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轉方式、調結構”再度成為企業各界關注的話題。怎樣“調”?如何“轉”?十八大報告對此進行了熱切回應,正式吹響了“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沖鋒號,為未來十年描繪了一幅以天藍、地綠、水凈為主要標志的“美麗中國”藍圖,給我國企業今后的實踐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新動力,讓人倍覺振奮。
其實,中國企業“轉方式、調結構”早已“在路上”。這些年來,經過“十一五”時期的艱辛探索和“十二五”開局之年的深入實踐,調結構、轉方式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已經在全國企業形成了共識,并且促進了中國工業化進程深入發展,工業整體實力迅速提高,成就輝煌,動人心魄。中央企業面對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按照國資委作出的戰略部署,緊緊圍繞“轉方式、調結構、上水平、惠民生”四大重點,克服重重困難,扎實工作,積極作為,奮勇爭先。在抓好重點產業、行業節能減排的同時,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加快采用先進技術、設備、工藝,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降低了全社會能耗水平,真正發揮了龍頭骨干作用,保持了生產經營總體平穩運行。中央企業已進入創新發展、高端發展、綠色發展、差異化發展的新階段,同時帶動了全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然而,由于中國企業細分領域眾多,情況各異,一些問題積重難返。部分企業在資源配置、創新能力、國際化經營、商業模式、企業管理等方面與國外企業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重化工業比重大,工業結構“重型化”特征比較明顯。對此,相當一部分企業對“轉方式、調結構”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和強烈的迫切感、危機感,但具體該怎么“調”,如何“轉”,從何處入手,在哪里破題,仍舊存在困惑。如何在新形勢下因地制宜找準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如何對傳統行業進行提質改造,除需政府積極引導、推動外,也需企業搶抓機遇、自我加壓、敢為人先,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轉變”上動真格,在“發展”上用實勁。因此,積極推動企業調整結構轉型升級,對于促進企業科學發展、做強做優做大,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黨的十八大提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基本思路,不僅符合當前中國的國情,也是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良方,更是企業自身可持續發展和參與競爭的不二選擇。工業企業既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力量,也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主戰場。凡是工業先進、裝備先進、產品檔次、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比較高的,就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反之亦然。對企業而言,“轉方式、調結構”從本質上講是一次深層次的改革。改革不是一蹴而就,必然會帶來陣痛,會付出一定的轉型代價,但毫無疑問,不能因為陣痛與代價而動搖對既定目標的追求。對此,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既要堅定信心,鍥而不舍,又要學會舍得。對于落后的項目不但不能上,現有的落后項目都要果斷地壯士斷腕、堅決淘汰。因此,中國企業必須“轉方式、調結構”,必須進一步通過自主創新走出新的發展之路,這些都是無可回避的選擇。要充分認識“轉方式、調結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把思想統一到國資委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上來。要充分認清有利條件,克服不利條件,堅定信心,同心同德,快速推進。
“轉方式、調結構”是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性任務,是行業破解發展難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策,也是中央企業肩負的一項重要職責。中央企業要打好轉方式調結構這場硬仗。要著眼于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突出深化改革,突出結構調整,力爭取得新的突破。我們期待并相信,在十八大精神的引領下,富有智慧的中國國企,憑著“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新一輪“轉方式、調結構”的征途上,在引領企業發展的時代舞臺上,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突出深化改革,突出結構調整,力爭取得新的突破。通過加快技術創新,實現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通過自主創新,淘汰落后,重組兼并,推動產業轉移和集聚,抑制高耗能的發展,減少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壓力,使調整結構落在實處。讓創新驅動、“兩型”引領、轉變升級、統籌兼顧、管理創新等打上厚重的國企烙印,成為持續發展、科學發展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