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緩解貧困,幫助窮人擺脫貧困是世界各國反貧困政策的核心議題。縱觀各國的社會政策實踐,大都實行以收入來確定救助標準,通過政府的轉移支付來達到緩解貧困的目的。1990年美國華盛頓大學邁克爾·謝若登首次提出了以資產建設為基礎的社會政策。旨在對資產社會政策產生的背景及其內容進行闡述,在此基礎上與中國的貧困救助政策相結合,分析其對我國反貧困政策的啟示。
關鍵詞:資產建設;社會救助;資產社會政策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065-02
資產建設理論是當代社會科學領域的一個重要新理論,該理論是由美國華盛頓大學邁克爾·謝若登教授,在他出版的《窮人與資產》一書中首次提出的。他指出凡是廣泛地和普遍性促進公民和家庭尤其是窮人獲得不動產和金融資產以增進他們的福利方案、規則、法律法規,都屬于資產社會政策。以資產建設為基礎的社會政策是針對以收入為基礎的社會政策提出的[1]。資產建設理論的產生對整個社會政策的實施和制定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資產建設理論產生的背景
(一)傳統社會福利政策受到挑戰
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高新技術的發展,全球經濟結構和社會人口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世界競爭的不斷激烈,結構性、技術性失業快速增長,社會群體如非熟練的青年職工和婦女的失業情況嚴重,產生了新的貧困問題。加上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西方社會福利制度受到諸如財政困難、社會開支入不敷出等挑戰。為尋求解決問題的出路,社會政策領域和理論界引發了對社會政策改革問題的審視。
(二)全世界對反貧困政策的反思
貧困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傳統的救助方式就是政府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對貧困者實施救助,貧困群體接受政府救助,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政府的社會救助只是提供現金、產品和服務以滿足窮人的基本消費為目的,這樣形成了以收入再分配為核心的社會福利政策。但是隨著全球經濟結構和人口結構的不斷變化,現行社會制度面臨一些無法解決的難題,迫切需要社會政策方面的創新。
二、資產社會政策的主要內容
(一)邁克爾·謝若登教授在進行資產建設研究中的三個重要發現
第一,一個人缺乏資產是導致持續貧窮的重要因素——窮人的金融支持來源只有就業、家庭和政府福利,卻沒有資產,故而不存在資產的積累。
第二,如果將儲蓄分為剩余儲蓄和資產儲蓄即一開始就作為資產進入家庭的儲蓄,則個人和家庭的資產積累有相當部分甚至大部分來自資產儲蓄而并非收入減去消費的剩余。
第三,在沒有或很少有現存資產的情況下,對窮人的三種主要支持來源:就業、政府和家庭的支持形式只有收入一項,處于低水平就業狀況下的窮人等所能得到的只有政府的轉移支付,這些轉移支付是收入維持性質的。政府只有持續地進行這種轉移支付,才能維持窮人最低程度的生存。從上述三點,邁克爾·謝若登教授提出了觀點:現行的以收入為基礎的社會政策是不公平的。
(二)資產和資產建設
理解資產建設理論,對資產進行清楚的了解,謝若登把資產分為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有形資產是指合法擁有,包括物質財產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與物質財產相同功能的權利,包括貨幣儲蓄、股票、不動產等。無形資產是基于個人資源或社會經濟關系,主要包括人力資本、非正式社會資本、正式社會資本等。所謂的資產建設,就是指政府或非政府組織有組織地引導和幫助窮人進行資產積累,而非簡單地直接增加其收入和消費,窮人依靠自身積累的資產進行特定目的的投資,從而實現自身發展,走出貧困困境。
(三)窮人的資產加收入福利模型
謝若登指出,在單純的收入模型中,窮人主要來源有就業、家庭和政府,以此來保持低水平的消費,而無法產生資產福利效應。
在這個模型中加入了資產這一要素,政府通過一部分的資產形式給予窮人,為窮人建立個人資產賬戶。長期來看,通過資產的積累,不僅能夠提高窮人的消費,而且還會幫助窮人建立起自己的資產,因而更有利于早日走出貧困處境。
(四)資產社會政策對傳統社會政策的超越與改進
首先,傳統社會政策是以某種水平的收入來界定,窮人的資產基本上被忽視。資產社會政策重塑福利概念,提出維持金融基礎的家庭福利概念既包括資產觀點也包括收入觀點。其次,傳統社會政策的社會資源序列是收入、財產、安全、地位、權利,財產排在收入之后。資產社會政策將財產提升到第一位,提出財產是獲得長期福利的保障。最后,傳統社會政策的特征是非生產性的,政策手段以轉移支付提供維持基本消費。
三、資產建設理論對我國的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反貧困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會救助形成了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災害救助、醫療救助等相對完整的體系,但是我國的貧困問題依然較為嚴重。圍繞貧困問題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提高救助標準,擴大覆蓋面上。資產建設理論產生以來,對我們完善社會救助政策有很大啟發。
(一)樹立對資產的意識,充分認識資產在貧困中的作用
長期以來,中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財產歸集體所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變和工資分配制度的改革,資產意識慢慢形成。而對于窮人來說,獲得收入都是問題,更不用說資產了。另一方面,由于長期以來我國的政策的目標是保證基本生活水平,對于貧困者的救助,最典型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府通過轉移支付,保障貧困家庭的基本生活。個人申請救助要接受調查,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于當地的最低生活標準才能得到救助,對貧困家庭來說,擁有資產是不能接受救助的。資產建設理論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要樹立資產意識,充分認識資產在幫助窮人走出困境的重要性。
(二)與中國實際情況結合,不能脫離實際
我國貧困人口總量較大,城鄉、中東西部地區存在較大差別,地區經濟發展和財政力量存在較大差異,進行資產建設需要合理平衡這些差距,需要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來分析,而不能簡單照搬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實踐。另一方面,我國傳統的以收入為基礎的社會救助制度存在自身的缺陷:一是這類制度設計的理念是基于一種救濟,只能維持受助者最起碼的生活水平而并不能使他們脫貧;二是這類制度的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是很高的。三是貧困陷阱問題,造成貧困人口的福利依賴。這些缺陷是我們在制度設計中要避免的,進行資產建設,要進行統籌規劃,降低成本,減少制度設計的漏洞。
(三)充實資金來源,在現有基礎上促進個人資產賬戶的建立
按照謝若登的設想,進行資產積累要為個人建立賬戶以此來激勵窮人進行積累,形成自己的資產。首先建立個人發展賬戶,其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政府是主要責任主體,明確地方和中央政府的財政責任,加大中央政府的財政力度,根據經濟發展情況,對貧困地區支持力度要大于對經濟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形成中央和地方合理分擔的機制。再次,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作用,對非政府組織的傳統救助項目進行整合,與政府項目互補。最后,充分調動企業捐贈的積極性,進一步完善稅收激勵機制,加大企業對社會救助事業的扶持力度,鼓勵企業為單位相對貧困的員工,進行資產建設。
(四)加強對窮人的理財教育,形成激勵機制解決政策包容性問題
資產社會政策面臨其包容性的問題。所謂的包容性即:政府和社會可以為其提供相應比例配款的前提下,政策的參與者能否獲得積累,從而形成自己的資產。我國的窮人能否遵照這一模式,實現資產的積累呢?在我國救助標準相對較低,低收入者的救助金主要集中在維持基本生活需要。因此應通過各種措施如在賬戶建立初期,個人賬戶金額較小的情況下,政府通過補貼銀行的方式,對該賬戶給予較高的利率,等余額達到一定數量時,再按照正常的利率等,即通過各種措施來保障政策的包容性。保障窮人的資金積累,資產社會政策中涉及對參與人的知識培訓,通過相應的教育培訓,讓其明白個人資產賬戶的優勢,教授一些包括投資方面的知識。同時,雇主也為員工提供個人理財方面的教育,使投資和理財的觀念深入人心。
(五)注重受助者的能力建設,提升其自主性和積極性
資產建設理論中強調了貧困者的能力建設問題。能力建設應包括社區、群體和個人幾個層面。社區、群體能力建設主要運用社區發展運動、扶貧開發計劃等,通過政府、民間組織等進行資金、物質、技術等方面的綜合投入,調動社區、小組群體內部的積極性,增加社會資本,充分利用內部資源,使貧困地區、社區形成自我發展的能力,實現資產的累積。同時,還要不斷地進行個人能力的培養。資產社會政策為我們勾畫了一個全新的框架和行動方案,引起我們對傳統社會政策的反思,在美國和其他地區得到相應的實施,但是資產社會政策要在我國的推行和實踐,需要根據我國特殊的國情進行全面分析。總的來說,資產社會政策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對我們政策制定會產生積極作用,隨著其實踐的逐步深入及其有效性的顯現,會使福利領域的政策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邁克爾·謝若登.資產與窮人——一項新的美國福利政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彭華民.西方社會福利理論前沿[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
[3]唐鈞.資產建設與社會保障[J].江蘇社會科學,2005,(2).
[4]梁勇,蘇立利.資產建設在貧困救助中的作用[J].社會科學論壇,2009,(22).
[5]賈寶和,廖亮.完善城鎮社會救助的對策思考[J].金融與經濟,2008,(9).
[6]鄭德香.基于資產建設理論的城市反貧困政策分析——臺北“家庭發展賬戶”和蘇州滄浪區“圓夢計劃”比較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