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粉彩作為陶瓷釉上彩的一種比較成熟的技法,經過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在工藝、技巧及藝術觀念的積累和沉淀,采取了點染與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繪的對象都呈現出質感強烈、明暗清晰、層次分明的藝術特征。特別是嬰戲題材在釉上粉彩的運用,將古時肩扛蓮花。手挽飄帶,光著身子系著布兜、活潑可愛的兒童形象描繪得惟妙惟肖。既有表達連生貴子之吉祥寓意,又能表現節慶歡樂的氣氛,有祈福求安的內涵,歷來深受藝術家青睞。本文通過闡述嬰戲題材的特征以及釉上粉彩的基本工藝,談談嬰戲題材在釉上粉彩中的運用。
關鍵詞:嬰戲題材;釉上粉彩;吉祥寓意;藝術審美
1 引言
陶瓷發展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制作來體現的,并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征。裝飾題材和裝飾工藝成為研究中國陶瓷發展史的重要內容,題材包括嬰戲、花鳥、山水、人物等;裝飾工藝包括釉上裝飾、釉下裝飾、釉中裝飾。
2 嬰戲題材的特征
嬰戲題材即以描繪兒童游戲時的場景為內容,又稱“戲嬰圖”,是中國人物畫的一種。因為以小孩為主要繪畫對象,以表現童真為主要目的,所以畫面豐富,形態有趣。嬰戲圖最早以裝飾題材出現,始于唐代長沙窯瓷器。早期之嬰戲題材多為人物畫的陪襯角色,而畫嬰孩難度較大,不僅要畫出他們幼小稚嫩的身形、晶瑩剔透的膚色、驕憨天真的神態,而且在形貌上更需分別年齡的大小,掌握兒童的純真自然。因此,畫史著錄中以畫嬰孩的知名畫家并不多見。
明清時期是嬰戲圖的鼎盛期,從簡單的一兩個幼童形象發展到百多個幼童,其神態各異。嬰戲圖的流行,反映了當時的民眾心理。傳統的封建社會又把傳宗接代的觀念深入人心,因而寓意連生貴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孫的圖案,就成為瓷器常見的裝飾圖案。
雍正、乾隆兩朝的官窯瓷器,嬰戲圖畫工嚴謹,此時也是釉上粉彩發展鼎盛時期。嬰戲題材多見兒童衣紋清晰、眉清目秀、動作天真爛漫,惹人喜愛。用嬰戲圖描繪了“黃發垂髫并怡然自得”的桃園美景和太平盛世。當時的官窯瓷器嬰戲中的兒童姿態多樣,動作夸張,畫面多呈熱鬧愉悅的場景。
在社會動蕩不安、封建政權江河日下之時,嬰戲圖同樣也能記錄下來。明末天啟、崇禎兩朝社會動蕩,戰爭不斷,國力衰竭,這些社會現實折射在嬰戲圖中,孩童們瘦骨嶙峋、腳奇長、后腦特大、形體十分抽象,看起來奇形怪狀。清朝中期的嘉慶、道光、咸豐三朝。嬰戲圖上人物呆板笨拙、兒童粗頭大腦,反映了國運衰落的現象。一些畫法上有一定的變化,如一小圓圈是頭;一撇是物;兩點是眼;重筆撇成,倒傳人字,是舞動的雙手;再隨著畫兩條下窄上寬的長線,便是身軀和腳。
3 粉彩的基本工藝
粉彩是我國陶瓷藝術家在琺瑯彩的啟發和影響下創制的,引進了銅胎琺瑯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藝上又借鑒了琺瑯彩的多色階的配制技法,創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種。這種白色彩料,俗稱“玻璃白”。由于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種彩色產生了“粉化”。紅彩變成粉紅,綠彩變成淡綠,黃彩變成淺黃,其他顏色也都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不同來獲得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給人粉潤柔和之感,故稱這種釉上彩為“粉彩”。在表現技法上,從平填已進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風格上,其布局和筆法,都具有傳統的中國畫的特征。
自從發明了玻璃白以后,在瓷器上面繪畫花朵、衣服皺褶、浪花等物象時,就先拖一層玻璃白,如同紙上的粉本一樣,然后再在粉上渲染各色顏料。用這種方法畫出來的人物、花鳥、山水等,都有明暗深淺和陰陽向背之分,從而使物象所呈現的畫面層次增加,從而顯得更加柔和并富有真實的立體感。由此形成了清代粉彩藝術瓷畫那種寄神似于形似,所畫人物、走獸、花鳥無不充滿精細、淡雅、柔麗的畫風。
從事粉彩人物裝飾創作的人員應當充分認識和掌握彩繪工具和顏料的特點。就工具而言,畫筆與其它筆的制法、形狀、質感都有不同,粉彩顏料與繪畫顏料也各不同,粉彩顏料屬于礦物質,磨的不細影響繪制和畫面效果。而油料性能的掌握更為重要,此外,在烤花時溫度高低以及升降溫速度對呈色有一定的影響:甚至氣候變化、陰晴雨天四季溫度,都直接影響到產品藝術效果。由于陶瓷造型的復雜形狀及特種工具和化學顏料的結合,形成了陶瓷工藝美術的藝術特色。對此,我們不僅要去認識它,更重要的是去掌握它。如何去掌握粉彩工具和顏料的特點呢?我們祖輩確立了一條規定,畫線的最好料性是“二濃料”,要掌握好這種料色非一日之功,而要靠長期實踐去不斷摸索。比如筆上油多料少線條會炸開,其線條就淡無精神;筆上料多油少則畫不動,線條燒后扛眼、粗糙、不好看,都會破壞畫面的美觀。因此,真正要掌握彩繪工具和顏料的特點,必須要在實踐中多畫、多想、多看、多分析、多總結,不斷地去摸索,憑實踐操作經驗靈活運用,久而久之自然會掌握油料的性能,所謂“聰明長才智,實踐出真知”。在繪畫中也就會得心應手,用筆流暢自然。
4 嬰戲題材在釉上粉彩中的運用
粉彩作為景德鎮陶瓷藝術的傳統品種。由于工藝過程復雜、藝術效果獨特而具有不可替代性,繪制粉彩瓷器一個最重要的工藝特點就是使用“玻璃白”,并與繪畫技法緊密結合,這是景德鎮陶瓷藝人們的一項新的創舉。而將嬰戲題材運用到釉上粉彩,更是體現藝術家濃厚的人文情懷與深厚的藝術底蘊。
(1)深入研究嬰戲題材的特征
嬰戲題材在釉上粉彩中的運用是豐富和完善造型的一種藝術形式,不管陳設瓷或日用瓷制品,如果造型和裝飾結合得體,人們在獲得物質上的滿足外,同時也能得到精神上的享受。造型同裝飾是一對連體姐妹,裝飾必須服從于造型,結合于造型,因此,設計時對于造型與裝飾應該從總體上一起考慮。
(2)表現藝術家濃厚的人文情懷和深厚的藝術底蘊
藝術是人們對現實審美關系的最高形式,陶瓷藝術是審美最高形式中的一項獨特的形式,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較,具有鮮明的特征。它與物質生產、科學技術密切相融合,同時又與哲學、文學和社會情神生活相結合。因此,陶瓷藝術既是物質生活又是精神生活的雙重審美享受。通過將嬰戲題材在釉上粉彩的完美表現,既有祈福求安的吉祥寓意,又能表現節慶歡樂的氣氛。從而表現陶瓷藝術家濃厚的人文情懷。
(3)創新嬰戲題材的時代內涵
藝術的使命在于創造出適應各個歷史時期社會文化發展需求的審美對象,即藝術品。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藝術觀念的演變、原料配置由粗到精、坯胎由不透明到半透明、釉色由單色到多色、燒成溫度由低溫到高溫、工藝技術由不成熟到成熟、裝飾藝術由素瓷到彩瓷、單彩到多彩、釉下彩瓷到釉上彩瓷,逐步發展,一直延續到今天,進入到一個全面繁榮與發展的新時期,許多新工藝、新材料、新形式、新品種應運而生。特別是現代陶藝的新發展,在傳統與現代意識融匯,東西方文化碰撞之中,形成了當代陶瓷藝術多元互補、異彩紛呈的格局。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不只是同守傳統,也不是一味的純粹西化,而應開放自己的胸襟、眼光,廣泛吸收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優點,并與時俱進,不斷變化、創新新時期嬰戲題材的時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