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高古瓷”通常指的是元代以前的瓷器,它是一個與明清瓷器相對的概念。由于高古瓷與現今年代相隔達千年之上,以至更遠,因此,高古瓷上的土斑就成為了收藏者們辨別真偽的特定依據。土斑是土壤中的礦物質和有機質黏積在陶瓷表面的一種混合物。土壤成分以礦物質為主,含鈉、鉀、鈣、鐵、鎂、鉛等元素的硅酸鹽、氧化物、硫化物、磷酸鹽等。土壤有機質就是土壤中以各種形態存在的有機化合物,是碳、氫、氧、氮和少量硫元素組成的天然絡合劑。高古瓷在埋入泥土若干年后,受土壤中各種化學元素的侵蝕以及地溫的影響,釉面產生開裂和腐蝕。開裂、腐蝕的胎體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礦物質和有機質,隨著時間逐漸黏積在胎體上,從而形成了“土斑”。
土斑分兩種,一種稱“蠶卵斑”,另一種稱“蚯蚓屎斑”。蠶卵斑是成顆粒狀,它大面積地間隙黏積在瓷器剝釉處的胎體表面及其他露胎處。它的形狀就像桑蠶產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結在一起,這種土斑黏積度極強,用手指一般是剝除不掉的。有這種土斑的高古瓷,大多數為低溫釉地且出土前土壤所含的礦物質成分比較高。“蚯蚓屎斑”是成條形曲線狀,它小面積地黏積在瓷器釉面開裂的縫間處和露胎表面。它的形狀尤如蚯蚓的屎很細,彎彎曲曲,表面光滑,手指用力的情況下才能去除。在正常情況下,收藏者對高古瓷上這種土斑不作清除,因為它不影響器物的外表美觀,同時又是出土物的有力見證。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圍土壤所含有機質比礦物質成分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蝕程度強。高溫釉器物及在黑雜土中的器物,都會產生這種土斑。在出土的高古瓷器中,有些器物上既有“蠶卵斑”又有“蚯蚓屎斑”,有這種現況的器物大多數是陪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