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到駐地看望了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的科協、科技界委員,并參加了他們的聯組討論。
“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天更藍、山更青、地更綠、水更清,但我們的現實離這樣的目標還差得很遠。”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不無憂慮地說。
針對環境保護,姚檀棟提出了如下提案:圍繞十八大提出的新的戰略決策,組織新的科技重大專項。特別是圍繞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組織新的重大科技專項。現在關于霧霾和PM2.5已經有許多研究項目在做,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現象、過程、機理方面的研究,而且都比較分散。就培養人才和積累知識來講,這是十分必要的,但就治理霧霾和PM2.5的環境危害來講,是遠遠不夠的。這需要社會管理、科學研究、工程建設等許多方面的綜合協調,是一個系統工程。因此建議把霧霾和PM2.5兩個方面結合起來,綜合調研,系統規劃,形成一個落實十八大精神的新的重大科技專項。
誠如姚檀棟所言,霧霾,PM2.5,放在兩年前,這兩個詞匯也許只是出現在科技文獻或環境學術論文里的專業詞匯,陌生而遙遠。然而2012年,這兩個詞卻成了媒體曝光、輿論熱議的高頻詞匯,甚至每個普通人在街頭巷尾遇上,都會皺起眉頭,侃侃而談——因為由PM2.5帶來的霧霾天氣,已經嚴重污染了人們的生存環境,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
或許是為了緩和會場相對凝重的氣氛,或許是為了激發與會委員們提出更多切實可行的環保方案,當習近平總書記一行人到來后,侃侃而談的姚檀棟突然靈機一動,當著習主席的面朗誦起網絡上流傳已久的《沁園春·霾》:
“北京風光,千里朦朧,萬里塵飄。望三環內外,濃霧莽莽,鳥巢上下,陰霾滔滔!車舞長蛇,煙鎖跑道,欲上六環把車飆。需晴日,將車身內外,盡心洗掃。空氣如此糟糕,引無數美女戴口罩,惜一罩掩面,白化妝了!唯露雙眼,難判風騷。一代天驕,央視褲衩,只見后座不見腰。塵入肺,有不要命者,還做早操。”
此詩一出,四座皆驚。
事實上,姚檀棟委員在兩會會議上朗誦的《沁園春·霾》,只是網絡上眾多流行版本中的一首。早在去年冬天,霧霾天氣橫行全國的時候,網友就創作出了數個版本的《沁園春》,以調侃糟糕的天氣,表達對環境污染愈來愈嚴重的擔憂。
如果說北京、華北以及中國許多地區的毒霾蔽日,風沙滿天,河水渾濁,土地毒化……實際上就是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南墻”,那么《沁園春·霾》無疑就是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撞擊“南墻”時發出的警告式回音。霧霾鎖京城,毒霾前腳走、黃沙后腳到的現實,其實是在拷問中國的發展路徑。
回到兩會上,“霧霾”雖然并非敏感話題,但當著總書記的面高聲背誦一個網絡段子,埋怨和諷刺北京市的環境狀況,無疑是揭北京的“短”。按照我們習慣性的思維和邏輯,這顯然有點“大不敬”了。在很多人看來,在總書記身邊談論問題,不僅要有分寸,更應當選擇一些好聽的,甚至“歌功頌德”的,《沁園春·霾》把北京環境污染的嚴重性描繪得淋漓盡致。“哪壺不開提哪壺”,無疑等于向總書記“發難”。
從后來媒體的報道,我們當然已經得知現場空氣并沒有因姚委員的“大不敬”而緊張,反而引發了一片輕松的笑聲。
隨后,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談到了他對此提案的看法,并表示在問題面前也急不得,呼吁大家用生活的淡定去面對霧霾問題。
總書記還饒有興致地回憶了自己的童年往事,說小時候在北京,其實沙塵也很大,戴著口罩騎車去上學。到學校之后,口罩上都是厚厚的黃沙子。到了冬天,加上煤煙氣,情況就更糟了。“那個時候沒有PM2.5,但是有PM250”——總書記風趣的一番話更是使得全場都大笑起來。他接著講到,老的問題解決了,我們還在面對新的問題,其實老的問題和新的問題,在中國社會里面是同時存在的。
香港《大公報》7日說,多年來,中國一直在追求的就是一種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舒暢心情。這種局面的形成,既需要最高領導人的開闊胸襟、務實作風、親民情懷、個人魅力,也需要有健全的制度,并真正貫徹落實。
堅定,從容,務實,民主,這無疑是新一任領導上臺之后傳遞給我們的信念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