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昕,專欄作家,在全國十多家刊物上撰寫專欄。官場小說《陽謀為上》作者。
我剛進入某機關大院工作,聽說大院里有許多老鄉,我想跟他們結識,卻既怕別人說閑話,又不知道如何去結識他們,怎么辦呢?
(武漢 張霽)
中國官場,可以缺明主,可以缺賢士,但從來就不缺圈子。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就將中國官場形形色色的圈子分析得非常透徹:各式各樣的社會關系也使他們結成小團體。出生于一省一縣,視為“鄉誼”;一年考中舉人或進士,視為“年誼”;同年的舉人或進士就像學校里的同班一樣,在原則上有彼此關照的義務。他們的考官則不消說是終身的恩師。婚姻關系,包括男女雙方的遠親近屬,視為“婚誼”。這多種的“誼”是形成文官派系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眾多的圈子里,“婚誼”、“年誼”這些圈子輻射面相對較少,同時也會隨時代而變化。唯一不變的,卻是“鄉誼”。而且,它一直是中國官場中最龐大的圈子,它猶如一個巨大的車輪,沿著數千年的中國官場一路碾過來,勢如破竹,且毫無停滯之象。
曾國藩創建的“湘軍”,就是“鄉誼”圈子的典型代表。曾國藩的得意門生李鴻章將恩師的這點學到了極致,他更是看重鄉誼。李鴻章晚年坐鎮北洋時,凡是鄉人的請求,沒有不答應的。慢慢的他軍營中幾乎全是安徽人,其他省的人根本沒有容身的機會。不僅如此,他還找一切機會刻意去提攜和網羅一批有潛質的鄉人。光緒元年(1875),因光緒繼位,增加一科鄉試,是為“恩科”。當時李鴻章正由天津入京覲見,本來應該立即返回任所,但這時順天鄉試快要揭榜,于是決定推遲幾天。揭榜前他在家里設宴招待所有安徽試子,這頓飯從早上吃到半夜,卻沒有任何中榜的喜訊來報,李鴻章非常奇怪,就派家丁去打探消息,當得知沒有一個安徽人中舉時,李鴻章氣憤極了,大聲道:“咸豐戊午科(1858)順天鄉試也是一個安徽人沒有,今年不會再鬧出柏中堂那樣的笑話吧?!卑刂刑镁褪前厝?,主持咸豐戊午科順天鄉試時因家人私受賄賂被殺。李鴻章對鄉人的關切,言語間已昭然如揭。
官場人為何熱衷結織“鄉誼”圈子?這實際上是一種互恩互利的需要:那些在底層努力往上爬的人需要大人物提攜,而身居高位的領導也需要眾多信得過的人吹號抬轎,而鄉人,因為地域關系成為彼此信任的首選。
理論雖然如此,但現實中要結好“鄉誼”圈子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那些身處底層卻想通過“鄉誼”往上爬的人。我手頭正好藏有兩道“樣板”人物如何認“鄉誼”的“私房菜”,現以跳樓價端出來,我敢肯定,“官場菜鳥”們品嘗這兩道菜后,絕會將它們作為“經典案例”收藏好。
第一道菜的主廚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嚴嵩。明朝嘉靖年間,中了進士又點了翰林的嚴嵩當時官職并不很高,于是他就想方設法往上爬。他打聽到禮部尚書夏言是江西老鄉,便精心準備了一頓晚宴,派家丁去請夏言赴宴。未料到夏言是位清正之人,他推辭不去。嚴嵩認為家丁辦事不力,將他打了頓后親自出馬。來到夏府前,夏府家丁推說夏言已睡覺了,嚴嵩卻不認這個邪,他跪在夏府前面,將請柬高舉頭頂,聲情并茂地大聲朗誦請柬,感動得夏老先生不得不出來相見。在夏言的提攜下,嚴嵩一路高升,后成為明朝重要權臣,擅專國政達20年之久。
第二道菜的主廚為非著名人物鄭鄤。明崇禎年間鄭鄤為了結識時為禮部尚書的老鄉孫慎行,打聽到孫慎行喜歡讀書后,就用重金收買他的書僮。每當孫慎行讀了什么書,書僮第一時間告知鄭鄤,鄭鄤也趕緊跟風閱讀。然后找機會與孫慎行見面,大談特談最近所讀之書,孫慎行覺得遇到了知音,由賞識到提拔,鄭鄤的高升之路就開啟了。
結識“鄉誼”雖有諸名好處,但任何一枚銅板都有兩面。韓寒說“什么壇到最后都是祭壇,什么圈到最后都是花圈。”這“至理名言”正好點中了“鄉誼”這道圈子背后的痛處:“鄉誼”中某個人得罪了權勢人物,極有可能整個“鄉誼”圈都會遭殃。就拿嚴嵩來說吧,他任授翰林院編修時,正值大太監劉瑾專權,在焦芳的挑唆下,劉瑾對南方士大夫采取排斥的方針,特別提出“毋得濫用江西人”。 嚴嵩見仕途受堵,便以病請歸,在山里隱居讀書十年,直至劉瑾倒臺,這位江西老表才出山重歸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