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紫砂陶刻藝術以刀代筆,氣脈連貫,題材極為廣泛,內容形式更是豐富多樣。具有獨特的魅力。
關鍵詞:紫砂;陶刻;裝飾藝術
1 引言
紫砂是我國藝術寶庫的一朵奇葩,她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太湖之濱——江蘇宜興。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是人人皆知的世界制壺中心。宜興紫砂以她古樸、內秀、五彩的顏色。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一輩一輩的優秀藝人、大師們的傳奇故事,吸引了國內外人的欣賞、追捧及收藏。紫砂陶刻藝術更是為“宜興紫砂”這個文化遺產增添了幾分神韻、風雅。
2 紫砂陶刻的起源
紫砂陶刻藝術和造型藝術是宜興紫砂的兩支主要命脈。紫砂陶刻的藝術創作需要作者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扎實的藝術基礎,其中包括良好的書法、繪畫等藝術修養,文化知識修養和一定的思想理論水平及造型技能。紫砂陶刻隨著紫砂的發展而發展,紫砂陶刻作品最早出現在明代“且吃茶,清隱”五個字。原始的陶刻是制壺者在坯體上記載名字、事件等作用。起初一般在壺底,談不上裝飾。到清代陳鴻壽(字曼生)對紫砂藝術大感興趣,他當時任職溧陽縣令,對文化有很高的造詣。他自己設計壺形,找到當時最有實力的楊彭年兄妹等人合作,特制由他設計的壺款,并且經常在壺體上構思書畫。他文學修養極高,博古通今,并對書法、繪畫、篆刻都有研究。這些作品史稱“曼生十八式”,成為后人學習、臨摹的典范,影響了一輩又一輩的紫砂藝人。他還歸納出一套紫砂陶刻裝飾技法,開創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
3 紫砂陶刻技法
紫砂陶刻技法可分為印刻(雙刀正人法)和空刻(單刀側入法)兩種。印刻是把書畫底稿印到坯體上,再依墨而行。此法適合臨摹名家字畫,不走樣,能反映原稿的風貌特征。初學者也必須先從印刻開始,練習刀法技巧、泥性、深淺、干濕等多種練習,要堅持長期訓練,不走樣。空刻則必須由功力深厚、經念豐富的熟練工完成,要求胸有成竹、自由馳騁、天馬行空、一氣呵成。以刀代筆,在運刀的過程中深淺粗細有序,氣脈連貫、或虛或實、或粗獷豪放、或細膩清秀、或刮或劃、渾然天成,耐人尋味。
4 與傳統文化結合的陶刻
紫砂陶刻以刀代筆,將中國書法、繪畫、篆刻融于一體,題材極為廣泛,內容形式更是豐富多樣。舉凡山水、人物、花鳥、博古諸圖案均可作為入畫素材。陶刻作品特別講究各種書法字體,正、草、隸、篆、鐘鼎、石鼓等,或圖文并茂,或意趣盎然。陶刻藝術不僅有他獨立存在的形式。而且通過意境的追求更能體現陶刻作者的胸襟、氣度和修養。構圖嚴謹、參差有致是陶刻藝術的精髓。在壺上裝飾要考慮“切壺”、“切茗”、“切情”的銘文,尋求逸趣橫生的款識以及入壺、入茗、入格的畫面安排,不僅有它本身獨立存在的表現形式,透過意境的追求更能體現陶刻藝術的存在價值。“壺隨字貴,字依壺傳”一語道出陶刻藝術的經典魅力。
總之陶刻藝術不但要注重形式、內容、手法的技巧,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文學素養、書畫功底以及人格氣質。表現的筆法、技法、章法只是手段,而寫神才是藝術本質,也是藝術水平的重要標準。一把好壺,配上得體的陶刻裝飾,玩家捧在手心,愛不釋手,閑暇之余,品茗賞壺,滌煩療渴,當余甘留香之時,體會銘文刻畫的意境,理解文人雅士對茶的鐘情,對紫砂壺的珍愛及陶刻的頌贊。“滿壺香茗留客飲,味余詩思擴胸襟”,這是一種何等美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