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以來,反思金融過度發展,美國要實現再制造化,在這一背景下興起了“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
依照與就業的關系,可以區分為新工業革命1.0版和2.0版。前者由于不能帶來大量就業,難以持續,對中國來說不足懼;但后者可以帶來大量就業,就真有可能沖擊中國制造。安德森的《創客:新工業革命》就是2.0版的代表作。
“新工業革命”這個提法其實有毛病,因為它顛倒了信息革命與工業革命的體用關系,容易讓人誤會成“工業革命為體,信息革命為用”。這里采用這個說法,只是沿用習慣說法,我本不贊同,姑且隨俗。
新工業革命1.0版的破產與2.0版的產生
新工業革命1.0版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去年美國總統選舉兩黨候選人奧巴馬和羅姆尼爭相攻擊中國時所持的邏輯。這個邏輯是:中國制造業奪走了美國就業機會,一旦把制造業從中國人手中奪回到美國,美國的企業會用奪回的制造業大量創造就業。
這種版本的新工業革命對中國來說不足懼,因為它的最后一個環節會在邏輯上掉鏈子,導致根本無法實施。
原來,由于美國工人成本比中國高太多,就算把制造業搬回了美國,老板也不會雇美國工人,而會用機器來代替勞動力,進行自動化制造。那還不如外包給發展中國家合算。美國真要實施,肯定半途而廢,瞎折騰一場。中國人做要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捂著嘴偷笑就完了。
安德森注意到這個事實。《創客:新工業革命》書中指出:各家公司在經濟衰退后開始恢復的同時,就業狀況卻沒有出現同樣喜人的好轉。生產力確實不斷增長,可數百萬人仍處在失業的低谷。
安德森在書中提出的辦法,是新工業革命2.0版的思路。其特點在于:利用數字化制造(如3D打印),同兼具勞動密集和高附加值特點的DIY結合起來,形成既可以實現再制造化,又能創造較高就業機會的新制造理念。
對這個思路,中國就不能等閑視之了。新工業革命2.0版對中國帶來比1.0版現實得多的挑戰,如果中國不及時應對,它真有可能把中國制造反向掏空。
因為按照2.0的思路,把制造業轉移回美國,成本從不合算,變成合算了;收益從很少,變成很多了;中國的優勢,變成弱勢了。
我陪安德森到清華大學時,說安德森比兩黨候選人聰明,學子們還發出一陣哄笑。但如果新工業革命2.0版真成了現實,這些學子們將來的制造業飯碗被搶走,他們還笑得出來嗎?
新工業革命2.0版帶來的機遇
當然,如果中國順應潮流,及時對低附加值的制造業進行改造升級,新工業革命2.0版也可以成為中國的機遇。
一般勞動密集型產業,都是低附加值、低創新的,但創客是高附加值、高創新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條路可行不可行呢?
由于在互聯網上,制造業所需的重資產,如“所需的專業知識、設備以及大規模生產的成本消耗”,可以低成本復制分享,因此未來制造業可以采用同自動化相反的解決之道,即實現生產工具這種重資產與創造性勞動(創客)這種輕資產的分離,以APP Store的模式進行互補——把Store這種生產工具復制分享給創客,由APP開發者(也就是創客)通過創造性勞動提供回報。
從勞動者素質條件來說,未來一段時間,將是中國人均收入從5000美元邁上1萬美元,這也將正是勞動者結構迅速從技術熟練人員向大專學歷人員轉型的時期。將來最適合大學畢業生干的活兒,正好是創客素質所對應的區間。中國創造力過剩的問題也可因找到釋放窗口而解決(創造力過剩表現在老一代流氓無產者制造假冒偽劣時想像力的豐富程度和廣度上),創客所需要的創造力,只需要達到仿真假雞蛋的聰明勁的一半就夠了。
安德森寫道:如果卡爾·馬克思(Karl Marx)今天尚還健在,一定會大為驚嘆。關于“控制生產工具”的談話就會變成了這樣:你(就是你!)可以輕擊鼠標,然后就建立起工廠。
中國可以針對新工業革命2.0版做點什么
首先,要以信息化與工業化結合的新思路推進制造業升級。
現有發展制造業的思路,無非是兩條,一條路是推進制造業服務化,以提高附加值;一條路是增加工人福利,以改善民生。創客給中國提供了第三種選擇,這就是發展高就業、高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
通過創客,可以達到制造業服務化同樣的增值效果;同時以廣泛創造在家就業方式改善民生。它的優點是有利于實現提高競爭力與提高福利的統一。
其次,要加大人力資本開發與利用的力度。創客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明顯高于一般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要求勞動者具有創造性。一方面,要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教育和學習方式,培養創造性能力。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創造型人才。
目前我國有兩個現象非常反常,一是本來十分稀缺的設計專業人才大量流失。是什么原因導致設計專業人員,紛紛跳槽改行,大量逃到非設計行業?要改變這種“逆天”現象。
二是大量創意人才轉入地下灰色經濟。聯合國貿發會議《創意經濟報告2007:評估創意經濟的挑戰——面向可信決策》稱,中國內地以614億美元的成績,成為創意產品出口的世界第一。這說明中國不缺創客潛力,但這種豐富的人力資源正面臨流失,據國外媒體反映,大量中國創意人員通過非正常渠道流入歐洲打工,甚至影響了當地人的就業。他們為什么不愿意在國內從事創意活動,如何才能把他們從灰色狀態變成堂堂正正的創客,值得深思。
第三,要在硬件、軟件和服務領域,全面支持鼓勵創客發展。創客不光是制造業的事。除了DIY+3D打印外,還要鼓勵其他各種形式的創客百花齊放。這樣有利于讓創客成更大氣候。
第四,要為創客的成長創造環境條件。這包括至關重要的平臺環境,數據環境,政策環境等等。
創客比較適合“小前端、大平臺、富生態”的環境,為他營造環境要有針對性,不要象以往軟件園、創意園那樣,成了房地產開發或避稅樂園,結果沒成就要成就的,反而便宜了鉆空子的。
舉例來說,創客可以在家辦公,污染擁擠的城市未必是SOHO的理想地方,在青山綠水中更可以發揮創意。可不可以在這方面提供一些條件呢?現在許多畫家倒是住到青山綠水里去了,但不是自愿的,而是因為付不起798、宋莊……的房租,被由近及遠驅趕到最便宜的深山老林去的。
中國要想從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可以先辦點實事,比方說,讓這些充滿創造性的天才們,每隔兩天能吃上一只饅頭,再談中國創造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