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園共育是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關注的話題,以什么樣的方式真正落實家園共育的目標是家園雙方共同探究的課題。通過園本教研發現,兒童成長反饋表對兒童、家長、教師三個群體發揮了重要的教育價值,是家園共育的抓手和載體。
關鍵詞:家園共育;兒童成長;反饋表;教育價值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225-03
一、問題的提出
學前階段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家長對學前期幼兒的教育問題也越發關注。部分家長已經轉變自己參與幼兒園教育的角色,由被動參與轉變為主動參與,要求參與。家長參與度的提升,伴隨著對教師的專業性要求的增高。家長由之前的對教師聲琴舞美的專業技能的高要求逐漸轉向對教師專業知識的高要求,即更加重視教師的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素養以應對孩子成長中的身心發展問題。教師如何專業、有效地記錄孩子的成長過程?如何有效地將孩子的成長變化傳遞給家長并得到家長的支持和反饋?如何真正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的“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及“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的重要精神?我們通過園本教研逐步完善兒童成長反饋表,讓反饋表在兒童、教師、家長三個層面充分發揮其教育價值。
二、兒童成長反饋表的教研過程
表1至表4體現了本園研討調整兒童成長反饋表的過程。在研討中,我們重點從兒童、教師、家長三個層面考慮反饋表所要發揮的價值,最終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反饋表結構,使反饋表發揮了家園共育的價值。
表1是本中心最初運用的兒童成長反饋表。設計兒童成長反饋表的初衷是豐富家園共育的途徑,讓家長通過老師的記錄了解幼兒在園的學習生活情況。我們要求教師每月底對本班幼兒的發展情況進行整體評價,家長再根據教師的記錄給予文字性的反饋。
幾次反饋下來,我們發現教師的教學經驗(水平)、家長的教育觀念、家長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兒童成長反饋表的效用。青年教師感到沒有抓手,每月底的反饋讓她們感覺到很有壓力。同時,家長每月的反饋也大同小異,對孩子的評價過于籠統。兒童成長反饋表在家園共育中的有效性不突出。因此,改進兒童成長反饋表成為教研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兒童成長反饋表的初衷是促進家園共育,家園共育為的是更好地幫助兒童發展。反饋表是兒童成長的評價表。多元化的評價有利于培養幼兒豐富的個性和創造性;有利于促進幼兒富有個性的全面發展[1]。因此,結合多元智能理論和《綱要》的要求,我們將表格細化,把評價內容分為情感態度、能力習慣、知識技能三個方面。表2是本園對表1進行研討后所修訂的表格。此表格要求教師每周反饋一次。此反饋表引導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從不同層面關注兒童的發展,重視學前期兒童在能力、情感態度上的表現。同時,也引導家長學會關注幼兒在知識技能以外的其他方面的發展。幾周反饋下來,老師在文字表述、觀察反思、日常教學等方面的能力都有很大的進步。但是,此反饋是單向的信息傳遞,我們需要利用此反饋表建立雙向的家園溝通平臺。
在表2的基礎上,我們將每月最后一周的反饋單進行了調整(如表3)。幾次反饋下來,我們發現雖然部分家長的教育觀念有所轉變,他們開始關注孩子在情感態度和能力習慣方面的變化了,但是從整體上看,家長反饋質量仍然參差不齊。我們需要家園雙方的溝通更加有效,也期望能借助此反饋單幫助家長提高教養策略。于是,我們需要對反饋表進行再研討。
從表4來看,我們給家長提供了需要反饋的詳細內容。各年齡班要求家長反饋的內容會有所不同,但都圍繞家園共育和親子互動兩項工作設計。具體說來,一方面是讓老師能夠了解幼兒在家的活動情況、親子關系,更立體地了解幼兒的成長環境;另一方面是引導家長明確親子互動時機,內容以及學會反思,學著與孩子一起成長。幾次下來,我們發現反饋表對不同層次的家長都能起到支持作用。家園共育的效果很明顯。
三、討論:兒童成長反饋表的家園共育價值
(一)兒童層面
1.兒童獲得更有效的成長支持
反饋和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兒童的發展。兒童的發展需要家園雙方共同的支持。教師通過反饋表更加詳細地,直觀地了解到孩子成長的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同時,家長在反饋表的引導下能給予孩子需要的指導和關注,家園雙方改進后的受益者最終是孩子。
2.兒童從成人的評價中,獲得成長的自信
幼兒對自我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成人對他的評價,成人的評價直接影響到幼兒對自我的評價與認識。兒童在老師和父母對自己的描述和評價中逐漸認識自己,積極地建構自我概念。例如中班階段的兒童,就會有意識地要求父母把老師的反饋表念給自己聽。當孩子聽到老師對自己的描述或者評價時,就是在回顧、感受自己的成長過程。這個過程還會幫助孩子從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成長。
(二)教師層面
1.對兒童進行有效評價,改進教育策略
觀察、記錄幼兒的在園表現不是評價的最終目的,評價的最終目的在于分析和利用這些觀察、記錄來調整教育教學計劃,以促進幼兒更好地發展[2]。兒童成長反饋表要求教師認真理解評價內容中情感態度、能力習慣、知識技能三個領域及其亞領域的內涵,全面關注兒童的發展。如情感態度領域,主要包括:興趣、理想、適應方式、接受、反應等等。教師明確情感態度領域需要記錄并評價的具體內容后,就能夠更加敏銳地關注本周幼兒在情感態度方面的表現。當幼兒的表現與其年齡特點相差甚遠時,教師就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有時還需要與家長配合共同對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2.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教師的專業素養包括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方面的內容。具體說來,教師還需要豐富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需要有教育研究的能力,需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等。在兒童成長反饋表中,教師需要用簡短的文字清晰描述兒童的表現;需要運用專業知識給家長提供有效的教養策略;需要從幾周的反饋中發現兒童成長的階段性變化;需要從家長的反饋信息了解家長的教育觀念、家庭家養類型等。
3.幫助教師獲得兒童的家庭生活信息,整合家園共育資源
通過兒童成長反饋表,教師可以了解家長和孩子最近喜歡閱讀的書籍,教師可以鼓勵幼兒把優秀的故事讀物帶到幼兒園與大家分享;可以了解到家長是否關注孩子在園中的生活學習狀況,是否對本月老師所提到的孩子成長的具體問題給予積極反饋;可以了解家長是否為孩子安排了有意義的周末生活,并且可以將一些有趣的周末活動整合成幼兒園里的教育資源。
4.增強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陳艷華指出,教師的幸福感就是教師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基于對幸福的正確認識,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自由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實現自身和諧發展而產生的一種自我滿足、自我愉悅的生存狀態[3]。一方面,當家長在反饋中認可教師的教育策略、重視教師提到的孩子成長狀況、積極地與教師探討教養問題時,就會讓教師感受到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是被社會需要和認可的。另一方面,當教師通過分析、反思自己每周所寫的反饋表,更加準確地、敏銳地觀察到孩子成長中的關鍵事件時,就會讓教師感受到自我提升的快樂。
(三)家長層面
1.及時了解幼兒在園的學習生活
家長對孩子的關注面隨時代而轉變著,20世紀80年代的家長關注吃喝拉撒睡,90年代的家長關注所學的文化知識,新世紀的家長開始關注兒童的心智共同發展。我們試圖讓家長通過兒童成長反饋表,看到孩子本周在園的整體發展情況。家長可以從知識技能欄中,了解到孩子學習的內容,如歌曲、兒歌、美工等;可以從能力習慣欄中,了解到孩子的自我服務情況、衛生或學習習慣等;可以從情感態度欄中,了解到孩子本周在園的情緒是否愉悅,與人交往的態度是否友善,是否懂得分享等。
2.明確家庭可以給予孩子的成長支持
隨著幼兒園家長工作的深入開展,“家長教育”(或稱為“親職教育”)納入到幼兒園的家長工作范疇,家長也成了幼兒園直接的服務對象,幼兒園有責任和義務完成對幼兒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幼兒園的家長工作內涵得以豐富[4]。反饋中家長需要回答的問題,實際是在有目的地引導家長把握親子互動的時機,重視親子互動的內容,反思親子互動的成效等。在整個兒童教育過程中,家長是和我們一起成長的。家長的成長也需要被引導,需要有載體。通俗的說就是讓家長群體知道應該和孩子做什么,怎么做,讓家長個體反思做得怎么樣。
3.懂得正確分析孩子的成長過程,改進教養策略
教師在兒童成長反饋表中描述孩子的成長狀況時,會對孩子的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指導策略。教師的教育策略具有針對性,是給家長提供的一種范例。家園共育的有效性需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做保證。
4.側面了解教師的工作,增進家園雙方的信任
教師記錄兒童成長反饋表離不開教師用心觀察孩子的點滴生活,離不開教師認真細致的分析,家長通過閱讀周反饋表,能夠了解到教師的工作內容,感受到教師工作的態度,理解教師陪伴孩子成長中的情感。家長所感受到的一切正向的能量會增進家園雙方的相互信任。
參考文獻:
[1]姚偉.華道金.多元智能理論的評價觀及其對我國幼兒發展評價的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4,(9).
[2]高美嬌,王黎敏.幼兒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幼兒教育,2003,(Z1).
[3]陳艷華.談教師的幸福[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4]鄧惠明,蔣盈.幼兒園家長工作的轉型與深化[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