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11月,一個突然爆發的概念在美國創業服務平臺leanstack聯合創始人Yonas Beshawred的“創造”下,經由各大科技媒體迅速傳播開來(在中國最早是36Kr)——這就是B2D(Business to Developer)。
字面意思看,B2D就是指那些以開發者為對象的服務,它們通過API等形式“售賣”自己某一方面的特長,屬于云計算服務模式SaaS的一種。這種模式下,創業公司能夠將時間和精力更多的集中在自己的核心業務上,把其他周邊業務的枝枝節節外包給別的專業機構和個人。比如,著名支付服務公司Stripe將所有支付相關的組件做好開放給其他開發者,這樣他們就不用再從頭搭建支付版塊,從而節省了開發時間提高開發效率。
先不管開發者有沒有賺到錢,和美國當年的淘金浪潮先富起來的反而是賣水者一樣,隨著淘金浪潮興盛的生意是為這些淘金者服務的,于是針對開發者的市場開始興起,這些B2D服務提供商們為開發者銷售開發環節的各種工具。
給淘金者賣水,這就是B2D企業要做的事·。
從最簡單的邏輯看,B2D誕生乃至爆發的背景,正是“全民開發時代”的到來,尤其是在移動端——精簡的SDK、豐富的API、成熟的應用平臺和商業模式吸引了無數人投身這個浪潮,這本身也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規模市場,而相比SDK、平臺等,API部分則是“普通人”所能夠得著的領域。而從企業營效率方面,API不僅減少了開發勞動上的冗余,同時也能讓開發者綜合調用別人的專才,守好自身優勢做出更好的產品。
Yonas Beshawred所在的leanstack本身就是這樣一個創業服務平臺,他們搜集和整理各種可用的云服務API提供給開發團隊,得到了良好的反饋和回報。不過Yonas Beshawred自己也沒有想到這個概念會如此火熱,在與其溝通的郵件中,Yonas Beshawred對《互聯網周刊》表示,就像Developer可以當做Business的“前身”一樣,在實際的概念中,“B2D公司的銷售服務,目的是開發者可以使用,但開發商不一定要買單或作出決定他們是否使用該服務。”
換句話說,B2D實際上很難作為一種單獨的企業模式而存在,它們有時更加B2B——因為它們通常有多個支付計劃和服務模式,在開發者之外,它們的真正的目標是開發商的綜合服務。所以我們看到,目前整個市場中的很多公司幾乎都符合B2D模式的某些特征,這并不是一個完全全新的領域。
但考慮到正在爆發的“開發者革命”,B2D的概念和模式依然有價值——無論是對提供開發工具和平臺的大公司,還是專精某項服務的中小型企業,這種模式的探究和挖掘本身也有意義。
新技術背景下的必然方向
探尋B2D模式,離不開移動互聯網時代引發的創業潮,但在此之前,仍然需要觀察幾種模式的變革與沿承。
B2B是最簡單、最容易成功的模式——這是許多投資人眼中的固有觀念。誠然,一個團隊總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或者核心能力,而通過某種模式將自己的產品或能力提供給商業模式成熟、支付能力強的企業用戶,是很簡單也很直接的方式。但相對的,進入這個產業需要通過層層壁壘,為企業開發產品需要消耗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而開辟銷售渠道也是十分繁瑣的一件工作。
隨著Facebook、微博以及App平臺的快速成長,大量的公司開始更加嘗試B2C模式,將產品直接銷售給普通消費者,仿佛一夜之間,這些B2C公司紛紛成立,Facebook、新浪微薄、Android、iOS等平臺,則為這些B2C企業提供了機會。
這兩種模式的共同之處在于,商業服務提供者本身具有核心能力,并將這種核心能力包裝成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提供給第三方——可以是有這類需求的企業,也可以是會直接使用的消費者。而如今,這個第三方的概念自然也包括開發者。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移動App日漸火熱,iOS、Android兩大平臺成為新的淘金圣地,資本的支持讓人們對其報以越來越高的期望,網絡和移動互聯網開發者的數量在增加,風投的資金不斷刺激著這個市場——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表示,今年終端用戶在應用程序方面的開支達到159億美元——于是開發者迅速涌入,各種各樣有趣的應用層出不窮,新奇創意不斷,大量原來PC和互聯網上的信息化應用、互聯網應用均已出現在智能手機平臺上。接著,越來越多的軟件和硬件制造商也開始更專注于為開發者提供服務和開發工具。而這些開發者則渴望一種能夠幫助他們節省時間的服務或產品。
這是B2D模式爆發的最直接的背景。
按照Yonas Beshawred的描述,B2D企業可以像一些“浮夸”的消費者企業一樣去做市場營銷,又能像那些面向企業的公司一樣去盈利。而且開發者大多都愿意為軟件付費,只要你做的產品確實能夠給他們節省時間或更好的完成一些特定功能。此外,由于“D”(開發者)通常都有發展成“B”(企業)的可能,拿下某個組織內的單個開發者,就很有可能會擴展到更大規模的組織——這可以看做是商業流程的預演模式。
更深層次上,B2D可能會給整個產業帶來巨大的變革,技術職位也許會漸漸消失,更多的其他職位會浮出水面,工程團隊的效率會變得更高,而規模變得更小。也許設計和用戶體驗工作也會由B2D企業提供的新開發工具完成。
實際上,目前市場中的很多公司幾乎都符合B2D模式的某些特征。隨著應用平臺的發展與加速成長,這些B2D公司也很有可能在未來為開發者提供更優秀的開發工具和服務。
B2D的五種模式:護城河與突破口
正如上文所說,B2D作為一種單獨的概念和模式本身有其局限性,很多時候B2D企業的目標和產品方向都更加B2B,他們更傾向于提供自己專精能力領域的解決方案給第三方企業,只不過這種能力更加精細化、專業化。
目前市場上對B2D模式最大的憧憬是:這個市場很可能是下一波突破性創業公司爆發的地方。但對開發者的集成服務本身并不是突然誕生的,這并不是一個完全新型的市場。許多傳統IT、軟件巨頭和網絡公司都已經在這一領域開始了探索和嘗試。
早在互聯網創業潮之前的上世紀90年代,微軟就圍繞自身的桌面操作系統建立了開發平臺,引領和培養了數目眾多的軟件開發者,并最終形成了成熟的桌面系統生態鏈,統治該市場直到現在。
這也正是我們眼中B2D的第一種模式:大公司為了完善自身產品或服務生態而建立起的護城河。這種模式以平臺級公司和專業領域的巨頭為主,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生態,這在移動端的表現最為明顯。
還以微軟為例,2012年8月,微軟推出了云服務產品Windows Azure Mobile Services。該服務的目的是為Windows8應用和移動應用提供云后臺(iOS、Android等服務后續開通),這樣開發人員將能夠不用擔心基礎設施方面的問題,只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開發應用上。開發者可使用該平臺存儲數據、驗證用戶并向客戶端推送通知。正如微軟十分重視開發者關系一樣,IBM也將這一戰略放在重中之重。幾乎同一時間,IBM推出了移動App的敏捷開發平臺,這是一個專為開發移動應用生命周期的完整平臺,不只是程式碼開發工具,可讓開發者可以藉敏捷規劃與跨平臺移動網路、全方位、自動化端到端測試,完成跨平臺編譯、部署等。
此外蘋果、谷歌等絲毫沒有懈怠,甲骨文、SAP等軟件巨頭都在跟進,無不以完善自身生態為目標。國內方面,無論是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大佬,還是中國移動、聯想IT巨頭都開始在這方面加強布局,進行了以云服務和應用平臺為中心的與系列服務創新。
第二種模式,則是某些專業領域的領先企業,將自己的核心能力打包出來提供的公用API及解決方案服務。我們把這一類叫做API服務型。這種模式最直接,也最符合之前的開放平臺趨勢。
類似的,我們可以看到提供地圖服務的Waze、提供存儲服務的Dropbox、以及國內的大眾點評等一系列服務企業。這些還都屬于“巨頭”或者已經大獲成功型的,事實上許多中小創業團隊的這種服務模式也十分可行。我們曾接觸過的數字圖書搜索引擎書朋網也屬于這類。
第三種模式叫做特定工具型,它更符合我們對B2D的直接印象。
Yonas Beshawred提供的案例是Stripe。我詳細了解了一下這家公司,也確實感覺它是很可能成功的B2D企業——這是一家新興的支付服務公司,目標是要做下一個PayPal。這個目標聽起來很“偉大”,但Stripe得到了無數的支持(包括PayPal聯合創始人PeterThiel)。簡單來說,Stripe是將所有支付相關的組件做好開放給其他開發者,這樣他們就不用再從頭搭建支付版塊,從而節省了開發時間提高開發效率。它的核心功能是剔除繁雜,簡化原本復雜的支付過程——商家帳戶、網關、訂閱、信用卡儲存、隱藏的費用等全都會被一一剔除,Stripe會一手操作這些并不可靠的細枝末節,每筆交易只收取2.9%外加30美分的費用。實質上,Stripe是一個簡單的、輕量級的API,可供開發者嵌入到網站上,以接收付款。另外,Stripe的Javascript代碼能讓開發者建立簡單的支付表單,而免去合同或是設立傳統商家帳戶的麻煩。聯合創始人表示,Stripe的目的是要把在線接收付款服務變成像添加YouTube視頻一般簡單。
這類服務其實最多,對于某些方面有專精能力的創業團隊來說也最容易成功——Stripe的團隊只有17個人,但卻提供了令PayPal創始人驚嘆的“簡潔高效”的支付服務;做通訊模塊的托管的Plivo為企業提供電話和短信接口云服務,讓企業直接通過他們的API接口接入語音和短息服務,無需進行復雜的通信認證審核、也無需添置和維護各種通信設備,所以極大的方便了企業,獲得了良好的反饋。國內方面,搜狐內部團隊的作品SendCloud專注于郵件發送領域,為開發者提供強大的API接口,解決郵件的送達、追蹤難題,頗受好評,近期獲得融資的近距離信息傳輸工具“蛐蛐兒“也屬于這一模式的創業者。
第四種則是為開發者和創業公司提供后端服務的模式,這有些像外包的一種,但它是“很酷“也很成熟的一種服務模式,國外比較成熟的是StackMob、Parse等。
StackMob在2011年5月獲A輪融資750萬美元,現在平臺上共有1萬5千名開發者,是4萬個應用的“后廚”。這是一個典型的BaaS服務公司,它提供端到端的移動應用開發云平臺,讓開發者能夠快速構建和部署自己的App。它支持的內容包括OAuth、社交圖譜嵌入(Twitter和Facebook等)、存儲解決方案、廣告、消息推送、分析工具等。在某種程度上,它把開發變得像填張網絡表格那樣簡單,由此節省了開發者工作量,讓他們可以花更多時間在核心功能上。總而言之,就是讓開發者“不用重新發明輪子”。近期它還上線了第三方API商店,為開發者提供一站式的API嵌入服務。開發者能直接在這個商店上選購自己想要的API并快速部署到自己的App中,而不需要跳轉到第三方網站去挨個研究。這些第三方API都由提供商自己定價,StackMob會收取20%-30%的引薦費。
Parse是由YC孵化出來的、專為移動應用提供后臺服務的云計算平臺,也為開發者包辦繁瑣的后臺服務,讓開發者只需專注于具體的開發工作。它提供任意數據保存、照片或其它文件存儲、發送推送通知、創建用戶帳號、使用地理位置數據、添加Facebook/Twitter帳號登陸等等服務。目前有數萬名移動開發者正在使用Parse,應用數量超過40萬款。
第五種,則是專門的API及服務框架聚合平臺,如API聚合網站ProgrammableWeb、Gotapi、Mashape等。
據報道,ProgrammableWeb網站最近收錄的API數量已突破8000大關,近3個月猛增1000多個,其中企業API的增幅最為明顯;意圖打造一站式“API集市“的Mashape獲得包括亞馬遜CEO貝索斯的160萬美元的投資,目前公布了超過500個“精選API”,使開發者如現實中的集市一樣可以通過發布API賺錢,也可以單純的查找,方便以后調用。
此外,社交編程及代碼托管網站GitHub也是這一模式的代表。
B2D的理想化未來
但B2D模式的價值也許不止于此。
上文提到了“全民開發時代”,并已經誕生了“API及服務”的概念,而傳統的托管服務理念也催生了BaaS(BackendasaService,后端即服務)這種服務模式,這都讓我們可以擁有更多的想象空間——這是一個API大爆炸的時代。
事實上對于商業模式清晰或是初創互聯網公司,開放API都是利大于弊的,不僅能群策群力豐富網站功能,還可以降低用戶使用的門檻。但是API散落在互聯網世界之中,不僅開發者查找麻煩,而且還需要閱讀各家API的調用規范,所以一站式API服務變得重要起來,這是B2D模式發展的中級階段。
信息技術分析公司Gartner預測,截止到2014年,財富1000強企業中將有75%的企業提供公共Web API。與此同時,對于所有面向消費者(consumer-facing)的企業(許多不是)來說,他們的公共API將會與其網站變的同樣重要。
從雅虎公司的轉型來看,自從Marrissa Mayer當上CEO,雅虎就逐漸地把它的工作重心從原本的新聞媒體轉移到與其他科技公司的合作上來,本質上把雅虎變成了一個API公司。
API是互聯網真正互聯的關鍵節點。Ycombinator的創始人Paul Graham說:“API是一種自助服務業務的發展”。從長遠來看,API會逐漸取代Web來影響人們的市場以及交流方式。Web的大多數服務也將會被API所替代,無論是公共還是私有——擁有一個私有API,應用程序訪問或采用其他方式去訪問該API也會變得很方便。開放一個公共API,可以允許他人在你的平臺上構建應用程序。
而從最核心的提高生產效率的角度看,API讓開發工作也能像工業生產那樣模塊化。它給很多行業帶來更加便捷高效的工作流程,人員協作帶來的緩慢的元素(比如協議簽訂、條款等會影響工作時間的人的因素)將被去除,人們可以更高效的工作——從本質上來講,API是將“人”的元素從商業模式中剝離出來。事實上在Web應用程序領域,API是一種真實的業務拓展模式。更重要的是,這種對開發者的服務模式很可能演化成一場“API革命”——與編程范式比起來,API地不斷發展帶起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
那將是B2D模式的理想化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