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放”的互聯網生態中,中國本土市場由于政策、市場等因素,以百度、騰訊、阿里等公司為首的國內互聯網企業全面守住了陣地,將Google、Facebook、eBay等公司“擋”在門外,但談到走出去,情況略有不同。
截至2012年9月30日的財務報告顯示,百度第三季度營收為62.51億元人民幣,較2011年同期增長49.7%,再創歷史新高。但根據NetMarketShare于2012年6月的統計,以全球桌上型電腦的搜索引擎市場而言,Google占首位,市占率高達82%,而百度在全球網絡搜索引擎的市占率僅排名第4,尚次于Yahoo!及Bing,全球占有率僅4%。也許因為或包括因為如此,百度似乎正在考慮和實施海外拓展之路。
事實上作為中國科技公司的典型代表,以技術見長且在產品創新上頗有功力的百度,近年來一直沒有放棄國際化探索。2006年12月,百度宣布啟動國際化戰略,并把日本作為出海的首站。2007年3月,百度日文搜索測試版上線。此后,百度將海外國際化的主要目標地區設定為了市場較為不成熟的國家。至今為止,百度已經在日本、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埃及、巴西、阿根廷等地區開展業務,未開展業務但已經進行相關考察的國家包括印度尼西亞、土耳其、伊朗等,主要涉及Hao123、貼吧、瀏覽器等產品。
就在上周,繼在東南亞市場推出了系統優化工具BaiduPCFaster后,百度與法國電信(France Telecom)達成一項排他性協議,將為后者向非洲和中東出售的許多智能手機提供移動瀏覽器。這被稱為“百度迄今為止最大手筆的國際擴張動作”——雖然并非來自核心產品搜索,以及此前表現不錯的網址導航。
具體的,也可從三個維度看一下百度的國際化進程——地區上,百度在局部地區業務開拓狀態良好,以埃及為典型代表,目前來自埃及的流量日益攀升,相對而言,不成熟市場較成熟市場開拓更為迅速;產品上,Hao123、百度知道和無線應用領域比較突出,貼吧產品則在2012年中旬首次進行國際化舉措、上線了馬來西亞、越南等版本;而受關注的技術網頁、圖片等搜索業務則可能暫緩。
戰略層面,百度至今在相關市場是采取先建立知道、貼吧等社區產生內容的形式推進,在社區產品內容增長率穩定、文化磨合基本完成和針對當地語言語義分析的技術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再行推出,避免出現難協調的問題,反而破壞品牌。此外,百度若想明顯與Google進行差異化競爭,或許需要憑借其全球最大中文搜尋網站的優勢,強調漢語的價值和地位。
文化層面,當國內正在紛紛談論國外互聯網公司為何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的原因時,百度進軍海外市場無疑也將面臨著與海外網絡公司在中國面臨的同樣情況——來自文化、政策等方面的壓力和限制因素不可忽略。商業或市場份額等層面的東西,或不足論;多年商業成功后或經多年成功更加成熟的百度,在很多方面也或將不同。李彥宏在畢業二十周年之際受邀重回母校北大演講時提到,不是只有美國文化才對,不是只有美國成功的東西在中國才能成功,但這需要很多人很多公司的努力。這使我們看到了互聯網人引領文化的曙光。
最近又提狼性:狼性有很多種,無論哪種,都叫狼性。關于世界舞臺:關注的本體,是中國企業的角色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