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公司一直都使用寬體輥道窯生產800mm×800mm規格的微粉拋光磚,其產品的合格率較高。但最近轉產為600mm×1200mm的大規格產品后,在靠窯道中間的兩個角的部位出現了崩角、掉角缺陷,其主要特征如下:
(1)該缺角斷裂口呈光滑狀態且呈半圓形,截斷面的中間部分有時存在少許的粗糙面;
(2)產品在加工刮平時,較易斷裂;
(3)燒成后產品的厚度約13.5mm,比800mm×800mm的產品厚2mm左右;
(4)燒成周期在65~67min左右;
(5)急冷溫度控制在580~600℃,緩冷溫度在530℃;
(6)壓力控制方面,急冷段呈正壓,緩冷中后段呈負壓控制。
該窯爐在生產800mm×800mm產品時,燒成周期保持在50min也不會發現掉角,以及斷裂問題。最后相關技術員采用魚骨圖分析法分析其缺陷的原因,其分析結果如下。
(1)據了解同行業其它陶瓷生產廠家也曾經出現掉角現象,一般都是在靠窯墻兩邊的產品出現掉角,而筆者公司的產品卻出現在靠窯爐中間的兩個角出現掉角,靠窯墻邊的角卻很正常。因此,存在差異。
(2)以往靠窯墻邊出現缺掉角主要原因有:急冷溫度過低、呈負壓操作、保溫棉沒塞好、漏風進去造成冷熱不均所造成。
(3)將急冷段溫度由600℃上升到630℃時,缺角現象明顯減少,但是又出現較多的熱風裂現象,在拋光、刮平過程中,斷裂較多。
(4)通過加大緩冷段正壓力,造成窯爐燒成區正壓力較大,無法正常生產。
(5)當升高急冷溫度出現熱斷裂現象后,試驗將急冷溫度降低至560℃時,發現缺掉角磚更多。通過上述逐項排查對比發現,主要是坯體在經過急冷段后進入緩冷區間時,石英發生晶型轉換(573℃),但由于局部降溫速率過快,導致其缺陷的出現。因此,其解決方法如下。
(1)保持緩冷段的前段有微正壓,避免冷風進入。
(2)穩定急冷溫度在580℃。
(3)提高緩冷間溫度,將緩冷區間打開的換熱管冷風口用石棉塞上一部分,確保坯體出窯后無缺掉角現象。
(4)將緩冷區的第一組換熱閘板開啟5公分,使之降低緩冷中后段的溫度,解決坯體熱裂問題。
(潘雄)
探討噴墨技術的成熟對國內外建陶格局的影響
問:目前市面上到處都在銷售噴墨產品,請問彭總噴墨技術的成熟對國內外建陶的格局會有哪些影響?
答:一年前大家還在疑惑國產噴墨機是否成熟,國內企業是否能生產墨水,噴墨打印是否會成為建陶印花的主流。而一年后的今天,我們驚訝地發現,除了歐洲等已成熟應用噴墨技術外,全球最大的陶瓷大國中國和第二大國印度的噴墨機也在激增。中國由2012年年初的200臺左右迅速增加至500臺以上,印度由一年前的60~70臺增加至200臺左右。這種增速。大大超過了前幾年超潔亮設備和干法磨邊設備。這場噴墨機迅猛增長的革命對建筑陶瓷的格局是會產生一定影響的,其主要影響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第一:國內地磚生產布局將重新洗牌,廣東拋光磚唯我獨尊的市場態勢將打破。噴墨技術的成熟,助推了全拋磚市場的爆炸式增長,使全拋磚生產線的數量迅速增長,僅山東產區就多了幾十條。同時這種情況壓縮了技術變格上已經黔驢技窮的滲花磚和微粉磚的市場空間,噴墨全拋產品已成不可阻擋之勢,占據著建陶終端市場的大小展廳,深深地吸引了廣大消費者的眼球。
第二:由于釉面磚的原材料及技術難點不同微粉磚、滲花磚等產品,它在全國范圍內都較容易實施,甚至在山東等地區比廣東更有成本優勢。因此,筆者認為這將讓地磚生產布局重新洗牌,廣東所占比例會減少,而山東、江西等產區所占比例會迅速的提升。
第三:墻磚的同質化將十分嚴重。因為瓷片生產工藝,配方等本來就十分接近。在噴墨機流行之前,受制于大規格瓷片的印花難度大、技術要求較高、輥筒投入成本大等因素。一直以來,有實力的企業的產品比實力較差的企業在產品規格、花色品種、表面效果上等有明顯優勢。特別是廣東企業,一般比外省企業的優勝。但現今只要上了噴墨機,其花色、品種開發的成本幾乎沒有,一天打一百個版都不是問題,產品的表面效果也難于區別。各處展廳擺的產品幾乎一樣,就像廣東的拋光磚,只看表面難分辨品牌。因此,可以預料,瓷片質量將打破過往的規則,如果不是基于降低成本的需要,大廠、小廠,大品牌、小品牌的質量水平會快速接近。這將會影響生產線的全國布局。就地生產銷售將更趨明顯,遠距離跨區銷售優勢難以打造。
第四:對出口格局的影響。基于以上的原因,國內墻地磚在噴墨機迅速成為印花主流后,花色品種、產品規格等都會快速再躍升一個臺階,而且生產布局更趨合理。但是接著下來,隨著國外噴墨機也在迅速普及,中國的傳統出口產品也可能受到影響。例如,拋光磚的出口,由于中國做布料產品的技術和成本優勢,拋光磚出口一直具有很的強優勢。但如果全拋代替了部分拋光磚,國外比較容易掌握這種技術,必然會考慮增加生產線替代從中國進口同類產品。筆者近期從印度考察看到,盡管前幾年印度上了幾十條拋光線,也有幾十臺復雜的布料設備,但由于其難于掌握,真正能用好的甚少。但是,現在已上噴墨做全拋的工廠,其產品已經與中國的無異,甚至質量有的比中國一般的還高。因此,印度完全可以減少從中國進口同類產品了。這種情況相信在東南亞等陶瓷生產能力較強的地區也會發生。所以,地城優勢比技術優勢更明顯。如何重新打造中國建陶產品優勢,這也值得我們國內同行三思。
(彭基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