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泉州港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港口之一,其興起雖然較晚,然而卻后來居上,到宋元時期迅速崛起,一舉成為馳名中外的國際大港,以“刺桐港”美名享譽世界。其崛起是多種因素相互結合的產物,主要就宋時泉州港興起原因進行探討,對其崛起原因進行研究不僅可以探究我國港口的發展規律,而且可以為現在海外交流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宋朝;泉州港;原因
中圖分類號:G62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161-03
泉州港是我國古代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是海外交通史上的一朵奇葩,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它是福建省泉州市東南晉江下游濱海的港灣。唐代后期,泉州港就已出現“市井十洲人”的繁榮景象,9世紀阿拉伯地理學家伊本·胡爾達茲比赫在其著作《道里邦國志》中記載“泉州與交州、廣州、江都并列為中國四大對外貿易港”。入宋以后,泉州港的海外交通更加發達,尤其是南宋,其地位日益趕上并超過廣州,成為蕃商胡賈航海踵至的國際貿易大港。元朝,泉州港進入它的極盛時期,以“刺桐港”之名而馳名中外,馬可波羅在其《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由此可知,泉州港在當時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國際貿易港之一。元末明初,由于戰亂以及其他原因泉州港逐漸衰落下去。然而在其全盛時期泉州港卻為我國海外交通的發展以及經濟文化的交流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公元10—13世紀,是泉州港的興盛時期,泉州港興盛時間總共不超過四百多年,而宋朝則占了四分之三的時間。由此可見,宋朝和泉州港的關系最為深長也最為緊密。宋朝三百年中,泉州港為什么會興盛起來?為什么會從開港而漸趨極盛?本文主要針對這些問題做以下探討和分析。
一、泉州港正式崛起
泉州同海外的交往聯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當時許多文獻都有對其相關記載,到唐末五代時期,其發展更加顯著。當時,王審知和留從效等人先后在福建和泉州割據,他們為了發展自己的利益極力“招來海中蠻夷商賈”,①“多發蠻舶,以資公用”。②宋初,由于結束了五代的分裂割據局面,國家統一,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相應的發展。泉州港的海外貿易日益繁盛,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正式在泉州設市舶司,管理福建一帶的海外事宜。泉州港正式開港以后,盡管發展迅速,但廣州、泉州和兩浙三地仍然“唯廣最盛”,到了南宋初年,泉州港開始逐漸趕上廣州。
南宋時期,隨著政治和經濟中心的南移,泉州港的海外貿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從紹興十四年(1144年)起,宋王朝就已經批準福建市舶司可以依廣南市舶司例,每年在遣發藩舶時“支破官錢三百貫文。排辦筵宴,由市舶提舉和州官‘招待’諸國蕃商”③。由此可見,泉州港已逐步發展到同廣州并列的地位了。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朝廷招罷兩浙市舶司,因為“福建廣南皆有市舶,物貨浩瀚,置官提舉實宜,唯兩浙冗蠹可罷”,④詔令明確將泉州和廣州并列。南宋末年,泉州港同海外交往更加頻繁,泉州開始出現趕超廣州的現象,逐漸進入繁盛時期。13世紀40年代,南宋統治者開始任命阿拉伯人蒲壽庚管理泉州市舶,從此起一直到宋朝覆滅,蒲壽庚“擅蕃舶利者三十年”⑤,與此同時,蒲壽庚還利用自己的海外聯系,廣為招來外商,阿拉伯人更多地來泉州貿易,當地人稱他們為“南海蕃客”,他們也把泉州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死后埋入泉州,泉州的經濟生活更緊密地同海外貿易聯系在一起。1274年,吳自牧在《夢梁錄》中寫道“若欲泛外國買賣,則自可泉州便可出洋”,①由此可知,南宋末年,泉州港已成為了東南地區同海外聯系的必經之路,成了全國最大的港口。
二、泉州港崛起的條件
兩宋時期泉州港開始興起、發展并逐漸走上繁盛的階段,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一)自身的地理條件及歷史基礎
1.自然條件
泉州港具有其他港口無法相比的自然條件。泉州位于晉陽下游和泉州灣內,擁有很多深水港,兼具海灣港和河口港的優點,能夠容納上百艘大海船,晉江溝通了它同內地的聯系。同廣州和明州一樣,泉州港深入海灣和河口之內,“內足以捍州城,外足以扼航道”,②形勢堅固,足以保證海外運輸安全;此外它離海上主航道又不太遠,船舶進出很方便,加之其航道水深,這些使得泉州港具有了“天然良港”的美譽。
2.歷史基礎
泉州港早在6世紀的六朝已經有中外的交通。從539年到960年,其對外交通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歷史可謂久遠,尤其是在五代的時候,三個軍閥集團都很關注中外交通,而留從效的擴大市區,提倡國際貿易,更是泉州港興起的良好條件。五代的擴建城市和建窯對于宋代的海上貿易有很好的影響,替宋朝的泉州港打下了相當堅固的基礎。
(二)經濟繁盛及海外貿易的發展
1.經濟的繁榮發展
宋初,由于結束了五代的分裂割據局面,國家統一,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相應的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相繼發展,泉州的紡織、礦冶、制茶等大量興盛。南宋時期,政治和經濟中心都轉移到了東南,“高宗南渡雖失舊物之半,猶席東南地產之繞,足以裕國”,③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泉州的商業也繁盛起來,通過泉州港輸入和輸出的產品逐漸增多,東南地區經濟的繁榮發展需要開辟一個巨大的海上港口,泉州港就是在這樣的物質基礎上興起來的,可以說,泉州港是東南地區經濟繁榮的產物。
2.海上貿易的發展
中國在宋代以前,全國各地的海路交通四通八達,暢通無阻,除有沿海和遠洋運輸外,還有快捷的路上交通,尤其是聞名中外的陸地“絲綢之路”。但是到了宋朝,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南侵,北方被遼及金王朝占據,許多通往海外的路上交通被割斷,宋朝不得不把目光的焦點轉移到海上交通上,加之我國中原地區同西亞和歐洲的友好往來仍然保持著,并且由于戰亂導致北方人民大量南移,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力和勞動技術,促進了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海上貿易也隨之發展起來。正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地處東南沿海要沖的泉州港獲得了迅速發展,一躍成為當時海上貿易的中心。
阿拉伯人以及以三佛齊為代表的南海諸國是泉州港的主要貿易對象,宋代是他們海上貿易的興盛時期。北宋末年,泉州港正式崛起,以阿拉伯為代表的商人大量涌入泉州,泉州成為番夷雜處之地,泉州也因此取代廣州成為他們貿易和僑居的中心。尤其南宋時,在阿拉伯人蒲壽庚對泉州港管理經營時期,他利用自己的海外聯系,廣為招來外商,尤以阿拉伯人為最多。阿拉伯和三佛齊的商人大量來泉及海上貿易的繁榮興盛是泉州港興起的外部條件。
(三)南宋政治形勢的變化
泉州于北宋時期正式開港,南宋建立后隨著政治和經濟中心的逐漸南移,泉州港也逐漸發展興盛。問題是為何泉州會在廣州和明州存在之時興起,并且超過廣州成為第一大港呢?
當時,杭州是南宋的首都也是全國最大的消費性城市,杭州城里聚集了大量的封建地主和官僚,外來的奢侈品及奇珍異物,便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國都南遷,泉州更加接近政治中心,不僅距離杭州比廣州更近,海運便捷,而且陸上交通也比廣州較發達,外來貨物轉運杭州也就較廣州方便。同等數量的貨物從廣州運往杭州需六個月,而泉州出發只需三個月,由此可見,廣州的運耗要比泉州大得多;此外,唐末黃巢攻入廣州的時候,外國人死亡12萬,因此大量的外國商人就暫時不敢來廣州貿易,毋庸置疑這對廣州的國際貿易而言是嚴重的打擊,相反,五代時期的泉州,封建軍閥為了自身的利益極力地發展泉州的海上貿易,招來南洋諸國。因此,泉州港的情況逐漸改善并趕上廣州。
明州(寧波)的位置更靠近杭州,為何也沒有成為第一大港呢?這不僅與當時主要貿易國之間的傳統貿易關系有關,而且還同進出口主要商品的產地有關。首先,南宋時期同海外貿易的主要對象是阿拉伯和南洋各國,雖然同朝鮮和日本也有貿易往來,但并不占主要地位。泉州同阿拉伯和南洋諸國的貿易關系有著悠久的歷史,而明州與朝鮮和日本由于相距較近,因此與其往來更為密切。其次,從輸入的產品來看,主要供封建統治者消費的奢侈品其產區多在南洋,而泉州輸出的青瓷和綢緞也深受南洋國家的喜歡。再次,南宋初年,金兵入浙,所到之地燔滅一空,明州的港口貿易因此受到嚴重的破壞,而此時的泉州卻沒有遭到金兵的搶掠和破壞,貿易繼續向前發展。
(四)港口位置的特殊性
兩宋時期經濟的發展及海上貿易的發達都提出了對一個巨大海港的需求。從資歷上看,無論是廣州還是明州都比泉州有更長的正式開港的歷史,但是泉州卻興起并超過他們這還與當時各路聯系方向的矛盾有關系。
首先,宋朝希望港口位置盡可能靠近京城。從宋太祖開始,國家就壟斷了對外貿易,實行“禁榷”制度,政府在港口通過“抽分”和“和買”得到的進口商品,一部分在當地銷售,大部分則運到京城供統治者消費,路途遙遠,風險巨大,運輸極其困難,因此,朝廷迫切需要港口盡可能靠近京城。
其次,江浙作為輸出品的最大產地和全國的經濟中心,是當時同海外聯系最具決定意義的交通線之一,極力要求盡可能近的海港,南宋發展本地區港口的要求更加急迫。杭州和明州是當時最近便的貿易港,然而為什么不是杭州本身及最近便利的明州得到迅速發展,而是距離遠達三個月之久的泉州呢?
原因就在于阿拉伯和南海諸國一致要求港口南移,阿拉伯和南海諸國在海上交通所花的時間的運費并不少于路上運輸,而且風險極大,因此處于貿易安全方面考慮,外國商船要選擇盡可能近的港口,他們要求港口南移。
由此看來,這就形成了相互對立的兩大趨勢:“國內的南宋朝廷和江浙地區以及日本共同要求港口北移;而處在中國最大的海外貿易方向上的阿拉伯和南海諸國則要求港口南移,最后只能選擇一個對雙方都比較近便的港口,恰好處于南宋海岸線中點的泉州港應運而生”,泉州港正處于兩者矛盾的平衡點上,因此,得以興起發展并迅速地躍到海港的最前列。
(五)統治階級的重視
南宋時期的政治形勢發展及統治者對泉州港的認真經營是泉州港崛起的又一大推動力量。南宋偏于東南一隅,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戶口數量都遠不及北宋,但是其財政開支卻超過北宋,為了維持搖搖欲墜的封建王朝,維持巨額的財政支出,南宋政府便從海外貿易中尋求出路,大力發展貿易往來。南宋時期的市舶司,稅收占到整個皇室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可見泉州港在海上貿易和經濟上的重要性,為了充分發掘泉州這個巨大的財源,統治者采取了許多具體措施,客觀上促進了泉州港的崛起。
1.重視泉州官員的選拔
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宋高宗在任命李莊提舉福建市舶的詔令中說“提舉市舶官,委寄非輕,若用非其人,則措置失當,海商不至其。莊可發來赴闕稟議,然后上任”,①朝廷也非常重視地方官人員的錄用。
2.對來貨多的外商進行獎勵
紹興六年(1136年),知泉州連南夫奏云:“諸市舶綱首能招誘舶舟,抽解物貨,累及五萬貫十萬貫者,補官有差”,②同年,阿拉伯人蒲啰辛運一大船乳香到泉州,市舶抽解到三十萬貫,朝廷特下詔表彰并“補承信郎,仍賜公服履笏”,希望他回國“說諭蕃商,廣行船販乳香前來,如數目增多依次推恩,他的手下人員也得到銀綵等的犒賞”。③
3.尊重外國僑商的宗教信仰
兩宋時期,寓居在泉州的亞非各國人中,以阿拉伯商人和波斯人為最多,泉州人稱他們為“南海蕃客”,僑商不僅有自己的聚居地和教堂,而且還可以同中國居民雜處;許多僑商和當地人互通婚姻,他們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當中外居民發生糾紛時,地方當局也寬厚地對待外僑當事者,秉公處理。番民的到來使得泉州成為佛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的聚集地,為中國的宗教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早在北宋末年,中國政府即在泉州專門為外僑設立學校,稱為“蕃學”,他們學習中國的漢語文字和文化藝術,有力地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這些外商為泉州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
4.盛情接待貢使,熱情歡送外商
北宋時期,貢使和外商受到隆重地接待。北宋末年,隨著外商的蜂擁而至,泉州政府開始設立專門接待外國使節的機構—來遠驛,貢使在泉州及在整個進京途中都受到隆重接待,不僅貢使就連普通的外商也往往受到同使節一樣的待遇。當外商離開泉州回國時,泉州知府和市舶司在西門外的九日山上為他們舉行祈風典禮,泉州所有的高級官員,包括太守市舶司提舉以及在泉州的宋朝宗室都親自參加,禮畢后舉行餞別宴會,宴罷一起“尚養巖壑”,并在山上刻石紀念,這些銘刻著中外人民深厚情誼的石刻至今尚存。
三、結論
泉州港雖然興起較晚,但它后來居上,宋時一躍成為馳名中外的世界大港,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的繁盛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首先,它具有優越的港口地理條件以及唐末五代以來的港口歷史基礎。東晉至南宋這段相當長的時間里,泉州幾乎沒有遭受大規模的戰爭破壞,在相對安定和平的環境里得到了顯著的發展,這為泉州港海外貿易交通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宋代東南地區的經濟發展為泉州港興起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大量外國商人的涌入促進了海上貿易大發展,這是它崛起的外部條件。
再次,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的繁盛,它們都對港口位置提供了不同的要求,而泉州港恰好處于南宋海岸線的中點,處于二者矛盾的平衡點上,因此,它兼起了廣州和明州的作用,迅速地躍到海港的最前列。
最后,南宋統治階級積極地發展海外貿易,實行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對泉州港進行苦心經營,這對泉州港的興起提供了直接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正是由于以上多種因素,泉州港于兩宋時期興起發展并且不斷繁榮,一躍成為馳名中外的世界大港,促進了中外的經濟文化交流,成為中外貿易交通史上的一朵奇葩。
參考文獻:
[1]道里邦國志[M].宗峴,譯.北京:中華書局,1991.
[2]馬可·波羅游記[M].陳開峻,等,譯.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3]張星烺,編注.朱杰勤,校勘.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二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7.
[4]劉文波.試析泉州港之開港[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0).
[5]申海田.宋元時期我國沿海主要港口概述[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2).
[6]李軍.宋元“海上絲綢之路”繁榮時期廣州、明州、泉州三大港口發展之比較研究[J].南方文物,2005,(1).
[7]周中堅.古代泉州港興衰史淺談[J].載于天津師院學報,19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