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伊始,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捷報頻傳,康寧二期、采埃孚等重大項目接連投產的同時,企業創新也傳來好消息:亦莊創造首次登頂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中芯國際、朗波爾雙雙攬獲一等獎……
重大項目接連投產
在創新驅動戰略的強力帶動下,日前開發區一批重大項目接連投產,數字電視產業初成體系,醫藥產業走出國門,汽車產業迎來了新的春天。
2月28日,中國大陸第一家大尺寸LCD玻璃基板生產工廠——康寧顯示二期在開發區正式落成,該廠擁有8.5代玻璃的熔融、成型和后段加工能力,將向包括京東方在內的TFT-LCD客戶供應產品。
位于開發區路東區的康寧新工廠是康寧公司在中國設立的第二家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玻璃生產廠,于2010年投資8億美元開建。康寧顯示科技(中國)總裁安杰表示,新廠房的投產,是康寧持續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的另一個重要里程碑。
規劃2.6平方公里的北京數字電視產業園是開發區繼星網工業園之后打造的又一個千億級產業集群,主要通過京東方8.5代線這一園區核心項目的建設,吸引眾多上下游企業在其周圍聚集,實現 “運進石英砂、產出電視機”的產業理想。
經過三年多的建設,北京數字電視產業園已經完成投資近4萬億元,入園企業達25家。隨著康寧二期項目的成功投產,也標志著北京打造從沙子到電視機的全產業鏈配套的數字電視產業體系基本建成。
2月18日,隨著第一支為北京奔馳配套車橋的下線,去年入駐北京亦莊的采埃孚汽車底盤系統(北京)有限公司正式投產,實現了開發區蛇年重大產業促投產的開門紅,這也是北京奔馳配套產業園首個投產項目。
采埃孚北京公司是世界500強企業——德國采埃孚集團在中國大陸設立的第21個工廠,主要為奔馳轎車生產前后橋系統,去年2月正式落戶北京亦莊。
“一個月之內,我們的產能將達到日產300套產品。”公司總經理魯本表示,目前公司的產品主要為北京奔馳的C級和E級車配套,將來還會為GLK等車型配套,9年內,他們預計將為北京奔馳提供250萬套車橋車品。
從去年2月28日奠基,到今年2月18日產品下線,短短一年間,采埃孚亦莊工廠就完成了籌建與投產,魯本坦言,這是采埃孚歷史上建設最快的工廠,這得益于亦莊良好的投資環境,沒有開發區各個部門以及合作單位的配合,他們不可能這么快投產。
同時,這也是采埃孚第一次離客戶單位如此之近,他們和北京奔馳相隔就一條馬路,這使得他們可以實現成品“零庫存”,大大降低了物流和倉儲成本,相當于節省了一半投資。
“產品的正式下線,意味著我們的發展剛剛開始,未來,隨著和戴姆勒公司戰略合作的進一步開展,隨著北京奔馳的進一步壯大,采埃孚亦莊工廠將駛上快車道。”魯本告訴記者:目前3萬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只用了不到二分之一,僅有一條前橋和一條后橋生產線,而且這兩條生產線可以延長空間,最終他們的目標是在這里建設4條生產線,預計到2014年,工廠產值將達50億元。
據悉,德國采埃孚集團是享譽世界的汽車傳動與底盤技術供應商,自18年前開始向戴姆勒集團提供應用于不同汽車型號的前后橋系統,到現在已成功供應奔馳汽車M級、R級、GL級等級別產品。
記者還了解到,日前,北京奔馳的股權比例發生重大變更,北汽集團股權比例由之前的50%變為51%,這也是在中國國內的汽車合資企業中,中方第一次取得對合資公司的控股地位。
1983年,北京汽車第一個與美國克萊斯勒公司合資成立北京吉普公司(北京奔馳前身),也是中國汽車行業的第一家合資企業。自此以后,50比50的股權分配就一直成為中國汽車合資企業的“標準模式”。
據悉,此次除了北汽集團對北京奔馳控股51%外,戴姆勒公司還將持有北汽集團旗下的北京汽車股份公司12%的股權。同時,戴姆勒公司將增持雙方合資的北京梅賽德斯-奔馳銷售服務公司1%的股份,使持股比例達到51%。這種改變也使中國本土汽車企業在與外國汽車巨頭的合作中,終于從代工廠的地位開始向技術、品牌、管理等方面深化,開始真正借助“引進來”提高自身的技術和品質水平。
目前,北京奔馳未來發展重點項目已經全面啟動,包括戴姆勒本土外首個發動機工廠及具有亞洲同行業最大單體結構的MRA總裝車間已全面落成、戴姆勒本土外首個研發中心建設全面鋪開、北京奔馳二期工程開始啟動,隨著股權比例的變更,北京奔馳將迎來新的春天。
創新成果捷報頻傳
在日前召開的 2012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企業——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牽頭完成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65-40納米成套產品工藝研發與產業化”項目和北京朗波爾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參與完成的“高性能大功率LEDs外延、芯片及應用集成技術”項目被授予一等獎,這也是開發區企業首次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目前兩個項目均已轉化收效,彰顯了開發區作為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平臺的實力。
科學技術獎是衡量各地區科技創新水平和重大成果產出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近兩年來,開發區不斷有企業收獲獎項,今年尤其突出,兩個項目奪得一等獎,這也是開發區堅持創新驅動的結果。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65-40納米成套產品工藝研發與產業化”是以中芯國際研發團隊為主體開發的項目。該項目的開發提升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生產技術水平,為先進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提供了高端生產技術,為設備和材料企業提供了集成電路大生產驗證平臺,形成了立足北京,輻射全國,面向國際的新經濟增長點。其中65納米工藝技術產品在2012年占中芯國際銷售收入的三分之一,已經成為成熟的量產工藝技術;40納米工藝技術也已在中芯國際實現量產,在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的轉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高性能大功率LEDs外延、芯片及應用集成技術”項目以朗波爾作為技術成果轉化主體,有效解決了從基礎研究、前沿技術、應用技術到產業化示范半導體照明全產業鏈的關鍵技術,突破了核心器件發光效率和可靠性兩大技術瓶頸,形成了特色產業基地與產業集群,三年累計實現銷售收入近6億元。
作為“超大規模集成電路65-40納米成套產品工藝研發與產業化”的項目牽頭負責人,中芯負責人表示,實施創新驅動是首都經濟搶占制高點、發揮創新優勢的必然要求,中芯國際作為北京乃至開發區的一員,始終把創新作為自己的使命,長期堅持不懈地開展自主研發,依靠技術創新推動公司的快速發展。
創新可以四兩撥千斤。近日,北京中電科電子裝備有限公司02專項(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技術及成套工藝)全自動引線鍵合機喜獲百臺訂單,而其成果轉化尚不足兩個月。
全自動引線鍵合機是半導體后道封裝工序中難度最高、需求量最大的設備,長期以來被國外少數幾家公司所壟斷。中電科在02專項的支持下,與國內封裝龍頭企業密切互動,苦戰三年,終于攻克了這個曾經被美國人斷言中國人無法攻克的技術難關。繼2012年12月15日順利通過國家驗收之后,近日迎來了一次訂貨100臺的驕人成績,截至目前,全自動引線鍵合機已簽訂銷售合同142臺,徹底改變了該類設備長期以來被國外公司壟斷的現狀。
開發區科技創新的碩果還不僅如此。在今年初國家能源局評選的“2011年度國家能源科技進步獎”中,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2.5MW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組榮獲一等獎。目前該機組已批量生產并通過市場考驗,成為市場上同兆瓦級主流產品,年均可利用率近96%。除國內市場外,該產品目前已成功進入了美國和澳洲等成熟風電市場,累計裝機容量超過400MW,其中包含100MW潮間帶機組裝機。
迄今,金風科技2.5MW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組已通過國際風電行業權威鑒定機構對機組功率特性、電能質量、噪聲和載荷等性能測試和設計認證,并獲得中國鑒衡認證中心對2.5MW系列機組在二類和三類風區使用的鑒定認證,這些認證對于產品的推廣尤其是突破風電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進入國際市場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科技強區”有力支撐
毋需贅言,開發區科技創新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科技強區”政策的有力支撐。
記者了解到,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強區”戰略提出于2010年,即利用“大旗艦”打造工程、“小巨人”孵育工程、科技平臺升級工程、高端創新人才匯聚工程、知識產權推進工程、科技金融創新工程、科技中介服務提升工程、創新文化建設工程等八大工程增強區域創新實力。戰略實施兩年來,開發區累計建設10家科技創新企業孵化器、推動69家企業研發機構進入國家、北京市行列,在主導產業建設了14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推動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344家。
以醫藥產業為例,正是依靠科技創新,一批中小生物醫藥企業開始在全球布局產業鏈要素,加速走出去步伐。
北京昭衍新藥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收購拜耳在美國研發基地;國藥恒瑞美聯與美國著名的創新公司Novaray Medical合作開發全球領先的第三代光子探測血管造影系統,將搶占國際高端市場;神威藥業“塞絡通膠囊”啟動在中國、澳大利亞、英國的臨床二期研究,成為我國第一個進行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的創新中藥。
悅康藥業多種藥品已出口俄羅斯、中東、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協和藥廠的“聯苯雙酯滴丸”和“酞丁安軟膏”出口埃及、印度尼西亞等國家;泰德制藥、納通醫療等通過并購、投資、合作開發、海外上市等多種方式,開拓國際市場,實現產業鏈全球布局,全面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
義翹神州通過整合市場資源開拓國際市場,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物試劑公司美國Life Technologies公司中國首個全球合作伙伴,以“義翹神州”品牌在全球銷售其重組蛋白和抗體產品。
就在今年的1月21日,為進一步促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實現研發與產業化的實質性對接,新區生物醫藥項目落地對接會在大興生物醫藥基地召開,亦莊生物醫藥園和大興生物醫藥基地共同簽署了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共同構建產研結合平臺,使企業的前期孵化在亦莊生物醫藥園,后期產業化在生物醫藥基地,實現項目孵化在新區、落地在新區、成長在新區的產業目標,打造一個覆蓋研發、生產、檢測、物流的全產業鏈平臺,眾多中小生物醫藥企業不必再東奔西走尋找發展空間。
今年,開發區“科技強區”戰略工作的重點即在“無縫對接政策資源,加快轉化要素優勢,全面提升創新能力”上下功夫,力爭在“科技創新重大項目落地、打造政產學研用創新體系、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提升科技服務發展能力、加速高端創新人才聚集和發展”上實現新的突破。
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張伯旭在2013年開發區推進科技強區戰略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當好推動首都科學發展排頭兵的核心問題就是創新,今年開發區將圍繞“打造創新驅動示范區”重點在四個方面實現新突破,切實抓好與中關村的對接,突出重點,抓好一批具備發展潛力的優質企業的引進和培育工作;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做好人才特區工作;加強中小企業融資工作,為建設好首都創新驅動示范區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