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礎會計》是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針對我國職業教育提出“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主體、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探究與實踐”為主要課程形式的理念。筆者認為,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輸送一線的具有一定實際操作能力的會計專業技術人才。
關鍵詞:會計教學;實踐性導向教學;崗位模擬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223-02
《基礎會計》是國家規劃的中等職業教育會計專業的主干課程,也是財經類專業的基礎課程教材。它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闡述了會計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以及會計核算方法,讓高一學生能夠了解會計的知識體系,從而使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基本技能,為后續的專業課程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在實際的教學中,建立一個模擬公司,讓學生在一個仿真的公司環境中借助于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進行動手能力的培養,做到真正的“理實一體化”。
實踐導向教學法,就是在這個仿真的企業經營環境中,設置特定的仿真場景,并配備相關的實物,借助于前面所掌握的專業理論知識,讓學生現場扮演企業財務人員的實際角色,從而完成整個企業會計業務的操作過程。這可以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完善所學的專業知識,也可以熟悉真實企業的會計工作流程,從會計感性認識到實際操作的升華,為了學生畢業后能盡快地適應實際的會計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在理論階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學習方法,在實際操作中多傳授操作技巧,為社會“生產”出合格的產品:具有相應會計知識與基本技能的中職畢業生。
一、專業知識生活化,激發學生對實務課的求知欲
(一)初學階段,專業術語生活化的解析
在《基礎會計》這門專業基礎課中,教師應該特別注重第一課的教學。因為,第一次和新的學生面對面,很容易通過教師本身的言傳身教影響學生對課程的求知欲。
在課堂教學中,作為專業基礎課程的《基礎會計》中必然會涉及許多會計專業術語,比如:會計,會計對象,會計要素,會計憑證等等。解讀這些抽象晦澀的專業名詞,通常可以適當地運用生動形象化的生活案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使學生理解其含義。
(二)具體業務學習階段,設計生活化的通俗案例
現代教育觀倡導“合作、交流”的學習理念,而課堂教學中的合作與交流,主要是通過課堂討論來實現的。通常,《基礎會計》以工業企業經濟活動來說明會計核算,在理解了會計的基本概念以后,就會學習具體經濟業務的核算。但是工業企業中供應——生產——銷售三個過程,具體是怎樣的過程,貨幣資金怎樣變成原材料,再變成產成品,最后再變成貨幣資金,這一系統的問題對于初學者來說是沒有具體框架的,而書本上的內容只是教會他們將會計事項做成會計分錄,再登記入賬。因此,在設計的教案中,運用生活化的事例將會計事項變得通俗易懂,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言簡意賅,深入淺出,讓學生的思維與工業企業的經濟業務相聯系,從而進入會計的角色。
二、創設情境,開展“模擬公司”實踐導向教學體驗
(一)會計教學中模擬公司的設置
將班級40名學生分成4組,每組9人自由搭配,其余4人作為考核組成員。學生自主地組建公司(圖1),包括部門名稱——新柳公司,在總經理下設有采購部、生產部、銷售部、財務部、后勤部。仿真的模擬公司主要以財務部為主體,組長任財務主管,下設三個小組——材料組、工資組及成本組,每組配備若干會計人員。同時,建立財務部工作章程、工作崗位職責以及相關制度,每一崗位上配備與工作相適應的、具有一定素質和數量的會計人員。建立健全會計機構,不僅可以充分發揮會計職能的作用,還可以提高模擬公司的工作效率。
(二)會計教學中模擬公司的運作
教師在教授專業理論知識中穿插會計技能實訓,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與實際操作。面對班級學生的個體差異,可以在實訓過程中進行互補組合,建立“一幫一”小組制度。讓學生按座位組成“一幫一”小組,給“組長”提出職責要求,主要就是輔導“同伴”掌握課本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讓后進生根據各自的情況定出目標,讓他們雙方都朝著目標前進。“組長”們確實是非常盡責,而“同伴”時刻有個“組長”在身旁指點,求知欲也帶動起來了,全班學生都有進步,有的進步非常快。為此,實際教中學,應該提倡“理實一體化”理念,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1.教學內容的知識點整合。中職學生文化基礎薄弱,知識點理解力差。為了培養實用型的會計人才,教師在教學中遵循“以課誘人,以才服人”的原則 ,對《基礎會計》的教學內容進行了“全、廣、精、優”的有效整合。筆者是這樣做的:根據新課標,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不但要備教材教法,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編排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并設計課型,對教學進度做一個完整的安排,認真寫好教案,課后及時對該課做出總結。新課伊始,教師應下發特制的“學習計劃”,它應包括以下內容:學習重難點、學習進度與要求、實訓要求與指導、評判標準及參考資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會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相結合,彈性地設置教學結構,使學生能夠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理解和掌握理論。這樣內容上更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學生可以縮短適應教師的時間,對本課程產生學習興趣,樂于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為后續的學習埋下伏筆。
2.實訓過程的角色扮演。學生學習整合后的理論知識,相當于對工業生產經營過程參觀了一次。但要使模擬公司幾個部門相互配合地運作起來,學生必須真正進行角色扮演,分步地參與到工業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整個運作體系中。在教學的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習計劃”,提醒學生注意:實訓要求與指導以及參考資料。其間,教師應該創設“快樂學習”的氣氛,為學生在角色體驗中創造一種民主、和諧、寬松的對話氛圍,亦即教師成為“導師”的理念下,教師負責“導”。強調師生雙邊的參與,強調師生之間的坦誠、交流與溝通,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潛力。學生在這樣的情緒氣氛中,不僅能緩解繁重的會計運算壓力,萌發學習動力,而且能學得輕松快樂,并富有創造性。因此,模擬公司的階段運作,應穿插在教學計劃中,不間斷地進行,最終在課程學習完成后,學生在這個仿真的環境中進行全方位的強化訓練,并能夠進行模擬公司的整體運作,并完成會計核算的整個過程。
3.生成評價的模擬崗位考核制度。課堂教學提倡“能力為本”的教學考核,從題型上、內容上進行了改革,并結合社會對職業技能的要求進行教學考核改革。根據事先的協商確定全班同學與教師一起制定考核初步制度,再經過小組長和教師的討論,最后生成紙質的考核制度。這樣有助于在尊重與被尊重的情感中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其二,這種形式生成的考核制度,既能加強學生的協作互助,又能讓學生有自己的創造力,而且提高了完成教學任務的效率,實現了課程的提煉,課堂生成的超越,學生素質的加強,是一種雙贏的模式。在仿真模擬中,按照特制的“學習計劃”,其間更多地向學生提供學習指導和拓展相關專業內容,對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具有實際的意義。
三、“模擬公司”實踐導向教學的應用價值
(一)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建立一個具有磁性的課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課程變成輕松愉悅的享受過程。因地制宜,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真正實現課堂上教與學的互動。在崗位模擬的過程中,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實踐操作,最后回到課堂進行評價反饋,學生就是一個知識的匯報者,老師可以幫其總結和進行知識整合;對會計知識的深入理解,可以通過真實企業模擬以及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來進行操作。
(二)有助于激發學生創意思維,實現師生雙贏
學生主動參與到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其實已經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建構知識的能力。模擬公司的學習環境,學生在學習了課本知識后要進行分階段練習,最后再是全套角色扮演的實戰,這就需要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因此,采用“模擬公司”實踐導向教學,老師的作用不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而在對教學內容的整合下,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下,結合會計工作的實際需要,對會計案例進行解析,從而完成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并且在盡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使之朝著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這是一個創作的過程,也是教師自身一個再學習的過程,會使自身的教學、科研水平不斷地提高,業務素質將會有一個新的提升。這個過程不僅需要教師了解最新的會計政策法規與教學內容,還需要教師有一定的教學藝術。
(三)有助于培養團結協作精神,提高職業素養
模擬公司中各部門所設的崗位是按照公司工作崗位設置的,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充當財會部門不同崗位的職員。在一個仿真的公司環境中,可以讓學生了解企業整個生產經營過程的運作,也明白會計的崗位責任制,體驗了與他人合作共事才能順利完成整個工作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進行規范化的崗位模擬,也領悟到了愛崗敬業、團結互助的高尚職業情操,讓學生從思想上熱愛本職工作,實實在在地走到會計工作的“現場”,為畢業后走向會計的工作崗位打下扎實的基礎。
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今天,會計知識的不斷更新,就要求我們一線的會計教師不斷地學習新知識,以會計職業為導向,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為社會培養具有扎實理論涵養與專業技能的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玉森,陳偉清.基礎會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林銀珍. 體驗性教學在初中科學新課程教學中的實踐[J].新校園,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