升級。在家電、家具行業兩地應加強在創意設計及工業設計水平上的交流與合作,形成廣佛兩地區域性的現代品牌;在紡織服裝及陶瓷制造業方面,兩地也應加強工藝制造水平、清潔生產、能源重復利用及固體廢物的處理處置上的合作,走節能環保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廣佛兩地要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加強基礎技術、應用及行業關鍵技術的共同研發,提升兩地的創新能力。
第三產業協作方面。廣佛在第三產業上出現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產業同構,這其中有市場自發因素,也有政策規劃的不合理因素。針對這種問題,兩地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產業結構優化局面。在金融業方面,繼續完善與鞏固金融服務同城化,共同支持重點金融集聚區的發展,堅持“廣州前臺,佛山后臺”的戰略定位,避免不必要的競爭。在物流業方面,繼續推進廣佛物流橫向、縱向、網絡一體化,加強物流業與制造業的聯運發展,帶動產業板塊互動。在會展業方面,要理清廣交會、中博會、廣博會、佛山陶博會、家博會、機博會等會展品牌的戰略定位,形成各展會的品牌優勢及錯位發展,整合共享會展場館資源,打造國際商務會展中心。在旅游業方面,加強兩地旅游業的規劃與銜接,打造嶺南文化特色的旅游路線。在文化創意領域,也要注重加強兩地自主創新能力的溝通與合作,打造具有廣佛文化特色的品牌產業。
參考文獻:
1. 桑秋,張平宇,羅永峰,高曉娜. 沈撫同城化的生成機制和對策研究. 人文地理,2009,(3).
2. 李紅,董超. 對同城化發展的幾點思考. 安徽農業科學,2010,(13).
3. 葉祥松,彭良燕. 廣佛同城化的博弈分析. 廣東商學院學報,2011,(2).
4. 朱虹霖. “廣佛同城化”的政府協同研究.廣州大學,2011.
5. 張子麟,武建奇. 京津冀地區產業協作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方向. 經濟與管理,2007,(2).
6. 秦廣慶. 同城化背景下廣佛產業合作協調機制研究.廣東商學院,2010.
7. 陳林,周圣強. 構建廣佛都市圈的產業分析——區域產業協作與布局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2012,(15).
基金項目:廣東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號:09E-26)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趙卓,廣東商學院經濟貿易與統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黃靄霞,廣東商學院經濟貿易與統計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1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