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紫砂以茶具為主要代表,兼有花瓶、花盆、文房稚玩和雕塑等諸藝術于一體,成為具有濃郁的中華民族文化特征的東方藝術瑰寶。
關鍵詞:紫砂;創作;裝飾
1 前言
宜興紫砂,世界名陶,宜興陶工以當地獨產的紫砂土為單一原料,經手工拍打成形,在1000℃的溫度中燒制而成的一種無釉細陶。紫砂發端于北宋,興盛于明清,鼎盛于改革開放的當代。紫砂壺藝歷史悠久,更多的名壺凝聚著高度的藝術成就,素為世界所稱譽,在國內外貿易和文化藝術交流中閃爍著燦爛的光輝。
2 壺藝創作與自然
藝術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機械地反應自然與生活,而是按照自己的審美觀念對客觀事物進行概括、提煉和加工,從而創作出比自然更美的作品來。制作竹型茶壺幾乎全靠手工捏制,采用貼、堆、畫等相結合。比如壺嘴、壺鈕制作時先用陶泥做成一圓條形,再彎曲成合適的形狀,稍干后再做出竹節、芽苞、水槽等,小竹枝及竹葉則是在成形時直接裝飾堆貼上去的。另外,在壺型上增加一條云間線,貼上幾只紅色蝙蝠,外形瀟灑飄逸,壺流似竹枝叢生,順枝延伸,剛勁有力;壺蓋的竹葉秀麗飄逸;壺身上的幾只高飛遠走的蝙蝠十分醒目,引人入勝,起到畫龍點睛之神;壺把竹枝道勁剛健、勁道十足、凌空飛渡、攀出自然、氣勢挺拔、節節高升,在竹型砂壺中耀眼奪目、獨樹一幟。歷史之人以竹為題材富有詩作書,紫砂先輩及當代藝人以竹為題材,創作出更多的壺藝精品。
當今世界正廣泛興起現代陶藝之風,陶藝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迅速發展。各地均有其各自的陶藝風格,內容和形式各不相同,或粗獷、或細膩、或抽象,其材料運用和新科技的作用各得其妙,體現了新的文化觀念和新的審美觀念。而作為一名青年陶藝設計者必須繼往開來。認真吸收弘揚民族精神,創作出既有民族氣魄又有時代精神的陶藝作品。在制壺創作方面工藝講究、線條明快、曲線柔美、色彩和諧,壺體雖小卻氣勢磅礴,是天地間自然現象的高度濃縮和提煉,作品緊扣主題、意境深遂、令人遐想,似與不似之間的日光、月光、云彩形成抽象與具體相結合的奇觀。
3 探索壺藝裝飾,提高作品的文化藝術含量
紫砂壺藝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發展到今款式繁多、不知其數,如果僅僅局限于造型的變化搞創作,似乎難有新意,為此需要采用造型與裝飾相結合的手法,傳統的紫砂裝飾都是采取刀刻手法。以刀代筆。在壺體上刻書法,確是紫砂一大裝飾特點。雖然富有金石韻味,但又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局限。近年來,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運用嵌泥,淺浮雕、繪書、書法相結合的手法,融陶藝、詩書、書法為一體。達到陶藝和文學藝術的統一,實用與觀賞的結合。當然,泥繪時必須用筆嫻熟、泥色滋潤、層次分清,才能達到意境、深遂,耐人細品、把玩的效果。上述所述的嵌泥和用色泥會書的技術并局限于裝飾用泥與壺體的結合,燒成后色澤的變化,這一點絕不可輕視,否則將適得其反,高雅的紫砂作品須有得體和諧的壺體造型、細膩的制作工藝,內涵色澤和潤,用筆老到泥繪書面,才能充分體現出作品的文化藝術底蘊。
“藝天止境,不進則退”我們享有得天獨厚的紫砂壺藝環境,讓我們運用本土的陶瓷藝術語言,創作出更多新穎和藝術水準更高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