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紫砂藝術品的藝術價值不僅在于其本身的工藝美,還在于在這種藝術創作過程給人的感悟和啟迪,同時還在于觀賞時帶給人的心理愉悅和美的享受。紫砂壺“一粒珠”的制作過程就是一個感受“堅韌”、“禪靜”、“儒雅”的過程。
關鍵詞:紫砂藝術;創作;感悟
1 前言
紫砂“一粒珠”是一種傳統壺式,相傳是明天啟、崇禎問制作紫砂壺名家惠孟臣所創。器形特點是壺體為圓球形、無頸、壺蓋采用嵌入式結構;蓋紐為小圓珠式、三彎式管狀流;大圓形壺柄,做工精致。因這種壺式用于喝功夫茶,即是后世所稱“水平壺”的前身。
2 “一粒珠”創作中的感悟
一粒珠作為傳統壺型是比較經典的,做工難度較大,因為整個造型的線條全部是圓線條,嘴圓、身體圓、把手圓,關鍵是所有的圓尋找的重心點必須協調,合而不同,圓潤之余不能顯得臃腫,線條的勁挺感還是必須保留,圓的切線方向上的張力感的處理較難。筆者在2011年制作的“一粒珠”(見圖1),采用純正“清水紫泥”制作,以惠孟臣作品為范本而又有創新年,作品容量有所放大,壺柄和壺流更趣滾圓。整體作品雄渾大氣,氣質高雅,有唐代貴婦之儀態,而又無華貴奢逸之臃腫。此壺曾在第十二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上,獲“工藝美術創新藝術金獎”。“一粒珠”既是一個紫砂陶器的制作過程,更是在過程中不斷感悟紫砂藝術博大精深,體悟其融匯各類文化的過程。欣賞紫砂壺藝能給人們精神上帶來賞心悅目的享受,這種美感得換起或產生需要借某一物體進入聯想的空間,這個空間愈大,其藝術水準必然愈高。這也是實體器物成為實屬品的玄妙之處,這也就是藝術鑒賞中的“聯想”。從心理學上分析,因一事物而想起與之有關事物的思想活動;由于某人或某種事物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關的概念,這些現象都是聯想。一把好的紫砂壺器必然能使制作者和欣賞者產生充分的聯想,進而領略到它的藝術價值。在這把紫砂壺的制作中筆者深切的感悟到了如下“三意”。
2.1 水滴之“堅”意
創作“一粒珠”壺,首先想到的是其“圓”型,要圓且潤,圓而不澀,而又不是標準的幾何圓。于是想到了水滴之圓、晶瑩剔透。水滴、水珠,古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筆墨描寫、謳歌她。宋梅堯臣《王德言夏日西湖晚步十韻次而和之》:“荷積水珠重,天收霓帔輕。”《儒林外史》第一回:“湖里有十來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這些詩文或摹寫其形狀、或摹寫其動態,或摹寫其韻律。但最能激起作者和觀者感悟的還是“水滴石穿”的毅力和堅持。小小水滴,一滴又一滴,有著一種不為人知的堅韌精神,石頭是何等的堅硬,卻被柔弱微小的水滴穿破。正是這種長年累月,堅持不懈的精神,最后卻迎來了人們贊賞與羞愧的目光。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單單只有勇氣卻沒有毅力與堅持。走到最后才會發現,一切只是烏有。其實,這種精神這也正是紫砂從業者應有的狀態。
2.2 佛禪之“靜”意
創作“一粒珠”過程中,那“意于壺先”、超凡脫俗的壺型及幽紫暗光的沉靜之氣會始終浮現,并貫穿于整個創作過程。屏氣凝神之際,珠、珠玉、佛珠的形象會躍然眼簾,立刻會使人產生靜心沉思之感。那幽幽發亮而無“賊光”的紫砂工藝品,端莊靜雅,不正合于佛禪強調的“靜”和“心如止水嗎”?壺器之珠與佛珠不也相通相融嗎!佛珠本是佛教信徒誦經時的隨身法具,也稱“念珠”。使用佛珠時,一般不會計較它的構造、顆數和質料。只要能做到“靜慮離妄念,持珠當心上”,也就可以早證菩提、成就涅槃了。禪倡導的是心安理得、平心靜氣、安詳和平,一切歸于平靜、不輕狂、不露鋒芒,是總結、是回味、是沉淀:不為一點小事大動干戈,不為一點成績徹夜難眠,不為一個想法輕舉妄動,更多是穩重,是思考,是淡定;不悲喜交加,不心隨物動,不憂形于色,更多的是處變不驚,是上善若水,是心如明鏡。
2.3 文人之“雅”意
紫砂壺器自明代文人雅士參與之后變上升到了藝術的高度,由最初的使用茶器變成了極具收藏和雅玩的工藝品。文人雅士追求恬淡寧靜,追求精致雅趣,在這把壺器上也得到極佳的體現。這把“一粒珠”壺泥色質樸大氣。壺身大珠,壺紐小珠,壺把、壺流都在圍繞珠圓做足功夫,精工細作,通體渾圓玉潤,質樸可愛,素面朝天,不事雕琢,有一種渾然天成的醇厚、寧靜、平淡的特質,把玩在手,是一種休閑愉悅,更是一種情感釋放素到極致便是大雅,這不正是文人雅士所追求嗎?真的文人雅士,以明代文人為代表,那是真正覺悟了的一代文人,他們不求功名利祿,不依附權貴,賣文為生,自食其力,或激情與山水,或酬唱應和。這把“一粒珠”也正是在這種“雅”的精髓提示之下,情之所托,技之所至的工藝品。
3 結語
制壺者生活閱歷不同,藝術素養不同,其創作過程的感悟與理解也會不同;賞壺者身份不同、文化閱歷不同,其欣賞壺藝能力也會有較大的差別。但只要以藝術的心態對待紫砂作品,其傳遞給人們的必定是心理愉悅。同時,這樣的鑒賞過程,也必定是一個感悟的過程、聯想的過程、提高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