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離上海浦東市中心的一棟白色大樓,最近進入國內外媒體視野。
多家媒體引述美國網絡安全公司Mandiant的報告稱,根據歷時6年追蹤141家遭受攻擊企業的數字資料,認為實施攻擊的黑客組織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61398部隊”,總部設于此樓。
不過,這棟樓一般也只是進入記者“視野”,而很少能被攝像機捕捉到報告發布后,一位美國記者驅車想偷拍大樓,被周圍值勤的解放軍士兵追上并禁止拍攝。
而《環球時報》的調查也只“發現這里確實是一家公開的軍事單位,有身穿軍裝的人員出入,周邊未見任何異常”。
但毫無疑問,這樣一來,西方對中國網絡“間諜活動”的口誅筆伐,又開始了。
通過《新聞聯播》和《亮劍》搜集情報
事實上,在西方指責中國的同時,他們也在對中國進行間諜刺探,中國官方媒體也不斷有美國搜集中國情報的報道。
不過,通過“間諜”搜集情報已經不是常用手段,更多是依靠公開資料,比如這次上海大樓事件的關鍵因素IP地址就是公開的。
在美國,有專門的機構負責搜集這些公開資料。美國中央情報局2005年成立了“公開信息中心”,該中心的主要任務就是每天在全球各個網站、論壇里搜集各種各樣的軍事信息。
《國際先驅導報》引用美國媒體的報道說,中國的軍事網絡曾為公開信息中心“提供”了有關中國武器裝備的情報。美國情報機構對解放軍的某型號潛艇十分感興趣,但搞不清楚它是否已經投產,直到有關該潛艇的照片出現在中國某軍事網站的論壇上,讓美國情報機構“得來全不費工夫”。
據一位中國的軍事網站負責人介紹,每日訪問該網站的IP地址有30%來自海外,其中大部分就來自美國。
除了網絡資料,中國媒體的報道也是情報來源。
《國際先驅導報》曾報道,日本駐華大使館的官員們“時刻關注中國政府和媒體動向,央視每晚的新聞聯播是必修課。”而他們是“研究”中國的一線隊員。
日本還曾通過《人民日報》發現中國的石油資源情報。1964年,《人民日報》發表一篇題目為《大慶精神大慶人》的報道,這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當時大慶油田還屬國家機密,文章中,“鐵人”王進喜在一個叫馬家窯的地方說:“好大的油海,把石油工業落后的帽子丟到太平洋去”,日本根據這個地點以及其他蛛絲馬跡,分析出當時尚屬國家機密的大慶油田的地理位置。據說日本甚至根據報紙上一張煉油廠反應塔的照片推算出了大慶煉油廠的規模和能力。
而日本的情報專家則會逐字品味中國領導人在黨代會上的重要講話和中國發表的國防白皮書。比如日本曾發布的一篇報告里說,他們曾具體分析十七大上中國領導人對于國防政策的發言。
上述報告分析說:“對于推動國防現代化上,中國提出了‘機械化’和‘信息化’同時發展的方針。但是,在這兩者的優先度上卻很曖昧。下一階段的國防現代化中,具體優先發展哪個軍種并沒有明確提出,這可能與各軍種之間對有限的國防經費的競爭愈加激烈有關。今后,這不僅會對國家財政造成壓力,也會提高外國對中國的警戒心。”
甚至中國電視劇也被納入到日本情報系統的研究范圍。上述報告提到,“中國的抬頭也許伴隨著與外國的對立。這種心理從《亮劍》的熱播就能窺見端倪。這部電視劇的名字為亮劍,就是拔劍的意思。這兩個字也包含了不管敵人多么強勁,也必須迎面直上的含義。”
美國有能力監聽中國手機?
更多的材料表明,通過分析公開資料的方法搜集情報,比間諜行為靠譜得多。而這樣的諜戰模式早在建國之初就形成了。
在分析過1948年至1976年美國對中國情報歷史,以及“求證”中情局官員后,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沈志華在一篇報告中說,美國的所謂情報,除了美國駐外各機構道聽途說的消息外,主要來自在中國大陸公開出版的報刊雜志和電臺廣播(通過設在中國周邊國家的監聽站),利用職業間諜或高空偵察等技術手段得到的資料不多。
美國似乎也摸清中國公開數據的規律。上述報告提到,作為情報來源的統計數據是中國官方公布的。當然,他們對中國某些國情也很了解,中情局的分析官員就認為,中國官方雖然對數據沒有進行故意修改,并不能證明這些數據本身就是準確的和真實的,中情局給出的例子就是1958年至1959年大躍進時期的數據。
沈志華的報告說,“這里的問題主要在于基層單位上報的原始數據定義模糊、采集不足,或者由于倉促上報、計劃成果匯報的壓力以及為了支持某種政見而采用了不完整或選擇性的數據。”
當然,這種根據公開資料的整理,有很多不準確的時候。
在報道這次上海大樓事件時,《人民日報》援引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沈逸的話說,五角大樓曾將一篇發表于清華大學校園網上的科幻小說提到的“深海螃蟹”,說成是中國已研制成功的潛艇攻擊武器;將一位教授在媒體發表的專欄文章,當成“中國要改變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證據。
除了公開資料,傳統的竊聽手段當然一直未被拋棄。據《環球人物》報道,在中國,用手機都有可能被美國在地球上方3.6萬公里軌道上運行的間諜衛星記錄下來。其中“有特殊價值”的字句,可能被分析、整理后送到總統案頭。
這并非聳人聽聞。負責偵聽中國手機信號的,是美國國家偵察辦公室。上述媒體說2003年,布什與時任法國總統的希拉克,就伊拉克問題在聯合國舉行會晤時,會晤剛開始,布什就強硬地對希拉克說:“你在伊拉克問題上的所有觀點,我都反對。”
事后有媒體透露,布什早已通過情報機構,對希拉克的電話進行了竊聽。
● 資料來源:《環球時報》2013年2月20日,段武寧、楊輝、劉暢:《中國政府和軍隊堅決反對網絡黑客活動》;《人民日報》2013年2月21日,蘇銀成、姜泓冰:《“中國黑客攻擊美國”報告老調重彈》;《環球人物》2008年第6期,王樹軍:《布什的太空“耳朵”過濾5億手機信號》;《南方周末》第1231期,曹芊、陸樂、黃文鋒:《“中國黑客門”調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