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金融日前高調推出的“信用支付”還未正式開通,已在銀行業掀起軒然大波。這個擬在4月中旬面世的“信用支付”,被看做是對銀行業傳統支付的一大沖擊。
據了解,借助信用支付這一產品,支付寶用戶在淘寶等平臺進行購物時,可以使用阿里金融提供的信用支付額度,這種虛擬信用卡功能與普通信用卡基本一致。最近一段時間里,阿里金融正在將信用支付功能接入淘寶和天貓等平臺的商家體系,每個簽約商家將為此支付1%的服務費。
業內人士認為,虛擬信用卡的出現,對支付行業將是一個顛覆性變革。正如其官方宣傳頁上大膽預測的那樣:信用支付,網購支付新趨勢。
讓銀行驚嘆的優勢
9年前,作為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支付寶正式上線。因為它的存在,網購時買賣雙方因無法“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涉及的信任問題迎刃而解:買家下單后把錢付給支付寶,等拿到貨滿意簽收后,買家才能拿到錢,反之還能退款。
在銀行界人士看來,支付寶的功能就類似于銀行開的信用證擔保,但支付寶更為便捷,也更容易樹立信譽,贏得客戶。
推出4年后的2008年,支付寶的用戶數超過1億,隨之阿里金融推出了手機應用開放平臺,開始布局無線支付領域。隨之,在為用戶提供擔保的基礎上,支付寶又推出快捷支付服務,此舉弱化了支付寶對銀行的依附程度。
深耕本土的基礎上,支付寶接著又拿到了“外匯結算牌照”進軍海外,不僅有中文界面,而且不用收取手續費,比銀行支付的英文界面容易支付。
默默耕耘布局中,支付寶在其成立的第七個年頭迎來了其跨越式發展的時代。
2011年5月,支付寶獲得了人行頒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由黑戶變成了正規軍,同時納入了監管部門的監管視野。
2012年,支付寶又獲得“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進軍基金代買業務。今年伊始,支付寶雄心盡顯,與阿里金融合并,打造金融全產業鏈。支付寶目前的用戶數已超過7億,易觀智庫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在線支付市場,支付寶占了46.6%的份額,近乎半壁江山。
一路下來,支付寶默默積累了讓銀行瞠目結舌的用戶和業務。其業務之廣,用戶之眾,份額之大超乎一般的金融機構,儼然一個龐大的“金融帝國”。
業內認為,支付寶的獨特優勢在于,它掌握了龐大的客戶數據庫,用戶在淘寶和支付寶留下了詳細的消費記錄和個人信息數據。“有這些數據在手,支付寶金融業務能夠做到精準發展,這讓傳統金融機構坐立不安。這些數據是傳統金融機構垂涎欲滴卻取之不得的。”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金融機構的作用是中介,發展方向是降低交易成本,支付寶在網上大幅降低支付成本,給線下金融機構帶來壓力,促使金融機構也跟著降成本,讓消費者獲利。
按照現有發展,未來銀行業的發展趨勢之一是“大數據”結合用戶的生活習慣和消費習慣,投其所好地推銷產品。支付寶的發展刺激有條件的銀行也開展了類似業務,但支付寶“做了銀行業做不了的事”。小額貸款金額小、數量多,銀行沒有小商家的數據,就很難開展。
與銀行共贏
按照阿里金融的計劃,符合評估標準的商家和用戶將被批準使用信用支付功能,但未來上線之后,這一服務會首先在無線端投入使用,并且將首先選擇一些區域試點,然后再視具體情況向更大的范圍推動。不過阿里金融并未披露上線時間表。
據了解,4月中旬該產品正式上線之后,買家可以通過支付寶中信用支付業務,申請1~5000元的信用額度,買家可以利用該信用額度在淘寶或者天貓上消費,免息期38天。目前,最高申請額度可以達到2萬元。
買家的資質和額度,沿用了阿里金融的現有算法體系,根據公司掌握的數據和云技術的功能,系統自動計算,具體額度每人都不一樣。同樣,買家的資質和額度要根據買家過往的購買記錄、信譽等各類數據來判斷。像那些交易次數少的賣家是不會獲得此項服務的。
此外,如同使用信用卡支付一樣,這項服務面向買家不收手續費。商家開通該服務、且買家在店鋪使用該服務成功交易后,會被收取一定手續費:淘寶為買家使用信用支付付款額度的1%,天貓也是1%,但目前處于優惠期,為0.8%。
買家獲得信用額度,使用后要如何還款?據了解還款也主要通過支付寶。現在面向賣家,已經開通這個服務了,買家最早要等到4月才能使用這個服務。而且,該服務剛上線時,只有手機、平板電腦終端可使用這一服務,個人電腦暫不支持。
這一帶有信用的支付功能,被市場認為正是銀行信用卡的功能,更被業界稱為“虛擬信用卡”,而阿里信用支付的額度由合作銀行來提供,支付寶則通過收取手續費來與銀行共同盈利。就連許多銀行界人士也不得不承認,合作共贏是阿里信用卡和銀行之間最好的方式。
因為阿里的服務都是建立在“信用擔保”的基礎上,但信用擔保和銀行之間不能完全劃上等號,銀行做資金流轉,信用擔保對資金流轉起到輔助作用,因此不能把支付寶等同于銀行,兩者并非替代關系。
在郭田勇看來,支付寶的本質還是第三方支付平臺,他舉例說,很多機構都可代售基金,支付寶雖然有代售基金支付業務,但本身并未設立基金公司,仍不改支付平臺的本色,與網上出售保險的情況相同。至于小額信貸,阿里金融放貸用的都是自己的錢,并未吸收公共存款,也不存在身份轉變的問題。
他主張,相關部門應允許支付寶用沉淀資金(用戶支付寶賬戶里的余額)買一些低風險的投資產品(如國債)。他認為,在保證資金安全前提下,閑置大量沉淀資金“會造成浪費”。
撬動支付革命
阿里金融稱,目前“信用支付”的功能暫時不對PC開放,只針對移動支付以及互聯網終端開放。業內認為,小額、移動、方便、快捷,這些支付特點都是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而推進的。未來,移動支付是必然趨勢,而為移動支付提供金融服務也是銀行的藍海。
一直以來,阿里的移動支付聽起來很好,但實際情況并沒有各媒體所說的那樣風光。前段時間,阿里金融對外公布了一個數字:在移動端上,用戶打開支付寶App選擇網銀付款時,成功率只有38%!
據了解,目前用支付寶支付主要有三種形式:支付寶賬戶、快捷支付和網銀,一般來說,前兩者支付成功率還是很高,一旦使用網銀,情況就不是那么盡如人意了,阿里所披露的38%所指就是網銀支付。
這讓阿里感到很焦急。雖然支付寶賬戶和快捷支付的用戶也很多,但是大部分用戶出于安全考慮,更多會選擇使用網銀支付。此外,銀行的移動終端界面實在太不給力,這就導致習慣網銀支付的用戶,支付寶根本沒辦法平移到移動端。
虛擬信用卡的出現很好地彌補了網絡與銀行之間巨大的差距,撬動支付格局的變革,這種模式會成為移動支付的另一種趨勢。
數據顯示,中國移動支付進入快速增長期,2012年中國智能手機用戶規模達到3.24億人,去年末,中國移動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到550.4億元,同比增長380.3%。目前,已經有223家企業獲得央行的支付牌照,多元化的市場參與也意味著支付領域的競爭在加劇。
易觀國際分析師張萌表示,阿里金融擁有眾多的線上用戶,手機客戶端的小額支付需求非常大,這個業務前景值得期待。他指出,目前移動支付主要盈利模式只有三種:前向用戶服務費、結算手續費和后向商戶服務費,移動支付仍處于發展初期,以投入為主,首先受益的肯定是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廠商,而基于提供支付運營服務的企業盈利前景還不清晰。
郭田勇則認為,阿里金融本次的信用支付功能只是將貸款提供給消費者,只要不涉及吸收存款、不動用支付寶的沉淀資金,在監管上沒有障礙,信用支付業務雖然會對銀行信用卡業務造成一定影響,但銀行在與阿里金融的合作過程中也會有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