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對民族地區土改運動所進行的研究不斷深化,成果不斷涌現,但是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現象是少數民族地區土改研究述評類文章卻并不多。以各少數民族地區作為分類依據,對少數民族地區土地改革運動的最新成果進行梳理,對最新的理論與方法進行評述,對不同論文所反映的客觀狀況加以總結,最后得出結論。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土地改革運動;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K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168-03
新中國成立以后,廣大少數民族地區開展了規模宏大的土地改革運動,雖然大多數少數民族與漢族相同或相似,但是在少數民族之間或居住在不同地區的同一少數民族之間,其社會發展水平差別很大。例如,內蒙古部分蒙古族地區保持著世襲封建王公貴族統治的盟旗制度;藏族大部分地區存在著政教合一的僧侶貴族專政制度和大量的分裂勢力;四川和云南兩省的大小涼山的彝族地區仍保留以黑彝父系血緣為紐帶的家支制度;四川、云南、貴州、廣西和青海等省區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存在著保存程度不一的頭人制度、土司制度、千百戶制度和山官制度。少數民族地區土地改革運動不僅涉及這一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方方面面,而且會對這一地區幾千年來形成的固有制度與傳統觀念形成巨大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根據實際情況對少數民族地區土地改革制定切實有效的針對性政策也就成了各級地方政府在土地改革運動中面臨的一大難題。各地政府從少數民族地區不同的實際情況出發采取了很多不同的政策,少數民族土地改革運動與內地土地改革運動相比呈現出一種共通性與特殊性并存的現象。少數民族地區土改運動的論文能夠被檢索到的大約為20篇,大體分為以下三類:一是慶格勒圖、李爽等所著的土地改革宏觀政策特點研究論文,二是馮莉、馬曜等所著的局部地區土地改革運動研究論文,三是王德源、關強等所著的地方性土地改革運動特殊性研究論文。除這些論文外,能看到的少數民族地區土改運動著作還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黨史研究室編著的《內蒙古的土地制度改革》。
一、內蒙古地區土地改革運動研究
(一)內蒙古土地改革運動政策研究
歷史上綏遠省是一個蒙漢聚居的地區,民族關系和土地關系交織在一起,這一現狀造成了這一地區經濟形式復雜、農牧矛盾突出,由此衍生出的蒙古永租地問題、喇嘛廟占有土地問題、蒙古族農民出租土地問題和蒙漢民族隔閡問題成為決定土改能否順利實行的關鍵因素。在這種客觀情況制約下,綏遠省人民政府根據面臨的難題和實際情況,采取了不同于其他地區的特殊政策。
慶格勒圖對這些特殊政策做出了總結,即在劃分蒙古族農民的階級成分時,不以土地占有數量為主要依據,而是以實際的剝削量為依據;對蒙古族地主采取按照大中小三個等級劃分并采取區別對待的政策,同時嚴厲打擊“二地主”的剝削,對蒙古族富農出租的少量土地予以保留;半農半牧區中農業占據優勢的地方將大、中地主的土地耕畜分給貧苦農民,小地主與富農的土地保持不動,牧業占優勢的地方大牧主的役畜可分給農民,但牧群不分;解決喇嘛廟倉封建剝削問題必須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對喇嘛廟所屬土地,當地蒙民如有要求,可酌情征收一部分,其享有的封建特權一律廢除,對喇嘛實行團結改造方針,鼓勵其從事生產活動。他認為正是由于綏遠省委省政府的這些積極政策的有力推動,蒙旗土地改革才能同全自治區的土地改革一起勝利結束。
新中國成立初期,如何制定對待富農的政策,是土改工作中遇到的一個棘手問題,中立富農、保存富農經濟政策的產生經歷了一個很長的過程。慶格勒圖認為在烏蘭夫同志的正確領導下,內蒙古東部區少走了很多彎路,形成了很多獨具特色的政策:大中地主的土地、耕畜、農具分給農民的同時必須留給與農民等同的一份,但蒙奸、惡霸本人不分。出租戶口地之小地主不斗不分其財產。蒙古族富農剝削不超過其總收入50%的財產一般不動,土地只分多余部分。中農堅決不動,許進不許出。相比很多地區地主被凈身出戶、富農受到沉重打擊、中農的利益也受到不少損害的局面而言,這一政策縮小了打擊程度,有利于土改的進一步展開。他認為內蒙古東部區的土地改革運動最深遠的影響是廢除了地主階級對廣大蒙漢族農民的剝削壓迫,取締了漢族“二地主”對漢族農民的剝削,解決了蒙漢農民因土地問題產生的矛盾和糾紛,有利于消除民族隔閡。
(二)內蒙古地區土改運動偏差研究
針對內蒙古部分地區土地改革運動中出現的偏差問題,王德源在《赤峰地區的土地改革運動》一文中指出其表現是:群眾沒有真正發動起來,工作多由工作隊包辦;沒有認真執行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和斗爭果實的政策,只有部分積極分子、農會會員得到了實惠;村政權和農會組織成分復雜,不少地主走狗和壞人投機鉆營竊取部分領導權;農村的黨支部組織不健全,少數黨員覺悟很低,對政策理解程度不夠,對蒙漢農民分別分配土地的政策理解不充分,漢族貧苦農民的土地要求得不到滿足,蒙古族地主也沒有受到嚴重打擊。除這些右的偏向之外,還出現了很多左的偏向:許多地方的貧雇農要求“貧農打江山坐江山”,侵犯中農利益,損害了工商業;有些地區甚至出現了所謂“老牛趕山”和“牧者有其畜”的錯誤做法,打亂平分土地,把最壞的土地分給地主富農,平分耕畜。王德源進一步總結了中共冀察熱遼分局和熱河省委糾正這些偏差的做法:通過蒙漢族農民統一分配土地,蒙古族農民按平均數多分一份這一措施,解決帶有右的偏向的問題。通過對侵犯中農和工商業的行為進行堅決打擊,克服平均主義,將糾偏和生產結合起來,堅決賠償中農和工商業者的損失這些措施,解決帶有左的偏向的問題。他認為正是有關部門秉持“有左反左,有右反右”的精神,這一地區的土地改革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三)內蒙古地區土改運動民眾心理研究
黃玉萍在《巴林右旗的土地改革運動》一文中對土地平分過程中各階級的心理動態做出了分析:地主是采取了逃跑和能拖則拖的態度。富農則是一方面期盼政策上能盡力打擊地主并放過自己,另一方面則是消極怠工。中農中分到土地和財物的很高興,但其中被抽地抽物的很多人對政策有所不滿,也有一些人認為過度平均沒有了貧富差距會損害生產積極性。貧農雇工則認為自己本來什么都沒有,過的是最苦的日子,如今分到了田地和物什,改變了過去的窘境,對共產黨更加衷心擁護。
二、云南邊疆民族地區土地改革運動研究
(一)云南各少數民族的經濟格局和社會經濟形態
馬曜認為研究云南邊疆民族地區和平協商土地改革之前必須先弄清楚云南各少數民族的經濟格局和各少數民族的社會經濟形態。他在《云南邊疆民族地區和平協商土地改革》提到云南各少數民族由于分布特點不同,形成了三種社會經濟格局。一是聚居于同一地區的藏、蒙古、獨龍、基諾、景頗、水、布依、阿昌等八個民族,其社會經濟形態基本一致,基本處于封建領主經濟階段。二是與漢族雜居的回族、蒙古族和滿族,主要居住于漢族人口較多的城鎮和交通沿線,社會經濟形態與漢族相差不大,屬于封建地主經濟。三是分布于不同地區的彝、白、哈尼、傣、壯、苗、納西、瑤、拉祜、低、布朗、德昂、普米等民族,由于支系和居住地區不同,生產力發展水平有差異, 一個民族內部并存著多種社會經濟形態,封建領主經濟、封建地主經濟和奴隸主經濟并存,甚至還存在著農村公社制度的殘余。
(二)云南邊疆民族地區土改政策研究
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奴隸所有制、封建領主制、農村公社等客觀現狀決定了這一地區不能直接套用漢族聚居區的土改政策,因此中共西南局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采取了很多特殊性措施,馬曜總結如下:通過上層,聯系和發動群眾,推動上層進步派遣民族工作隊在工作基礎好的地區開展深入的系統工作;大力推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在群眾中培養少數民族干部。針對和平協商土地改革政策有何特殊性這一問題,他做出了如下闡釋:在已進入封建領主制的邊疆民族地區,實行自上而下與民族上層和平協商和自下而上層層發動群眾的方式進行土地改革運動。
(三)云南和平協商土改運動特點研究
對于和平協商土地改革運動有何特殊性這一問題,他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加強統戰工作即在劃分階級,先由農民和領主、地主分別醞釀策劃,再由雙方代表組成協商小組進行協商,最后開協商會議協商劃分,召開民族代表會議表決通過。沒收征收階段,也是首先通過各種會議,反復向民族上層和農民交代有關政策,然后組織協商,打通思想,最后召開民族代表會議,依法責令領主、地主簽字畫押,正式宣布沒收征收土地和廢除各種封建剝削和債務。他認為正是通過這些方法才處理好云南少數民族地區土改“穩定”和“前進”的辯證關系。
三、廣西地區土地改革運動研究
(一)廣西大瑤山地區土改運動特點研究
對于廣西大瑤山瑤族自治區土地改革運動的特點,關強認為一是運用傳統的社會組織解決新問題;二是“慎重的、溫和的、有區別的”土改斗爭方式;三是團結“瑤老”和開明人士的統戰政策。
(二)大瑤山地區土改運動的意義
對于土地改革運動給當地帶來的變化,關強認為:政治上,瑤民參政熱情高漲,農村基層政權得到進一步鞏固發展;經濟上,徹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提高了瑤民的生產熱情;民族關系上,奠定了民族團結的經濟基礎,消除了長期存在的民族隔閡,平等團結互助的新型民族關系深入人心。
(三)大瑤山地區土改運動存在的問題
對于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土改運動存在的問題,關強認為主要是政策把握不準確,執行中存在偏差;思想教育不夠充分,個別骨干的階級覺悟和政治覺悟不夠高;土改配套工作存在疏漏,有粗糙行事的現象,這些導致劃定階級成分、分配勞動果實的一些工作出現了一些問題。對于廣西大瑤山地區劃定成分出現的不足,他總結到:自治區政府只是簡單照搬政務院頒布的劃分階級的規定,沒有結合大瑤山地區農民廣泛經營副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主要勞動以及附帶勞動界定模糊,單純以農業勞動標準來劃分階級。
(四)不同視角下的大瑤山土改運動
關強將大瑤山地區的土地改革運動與海南黎族地區、云南傣族地區以及滇川大小涼山地區的土改運動進行了比較分析,他認為正是“慎重的、溫和的、有區別的”土改斗爭方式和團結“瑤老”和開明人士的統戰政策使大瑤山地區的土改運動進行得相對順利。大瑤山地區作為少數民族地區土改運動開展較早的地區,對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土改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
四、新疆地區土地改革運動研究
(一)新疆地區土地改革政策研究
馮莉在論文中總結了新疆地區土地改革實行的特殊政策,清真寺、喇嘛廟、宗教學校、麻扎土地財產予以保留,宗教職業者與普通民眾一樣分一塊土地,不得歧視,這些政策充分體現了新疆土地改革運動重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民族雜居地區的土地改革盡量由本地民族干部領導主持,由本民族群眾按照協商與背靠背的方式沒收地主財產,區別對待分化瓦解地主階級,這些政策充分體現了新疆土地改革運動重視新民族政策。
(二)新疆土地改革特點研究
針對新疆土地改革特點這一問題,李爽做出了總結:新疆土地改革開始時間晚但進展順利。在土改中堅決執行保護與發展工商業與畜牧業的政策,土地改革嚴格規定只在農業地區進行,在牧區和半農半牧地區一律不進行土改。注意處理好氏族和宗教問題,建立一個包括廣大農民群眾、各民族上層人士、宗教界人士、開明士紳和工商界人士在內的最廣泛的反封建統一戰線。對地主階級采取了區別對待的政策和寧寬勿嚴的做法,保證了邊疆地區的安寧與和平。新疆地區土地改革進行得比較順利,并沒有如預想中的困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黃建華在《新疆農業區土地改革順利完成的原因探析》一文中做出了總結:一是正確地選擇了土地改革時機,成功地進行了減租反霸運動。二是黨中央和新疆各級政府對政策的制定非常慎重。三是注意團結群眾,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四是充分發動群眾,注意提拔和培養少數民族干部。針對土地改革所產生的現實意義這一問題,馮莉認為它使新疆混亂的社會秩序得到控制和改善,促進了新疆由舊的民族關系(各民族之間互相敵視與仇殺)向新的民族關系(平等友愛互助團結)轉變,使共產黨贏得少數民族和漢族普通民眾的衷心擁護,培養了大批少數民族干部,為區域和平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結語
少數民族地區土地改革運動作為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近年來宏觀、微觀以及實證研究的論文不斷涌現,研究深度與廣度亦在不斷拓展,呈現出一種多元化與深層次研究相結合的趨勢。
本文以內蒙古地區土地改革作為論文的核心部分,這是因為內蒙古地區的土地改革運動在全國少數民族地區開展較早,很多政策措施對全國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地改革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以烏蘭夫為首的內蒙古第一代領導人,結合內蒙古的實際情況,走出了一條帶有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的土改之路。以內蒙古地區土地改革作為一個切入點來研究少數民族地區土地改革運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個課題。應當看到雖然近些年少數民族地區土地改革運動出現了很多論文與專著,但是很多研究者依然拘泥于過去的思路,少有理論和方法的創新,具體來說不足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 多數研究者依然遵循著民族地區土地改革的背景、準備工作、政策方式、步驟進度、發生的偏差、糾偏查錯、具有什么意義這一傳統的“革命史學觀”研究方式,缺乏創新,只注重史料的堆疊和邏輯演變,對更加深層次的階級分析、心理分析、相關學科理論推演等創新型研究方法使用太少。
第二, 資料收集方面過于依賴檔案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極少通過實地考察采訪相關人物獲取第一手的口述史料,資料來源過于單一。民族地區土地改革時間多集中于20世紀50年代,應當說當時親歷者還有健在,如果能搶救這些珍貴的活體史料,民族地區土地改革的研究不僅能夠更有活力,也更容易還原歷史的真實。
第三, 對少數民族地區土地改革運動中涌現的杰出領導人物及其思想與活動研究不足,應當說各少數民族地區情況千差萬別,正是土改運動中涌現出的一批杰出人物深入基層,做好各項組織動員活動,才奠定了土改勝利結束的基礎,將人物研究與民族地區土地改革結合研究,是十分必要和有意義的。
第四, 過于重視自上而下的宏觀政策措施研究而忽視了自下而上的農民活動以及心理研究,在當時那種涉及每個農民核心利益的土地改革政治背景下,每一位農民才是這一舞臺上的真正主角,他們給這場運動刻上了深深的烙印也留下了無數的痕跡,只有把研究重點轉向農民及普通民眾,才能真正地弄清楚伴隨著民族地區土地改革出現的內涵與深意。
第五, 過于拘泥于土地改革政策、過程、意義研究,忽視相關問題研究。當時婦女解放運動、互助合作運動以及抗美援朝也在同一時期進行,挖掘這幾大運動在當時特殊政治環境下的內在聯系和相互影響,也是民族地區土改研究的一個好的切入點。
內地土地改革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早已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理論和體系,但少數民族地區土地改革研究卻才起步不久,研究切入點、資料收集、創新研究方法等各個方面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如何將研究進一步深化細化,拓展研究領域,將那個時代民族地區土地改革的復雜性、特殊性、矛盾性深刻地反映出來,是我們每一個歷史人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