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服務化已成為全球趨勢
眾所周知,隨著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產品+服務”往往更能提升品牌力與客戶的滿意度。更為重要的是,產品制造常常是整個產業鏈中附加值較低的環節,且易被抄襲仿制,難以形成持久的競爭優勢。而以“服務中心”取代“制造中心”,可望為產業鏈帶來較快升值,能夠以較少的成本幫助企業及客戶實現更多的價值、功能與福利,傳統的“多產多銷”贏利模式也將由此讓位于“少產多效”模式。
實際上,生產并不等于制造。制造包括生產和服務兩部分,也就是說,制造=生產+服務。從“產業微笑曲線”來看,服務處于產業鏈利潤的高端,而生產加工環節卻處于低端。生產所創造的利潤約占整個產業鏈利潤的1/3,而服務所創造的利潤約占2/3。在當今跨國企業的產業價值鏈條中,服務業已經占據了主導位置。IBM曾是一家老牌的純硬件制造商,但如今已成功轉型為“解決方案提供商”。2011年,在IBM的全球營收體系中,大約有55%的收入凈利來自IT服務,其每年的利潤增長率高達10%以上。蘋果則是最新制造業服務化的成功范例,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將硬件、軟件和服務融為一體。蘋果公司贏利路徑主要有兩種:一個是靠賣硬件產品來獲得一次性的高額利潤;二是利用網絡商店和ipod組合,靠賣音樂和應用程序來獲得重復性購買的持續利潤,該部分利潤占比高達58%。
當前在我國,制造服務業仍處于剛起步和較為新興的發展階段,但陸續已經有一些企業明確提出從傳統制造領域向制造服務業轉型。例如,近幾年來,一汽大眾、寶鋼、武鋼等大企業集團原有的信息化部門,逐步發展成為獨立運作的專業服務公司,在IT服務、金融、物流等領域開展社會化服務,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而時下,上海、廣東、浙江等省市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轉變發展思路,嘗試將制造業服務化,這種介于二產和三產之間的企業被稱為“2.5企業”,并走上了由2.0升至2.5的轉型新路徑。
信息技術成為制造服務化助推器
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如何轉型?縱觀全球制造業發展趨勢,信息化技術能夠創新研發設計的工具和手段,優化開發流程,加快產品的開發周期,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和優化,提高傳統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以成都飛機集團公司為例,利用PLM、ERP等信息化手段,其新型飛機的設計周期已經從原來的46個月縮短為現在的15個月,讓我們看到了信息化支撐我國傳統產業改變的發展方向。
信息化是推動服務型制造發展的關鍵環節。通過信息化手段使得企業物流與生產、采購、銷售以及信息緊密結合,能夠加速企業內部及企業間所有物流活動和所有商業活動的集成,從而提升產品流通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并大大降低成本,創造新的企業利潤。2005年,世界知名的家電制造和銷售廠商惠而浦將攪拌器組裝業務外包中國,2011年又重新轉回了美國工廠。因信息技術和設備革新,美國新生產線所有工序僅需6人,效率卻提升了25%,利潤驟升了30%。
目前,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已成為當前推動現代制造服務業發展、興企強邦的催化劑與助推器。“兩化融合”為企業制造服務化深入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而企業制造服務化的發展也反過來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有機融合與不斷發展。當前,借助于“兩化融合”的不斷深入,相關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服務和產業都得到了快速、深入的發展。比如,CAD/CAM、ERP及ERPII、PDM及PLM、協同制造、網絡制造、云計算、電子商務、制造業供應鏈與物流及零售業供應鏈的整合等信息技術被大量廣泛應用,而業務外包、系統設備遠程監測、系統維護與故障診斷、制造資源維護、數據管理、呼叫中心、后臺服務等得到大量推廣,而金融保險業、管理咨詢業、信息服務業以及基于產業和產業集群的協作等產業也同時興起,推動著傳統產業升級和優化。
加快傳統制造向制造服務轉型
如何讓信息技術在傳統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轉型過程中起到催化劑和增速器的作用?
一是加快關鍵性信息技術自主創新,從源頭上掌握產業發展主動權。歐美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夠掌控制造產業鏈上的高額利潤,主要是轉移了傳統制造業,不斷推動著科技創新、信息化進步,始終掌握著關鍵性產業的核心技術,并借此推動制造業不斷服務化。當前,我國與發達國家在信息化關鍵性技術方面還有較大差距,必須加快包括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嵌入式軟件、信息安全、芯片等關鍵性技術的自主研發,實現國產化、產品化、產業化。
二是適應不斷變化的新形勢,豐富加強企業管理軟件建設并創新其內容與應用。企業信息化要重點向前端的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以及向后端的物流配送、品牌管理、售后服務等方面延伸、推進。首先,需要企業信息化綜合系統增加CRM的服務功能,或引進CRM系統,以便能在產品銷售出去后進行全過程跟蹤,解決諸如服務人員怎么考核、售后怎么維護等問題。同時,為適應制造業服務化,企業應大力引進ERP管理系統,或將現有ERP功能更好地擴充、引用,能提供相應的設備管理計劃和庫存管理等功能,以保證產品生產出來后在提供增值服務過程中能夠得到合理計劃與運營。另外,企業制造業服務化,還要求IT供應商能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個性化解決方案或定制系統,這就要求軟件的架構要足夠靈活、經濟、便捷。
三是構筑集群式供應鏈業態,推進面向產業集群的信息化綜合平臺發展,打造支撐制造服務業的堅實環境。現代制造企業之間的競爭,實質上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但傳統供應鏈從原始供應商端向最終客戶端多層傳遞時,由于難于有效地實現信息共享,使得信息扭曲并逐級放大(或遞減),難于準確反應、掌控整個產業鏈庫存,庫存成本、物流成本就以令人難于想象的空間提升。當前,中國服飾企業高庫存的困境就是由此造成的。這表明以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信息系統雖已得到應用,但這種單核的供應鏈系統仍難以有效地解決“信息孤島效應”。因此,在推進服務型制造時,單核的供應鏈系統就必須發展為多核的集群式供應鏈網絡。集群式供應鏈是產業集群和供應鏈之間的耦合,從而不但形成了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多條平行、單鏈式供應鏈,同時還有跨不同行業企業的關聯、競爭和協同。這種供應鏈網絡具有大規模、高效益、節約資源、快速敏捷等優勢,是典型的制造服務業所需。
而在發展方向上,制造業信息化也要將重心從面向單個企業的信息化向面向產業集群的信息化發展。產業集群不只有同一產業的一批企業,還有與產業相關的上下游企業,甚至可能包括多種產業。因此,企業信息化的應用模式也表現為從相對單一的信息系統演變為信息化服務綜合平臺,從強調無縫集成發展到耦合的協同,典型的如早期的ASP模式,近年的SaaS模式,現在最為流行的就是云計算服務平臺。基于目前的技術及市場發展水平,服務平臺較理想的信息化模式是采用服務總線架構,實現異構OA/CRM/ERP/SCM/CRM等多個系統的互聯、互通、互操作及共享合作。
當然,發展制造服務業,并不是單純強調要從制造業轉向到服務業,更不是要放棄制造環節去只做服務環節,而是要注重制造與服務的相互滲透,制造與服務的一體化,通過服務使制造增值,使制造更有品牌效應。這之中既要防止服務空心化,又要防止閉門造車,力求制造與服務的完美平衡。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