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演通過理論和案例剖析了產業轉移過程中要素轉移與聚集融合發展的機理和發展路徑。認為:生產要素的轉移與集聚本質是一個集成創新的過程;按照時間的演化順序,要素轉移與聚集融合的發展路徑依次為要素的初步集聚、組織的中度集成和產業要素的高度融合三個連續的階段。要素的初步集聚是因為系列外部事件沖擊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中度集成階段是組織、制度、資源相互作用,自我強化回饋的過程,是市場推動的結果;高度集成階段則是在中度集成的基礎上,生產系統成功根植于當地的社會文化網絡中,形成具有創新功能和一定競爭優勢的區域創新系統。
一、引 言
在全球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包括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從一個地區向另一個地區轉移集中已成為經濟的一種常態。區域經濟的發展經驗也表明,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生產要素的流動和集聚。然而,生產要素為什么會流動,生產要素會沿著什么樣的方向流動?要素又會在哪里形成集聚?集聚的要素又如何融合發展?以上問題歸結為一個問題,即生產要素的轉移和集聚融合的機理和路徑問題。厘清上述問題對于指導欠發達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集聚經濟在國外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代表流派主要有馬歇爾的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理論;韋伯和胡佛區位集聚理論;佩魯的集聚的增長極理論和繆爾達爾的集聚的循環累積因果理論;以及克魯格曼提出的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等等。但集聚經濟在我國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開始逐漸興起,其主要研究文獻分布在對國外產業集聚或產業集群理論的介紹以及產業集聚的生成機制、影響因素及其經濟效應的分析上,研究的著眼點為產業集聚,沒有區分產業集聚和要素集聚,實際上,產業本身是要素的集聚體,并不是要素本身。也有少量的學者針對要素的集聚及其效應展開了一些零星的研究:高振滄,劉勇,趙恩祥研究認為在我國要素的跨地區轉移根源為我國二元經濟的非均衡性,且要素轉移對地區經濟產生巨大影響[1];王勝英從要素集聚整合的角度,闡述了要素集聚整合的差異性與城市發展模式的相互關系[2];蘇雪串研究了要素集聚與城市化的關系,得出城市化的基本特征為要素集聚的基本結論[3];張幼文、梁軍研究認為要素集聚是經濟全球化的基本特征[4];米娟研究認為要素集聚是區域經濟增長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5];孔善右、唐德才和程俊杰研究認為城市化和服務業的互動關系本質上是要素集聚的結果[6];朱漢清對要素轉移與產業轉移進行了比較,認為產業轉移承載著要素轉移,要素轉移不一定伴隨著產業轉移[7]。李勝會、李紅錦研究了要素集聚與規模效率的關系,研究得出我國東部地區已經出現了要素集聚過度的特征,從而導致規模效率下降[8]。從已有文獻看,相對產業集聚而言,要素集聚研究比較欠缺,尤其是要素集聚提高經濟效率的機理和路徑的研究十分缺乏。
本文從要素轉移和集聚融合發展的角度,通過理論分析和案例剖析,指出產業轉移過程中,要素轉移與聚集融合發展的機理和發展路徑,為產業轉移承接地吸引產業要素并促使其融合發展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
二、要素轉移與聚集融合發展的機理
要素流動理論認為,要素流動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區域間生產要素察賦的差異,即在于各區域要素的相對稀缺性不同及稀缺性變化率不同所導致的要素價格的絕對差異。要素的實際價格或邊際報酬率的差異成為要素從低價格、低報酬區域向高價格、高報酬區域遷移的一種經濟刺激力量。也就說生產要素為了追求更大的邊際效益,在市場機制的驅使下,資源和要素自動向獲得最佳收益的區位集聚,即市場機制驅動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一般而言,要素在區域內的流動大體受以下三個規律的支配:其一,向需求引力最大的區域移動,當需求引力越大時,說明要素的稀缺性越大,要素的供需矛盾也就越尖銳,因此也越容易吸引其他區域的要素進入;其二,向收益最大化的區域移動,要素在流動中帶有明顯的逐利傾向,追求包括經濟和非經濟綜合效益的最大化。其三,要素向最近的區域流動,即遵循就近原則,距離越近,信息傳播越迅速,越完備,要素流動越便利,成本也越低。至于要素的流動方式,從投資的角度來看,主要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間接投資兩種方式完成,兩者的根本區別在于投資者參不參與投資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從生產要素流動的區域形式而言,要素的流動要分為輻合流動形式、輻散流動形式、軸線匯集形式和區際推移形式。輻合流動形式表現為要素跨區域邊界向另一個區域的中心集合;輻散流動形式主要表現為要素從一個中心向周圍擴散,例如技術傳播就屬于輻散流動;軸線匯集形式為要素跨區域向一線狀地帶的集聚,例如鐵路動脈、內陸河流等都可能成為要素跨區域流動的集中地段。區際推移轉移表現為要素從一個區域向另一個區域相對分散的流動。
在產業轉移過程中,要素集聚不是簡單把外部要素聚攏過來,或擁有或占有,而是讓各種要素協同作用,進行要素合作,并引入創新的元素,實現要素價值的增值,其本質是一個集成創新的過程。集成從管理學的角度是一種創造性的融合過程,即在各要素的結合過程中注入創造性思維,要素僅是一般性的結合在一起并不能稱之為集成,只有當要素經過主動的優化,選擇搭配,相互之間以最合理的結構形式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由適宜要素形成的,相互優勢互補、匹配的有機體時,這樣的過程才稱為集成。1912年,Joseph Schumpeter 在集成中,加入創新的元素,首次提出集成創新的概念。集成創新就是將各種創新要素通過創造性融合,使各種創新要素之間相互匹配,從而使創新系統的整體功能發生質的提高,形成獨特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在產業轉移的過程,新產業的創立不僅要利用新要素,還要吸收承接地原有的生產要素,使其特質發生變化,適應新產業的需要。在此過程中,部分生產要素,比如資金、資源等可以直接轉移,而另外一些生產要素,比如勞動力、技術、土地建筑等則需要進行某些質變。在市場條件下,這種轉變一般主要靠市場機制的驅使,當轉換成本高的時候,公共部門進行推動也至關重要。此外,在產業轉移過程中,通常還需要通過引入一些創新的因素,諸如創信息、知識和智慧作為可以無限利用的生產要素,可以促進土地、勞動力、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重組融合,通過產品更新升級、管理水平提升、業務流程重構,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減少消耗、提高效率、增加收益,實現資源稟賦約束條件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生產要素轉移與聚集融合發展的本質是一個集成創新的過程。
三、要素轉移與聚集融合發展的路徑分析
產業轉移的實踐表明,產業轉移過程的生產要素轉移和集聚融合通常需要經過“要素初級集聚——組織中度集中——產業要素的高度融合”三個階段,要素轉移與聚集融合發展的路徑具體如圖1所示:
(一)市場機制驅動產業要素流動,形成初步集聚
在市場機制的驅使下,生產要素在某個區域的初步集聚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可能因為某個企業的落戶、某個高等教育機構的存在、某類關鍵人才的引進或是當地政府的推動,同時集成的各類要素也各不相同,可能是某種自然稟賦、也可能是資本、知識、技術或者某類企業家。實踐證明,對一個地區發展起關鍵性作用的往往是稀缺的高級要素,如關鍵性人才,關鍵性技術。這類要素在現實中往往難以得到,且不取決于稟賦的初始狀態,而是需要持續的投資和培養,即進行要素的創造,從而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級要素。
(二)產業要素的中度集成,形成優勢集聚平臺
生產要素的集聚并不是要素的簡單集中,而是一個有機集成的過程。集聚的要素諸如資本、技術、勞動力、自然資源、企業家等通過充分整合,加上地方政府、行業協會、金融部門、教育科研機構的加入,將對集聚體的發展產生協同效應,使集聚體逐步形成一個具有很強技術外溢效應和自我強化功能的組織,即形成具有一定引力的集聚核。如果集聚核具有充分的引力,就可以不斷吸引產業要素不斷在此停留從而進入更高層次的集聚活動,即中度集成階段。此階段的集成強調企業間的分工協作和上下游企業供應鏈聯系的形成,產業要素從集聚核擴散到包括物流、信息流、商流的復雜網絡系統,生產要素向相關產業集聚,擴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的競爭力,從而促進優勢集聚平臺的形成。優勢集聚平臺可分為有形平臺和無形平臺。有形平臺是區域或城市內部的園區,例如經技開發區、出口加工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生態園區、農業“三高”示范園區、經濟特區等。優勢集聚的無形平臺則是為促進“企業、政府和社團”之間聯結、交易的人、機制或制度。因此,該階段的集聚融合不再具有偶然性,而是生產要素和組織理性選擇的過程,也是市場機制驅動的結果。
(三)產業要素的高度融合,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系統
優勢集聚平臺,將產生集聚磁場,集聚磁場產生的支撐力將會促使交易費用的降低和實現價值增加。其一,通過產業組織的重組和創新如產業集群、供應鏈聯盟等形式,實現優勢資源集聚,提高集聚磁場范圍內的經濟運作效率,降低運行成本,提高效益。其二,通過優勢資源集聚,實現價值鏈延伸、規模效益增加、外部效益內部化等,創建新的價值源泉。在此階段,集成的生產系統成功根植于當地的社會文化網絡中,并形成具有創新功能和一定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系統。產業集群創新網絡包含集群內正式的合作網絡和非正式的合作網絡。該系統承擔著集群創新活動的組織功能,具有開放性、創新性、網絡性、提倡合作精神并有利于知識的流動,以減少系統的運行成本,并通過不同知識的融合,使系統能夠源源不斷的保持著活力。
四、典型案例剖析——“奇瑞”引領蕪湖汽車產業集群的發展
奇瑞,作為中國民族汽車工業發展的一面旗幟,自主創新的領銜者,能夠在蕪湖誕生、成長就是要素轉移、集聚融合發展的典型案例。在奇瑞誕生之前,蕪湖本地并沒有任何汽車制造相關的比較優勢,人才、技術、管理、資本等各個要素都是稀缺的。對于缺乏的資源,蕪湖同樣是依靠從外界引入的方法加以解決。在奇瑞發展壯大后,借助優勢集聚平臺,通過產業價值鏈延伸、規模效益增加、交易費用降低等吸引了龐大的配套企業群落戶蕪湖,形成獨特的汽車產業集群,從而進一步強化了蕪湖承接產業轉移的集聚優勢能力。
(1)奇瑞落戶蕪湖,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奇瑞汽車有限公司起源于安徽省蕪湖市政府的汽車項目。在1992年~1993年經濟過熱時期,蕪湖一家村辦工廠一年敲打幾百臺車,就是一個多億的產值,這個現象引起苦于經濟落后的地方政府領導人的注意,由此產生了干汽車的念頭。原來的計劃是和一汽合作,但發現對方沒有把自己放在眼里,最后決定自己單干。想上汽車項目的安徽蕪湖領導人在1995年1月考察歐洲汽車工業期間,得知英國福特的一條發動機生產線要出售,于是抓住這個機會把項目干起來。客觀上說,奇瑞在蕪湖的誕生,主要誘因是地方政府官員的推動,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地方政府關于歷史偶然事件方面的遠見,顯然對于集群發展很重要。歷史偶然事件的意義在于提供了集群化產業在特定地方發展的機遇或機會,特定地方把握歷史機遇的能力是地方實施產業集群戰略的關鍵。
(2)關鍵生產要素的引入是奇瑞得以成功的關鍵。蕪湖有了一個做汽車的大概設想后,人才被提上日程。在蕪湖這樣一個經濟落后地區找到干轎車的人才不是件容易事。1995年,蕪湖代表團在參觀一汽時發現了一個老鄉尹同耀。尹同耀1983年畢業于合肥工業大學汽車工程專業,此后在一汽工作了12年半,曾任一汽大眾的車間主任,當選過一汽的“十大杰出青年”,在一汽小有名氣。發現這個有地緣關系的人才后,蕪湖方面“三顧茅廬”,力邀尹同耀回蕪湖主持汽車項目。為對方的真誠所感動,尹同耀最終接受了邀請。當他到達蕪湖組建班子時,整個項目共有8個人,后來以“八大金剛”之稱列入奇瑞的史冊。“八大金剛”之后的核心團隊是到1997年聚集起來的50多人。此外,尹同耀利用在一汽的人脈關系,還請來許多一汽的人幫忙,至今還有從一汽來的許多人在為奇瑞工作。事后證明,核心團隊的引入,以及隨后開展的技術攻關為奇瑞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要素理論認為,生產要素一般可分為基礎要素和高級要素,一般化要素和特定化要素。其中基礎要素和一般化要素不需要通過持續化開發或僅需一般化投資即可被廣泛運用到各類產業中,也相對容易獲得,這兩類要素的供給對某一地區產業的發展并不至關重要,而稀缺的高級要素和特定化要素則是決定某一地區產業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如人才和技術等,這兩類因素在現實中往往難以獲得,需要持續不斷的投資和培養,即進行要素創造。奇瑞的成功關鍵一環是引入的幾位汽車業技術骨干,并通過關鍵的人才要素為紐帶進行了資本、設備、技術等其他生產要素的整合和集成,形成具有較強吸引力的集聚核,快速完成要素的中度集成,并形成優勢集聚平臺,促進了蕪湖汽車產業的發展。
(3)自主創新是奇瑞保持持續競爭力、促進蕪湖汽車產業集群壯大的關鍵。奇瑞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滿懷振興民族汽車工業的壯志雄心,全心全意打造中國的自主品牌。正是這種信念,把一批來自五湖四海的工程師和管理人員聚集到這面旗幟下,共同為這個目標而奮斗。如今,每一個奇瑞人都非常清楚自身的目標與使命,就是“奇瑞要做中國的名片”。奇瑞有效的學習機制是是實現其效率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奇瑞有效的學習機制至少由兩部分構成:開放的學習系統以及對系統知識和關鍵節點的控制。開放的學習系統保證了企業能夠最大范圍地搜尋技術資源,也就是技術學習的對象;而對系統知識與關鍵節點的控制則保證了企業技術學習的有效性。縱觀奇瑞公司的歷程,堅持“自主研發”始終是企業戰略的核心。正是因為堅持了自主創新,使企業在產品選型、產品開發、生產設計以及市場銷售中擁有主動權,也使企業的研發團隊能夠控制住整個開發過程,從而能從產品開發中不斷積累經驗,快速地成長起來[9]。
當特定地方產業集群萌生的機會出現,要素能否進一步集成,完成高度融合形成產業集群,其關鍵又在于地方政府是否能夠增強集群發展的向心力,形成相對穩定的優勢集聚平臺、產生集聚磁場,避免因離心力過大,使得集群成長能力過早消失。從國內外的經驗看,要保持產業集群的持續競爭優勢,防止集群走向衰退,關鍵是提升產業集群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集群不斷升級。因為隨著產業的集聚和發展,企業運營的綜合商務成本會不斷增加,那些沖著廉價資源與勞動力而來的國內、國際資本,勢必會因資本回報率下降而減少投入或進行產業再轉移,地區原來擁有的優勢集聚平臺的吸引力也會漸漸消失。因此要想保持產業集群的持續競爭優勢,吸引生產要素持續不斷地加入,占據在社會分工的有利地位,必須加快創新、創業環境的營造,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通過創新使產業鏈向兩端延伸,提高高端產品和生產環節的競爭力;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形成新的競爭優勢;通過消化、學習和創新,逐步從產業鏈低附加值環節向先進核心技術等核心環節過渡,提升社會分工的地位。通過發揮先駐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強的優勢特點,在國內外廣泛組織資金、人才、管理等要素資源,支持企業快速提升市場影響力,推動承接地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奇瑞通過“以我為主,聯合開發”技術研發創新特色模式[10],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公司掌握了一些關鍵零部件和整車開發的核心技術,并在強調知識產權的基礎上,充分整合全球汽車制造的資源,通過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大幅度降低了整車制造和開發成本,縮短了開發周期,引領著蕪湖汽車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
五、結束語
本文首先對產業轉移過程中要素轉移與聚集融合發展的機理和發展路徑進行了理論分析。通過分析認為市場機制是驅動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根本動力,生產要素的轉移與聚集本質上是一個集成創新的過程。按照時間的演化順序,要素轉移與聚集融合的發展路徑依次為要素的初步集聚、組織的中度集成和產業要素的高度融合三個連續的階段。在上述分析基礎上,通過奇瑞案例,剖析了奇瑞從誕生到發展為汽車產業集群過程中,要素的轉移和融合的關鍵步驟和過程。本文的理論分析和案例剖析對欠發達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有以下經驗啟示。其一,實施人才戰略,加強把握歷史機遇的能力。人才是稀缺的高級要素,無論是對歷史機遇的把握還是集成融合其他生產要素都起到至關重要。其二,加強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形成穩定的優勢集聚平臺。提升產業集群的自主創新能力是保持產業集群的持續競爭優勢,防止集群走向衰退的有效辦法。其三,重視軟硬設施建設,提升要素集聚的深度和廣度。基礎設施是各種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產業要素集聚機制運行的物質載體。在初級要素價格剛性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應該積極采取措施降低交易成本,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良好的法治環境和市場環境,提高政府服務質量,爭取產業要素的轉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