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位新入職的公務員,今年農歷正月初七上班,這個時候正趕上上上下下都在學習貫徹“八項規定”,都在轉作風,這位公務員看到科長依然很坦然地喝酒斗地主,局長則懷著好意告誡下屬,紀委在查作風,“不打勤,不打懶,專打不長眼”。
顯然,這位化名史巖的新人,對環境還不適應,對領導看不慣,這樣下去還真的會變成“不長眼”的。他用白描的語言給《人民日報》寫了一封信,最后問:這作風,轉了么?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力倡“打鐵還要本身硬”新風;十二屆人代會上,李克強總理向全國人民“約法三章”,“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上德如風,下德如草,從大的方面看,開局有了,起點也不低,但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普遍感受到作風改變,那還要假以時日,冰凍三尺,此事樂觀不得。
其實機關作風改變提了幾十年,幾十年一直提,抓一抓好一好,好也是暫時好、面子上好,情形如何,大家都知道。以前,領導干部起碼還“注重場合”,保持面子上的正派作風,而史巖的科長不光上班時間喝酒斗地主,還公開教育下級弄虛作假,也難怪史巖這樣的新兵瞠目結舌,惶惑不解。
明代大學士徐階認為,官場的底線是“不肖者猶知忌憚,而賢者有所依歸”。而在史巖所處的環境里,不肖者不知忌憚,而史巖這樣的新人,在他目所能及的范圍內,也找不到可以依歸的地方,如果不出意外,史巖內心的那點原始正能量很快就會被消耗解構,壞作風會讓他成為壞作風的一部分,他會很快學會對老百姓擺架子,對科長、局長的行為從反感、抵觸變成有樣學樣。
突然想起了魯迅的話:救救孩子。是的,孩子或許還有救。
現在每年有大量的年輕人進入公務員隊伍,我們假定他們都和史巖一樣,都有我剛才講的“原始正能量”,怎么才能讓這些新鮮血液保持純潔,不受污染呢?史巖是一個群體存在,怎么讓一批又一批有志于從政的年輕人能夠從整體上有所忌憚、有所依歸呢?
和朋友聊天,說到國外的一些政治人物,他們從學生時代起就有意識地打造完美的“過去”,私生活也很檢點,因為他們預計到將來會遭遇政敵的攻訐,他們要經得起媒體的扒糞,他們堅信廉潔自好會變成自己的政治資源,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好處,要從政就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個不粘鍋。建設這種制度環境更能保證史巖這個群體無從污染,這比樹立再多的出污泥而不染的典型都要管用。
政風、作風其實都是非常傳統的政治概念了,在這個概念之下,上行下效,官場風氣會改善,起碼會改善一時,改善一部分,但是這樣改下去,領導會很累,人民會很著急,要改到史巖的科長、局長他們太難了。
● 摘自2013年3月20日《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