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之一,青年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以當代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呈現了當代大學生信仰缺失的狀況,深入探究并分析信仰缺失的原因,試圖有效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理性的信仰。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信仰;信仰缺失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379-02
一、信仰的內涵及特征
(一)信仰的內涵
信仰,在今天,常常被人提起,到底什么是信仰?在學術界,古往今來,可謂仁者見人,智者見智,莫衷一是。無論是心理學、文化學,還是哲學、政治學,不同的領域都賦予其不同的內涵。
1.心理學領域中的信仰
心理學上的信仰主要是指信仰者的一種穩定的心態,這種心態以相信為核心,將知、情、意等心理因素統一起來,并在行動上表現出來[1]。心理學家榮格說過:“就像人的身體需要鹽一樣,人類的心靈從記憶難及的洪荒時代就感受到一種信仰的需要。信仰的力量源自信仰能夠滿足主體精神需要的屬性?!盵2]
2.文化學領域中信仰
《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信仰:“信仰是對某人或者主張、主義、宗教極度相信和崇拜拿來作為自己的行動榜樣或指南?!绷簡⒊壬f:“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個人為一個人的元氣,在一個社會為一個社會的元氣?!盵3]
3.哲學領域中的信仰
費爾巴哈指出,“信仰不外意味著堅定不移地確信主觀的東西——跟限制的、也即跟本性與理性之規律相對抗的主觀的東西——具有現實性,也即確信具有的條件的有效性和真理性。”[4]荊學民將信仰解釋為:信仰是人作為有限性的存在的一種自我超越性,是人對自我觀念、對實踐,社會對個人,精神對物質,理想對現實的超越,是一種烏托邦意味的沖動。
4.政治學領域中信仰
劉建軍將信仰解釋為:“信仰是人們對其認定體現著最高生活價值的某種對象的始終不移的信賴和執著不渝的追求?!盵5]
結合學術界各個領域對信仰內涵的解釋,筆者也根據自己的理解對信仰做如下解釋:從廣義來講,信仰是一種精神力量,它可以于無形中指引我們的行為,是我們前進的一種精神支柱;狹義來講,社會主義國家的主導信仰就是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
(二)信仰的特征
我們要研究信仰,首先要了解信仰的特征。當今社會的信仰特征對我們研究當代大學生的信仰缺失狀況尤為重要。當今社會的信仰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超功利性。信仰不僅是指一種心理狀態,而且是一種終極關懷,是神圣的,是人的一種終極依托對象。它就是人們對自身與社會關系發展的前景的展望和構想,就是人們對更加美好生活的想象,是對生活現狀的完善性和功利的超越,是對美好未來的期盼。人類之所以稱之為人類,是人類具有思想,思想使得人類不僅僅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同時對未來充滿了憧憬,這種憧憬就是超越現實超越功利的一種表現。信仰通過給人確立一個烏托邦式的空間,彌補人類在現實生活中缺陷,讓人們可望可及,成為人類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行動指南。尤其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在追求物質利益最大化的條件下,正確的健康的信仰作為一塊心靈凈土,能夠凈化人類的心靈,使得人類獲得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收獲一份精神的安寧。
第二,理想性。信仰是人們的精神支柱,是對人類自身有限性的一種超越,是對真善美的追求,它是人類理想的產物。它滿足了人類對自身終極價值的追問,給人以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明確的目標追求。這種理想性主要體現在它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信仰是現實的一種體現和反映,但它高于現實。
第三,激勵性。信仰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是人類的思想、言行的動力。作為人類生存的支撐,它激勵著人們克服困難,不拋棄、不放棄,從而向著自己的目標邁進?!靶叛鲎鳛槿松木裰е?,它能夠成為一個人為其確定的遠大目標而不畏艱險、艱苦奮斗,甚至流血犧牲也在所不辭的強大驅動力。實踐告訴我們,一個人的信仰越堅定、越高尚,他在內心煥發出的驅動力就越強大、越持久。”[6]
二、當代大學生信仰缺失現狀及其分析
近年來,在黨中央高度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條件下,當代大學生信仰的總體狀況是積極向上的。2006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顯示,89%的大學生堅信“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大學生高度關注與國家和民族利益相關的事,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與民族自信心。[7]這表明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信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基本態度上,絕大多數大學生是理智明確的。但是,中國正處于變幻莫測的國際國內環境下,社會主義事業陷入低潮這種形勢一定程度上折射到學校,對大學生的信仰產生影響,從而引發了大學生信仰的缺失?,F就當代大學生信仰缺失的主要表現做如下幾個方面的闡釋:
第一,當代大學生群體中有部分沒有明確的信仰。佟麗華在《當代大學生信仰問題研究》的調研中顯示,36.4%的人認為是否需要信仰無所謂,10.6%認為不需要信仰;同時,在“信仰有無”的選擇上,26.2%的人選擇“有信仰”,而選擇“沒有明確信仰”的人是42.1%,11.6%的人是“曾經有過信仰”,有20.1%的人不想回答此問題[8]。無論是“曾經有過信仰”還是不想回答此問題都表示其沒有明確的信仰,這個比例高達57.9%。在具體的調查中,很多同學表示沒有信仰,甚者不知道何為信仰。這個結果不禁令人擔憂,表明當代大學生信仰缺失程度的嚴重性。
第二,當代大學生的主導信仰出現嚴重缺失。在《當代大學生信仰問題研究》的調研中顯示,在選擇“有信仰”的26.2%人之中,僅有6.1%的選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17.9%選擇“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思想”,16.4%選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那么在有信仰者中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是40.4%,由此看來,真正明確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在所有調查者中僅占10.6%。在各種訪談的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同學對“兩課”不滿意,很多同學則采取逃課等方式來逃避。究其原因時,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老師們授課一般很枯燥,沒有新意;二是認為馬列主義已經過時,即使學了也無用武之地,這些內容應該只是放在教研室用作研究。
第三,當代大學生信仰呈現多元化。無論是在問卷調查中還是在訪談調查中,我們都可以發現,當代大學生的信仰選擇是多種多樣并且是極其分散的,有馬克思主義信仰,有實用主義,有自由主義,有信仰個人奮斗。佟麗華的問卷調查中顯示,在提到自己的信仰時,6.1%選擇的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17.9%的人選擇的是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思想;16.4%的選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15.64%的人選擇科學真理;4.95%的人選擇道德典范;2.06%選擇儒家學說;12.6%的人選擇西方實用主義;13.7%選擇拜金主義;11.4%的選擇命運;1.24%選擇某種權威;1.94%選擇其他學說;0.49%選擇其他宗教等。在訪談中可以發現當代大學生對金錢的態度更加務實。談及他們以后就業的考慮因素時,得到的答案通常是“收入”、“單位的發展前景”以及“所在城市”,這些無疑都是偏向于物質的。
中國傳統社會以血緣紐帶為基礎的宗法形式作為外在的權威凌駕于個人之上,違背權威的要求是有罪的,人只能附和外在的權威。外在權威的認同和內在化使權威意識成為人們自我的一部分,人由此而成為權威的共生者。在與權威的共生中,人獲得了一種內在的安全,有所寄托。權威的不斷內在化以及這種內在化權威完美形象在外在權威身上的不斷折射,就使人不斷地產生與權威的共生感和對權威的依賴感、認同感,權威形象在人的自我意識的結構中得到強化,權威信仰得以維系。但是,今天我們大一統信仰的局面已經打破,我們雖然沒有完全擺脫權威的束縛,但是表面上看,我們除了信仰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我們還渴望“自由”,渴望“金錢”,我們已經不是“一枝獨秀”,而是“百家爭鳴”。多元化的本質仍是信仰的不統一,即對全民有號召力的信仰。
三、當代大學生信仰缺失的原因探究
第一,政治民主化浪潮的不斷發展。在亨廷頓在《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一書中指出,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吞沒了共產主義世界。從總體上看,民主化的運動是一項全球性的運動。在15年中,民主化的波濤席卷了南美,橫貫拉丁美洲,來到了亞洲,沖垮了蘇聯集團的專制政權[9]。自20世紀政治民主化浪潮不斷發展,尤其是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以來,資本主義制度在全世界進一步推廣,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事業造成了重大沖擊。
第二,全球化浪潮的沖擊。在全球化的進程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以強大的物質和技術力量展示著其內在的生命力,使人們在過去頭腦中形成的“帝國主義是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的論斷受到質疑,帝國主義非但腐而不朽,垂而不死,而且還憑著新技術的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在全球力量的對比中處于強勢地位,到處在實行著經濟、政治、文化上的擴張,從而引起了人們原有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了動搖。
第三,市場經濟的轉變。改革開放后,為了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我國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市場經濟在中國的確立使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向了經濟領域,人們也逐漸把精力投入到了這一領域,導致政治意識形態逐步淡化,并且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人們更多地追求著物質上的滿足而忽略了精神上的需求,因而對信仰的需要也就降到了最低。
第四,西方價值觀的廣泛傳入對整體國民信仰造成沖擊,尤其對當代大學生造成嚴重沖擊。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我國的文化市場也逐步放開,各種外來文化思潮以及反映西方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的文化制品更多地涌入和滲透到國內市場,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奇異對接,呈現出非常復雜的布局和結構。這些文化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的理想和意義,從而使得我國的主流價值觀念和信仰體系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
第五,學校教育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沒有收到應有的實效。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之一,青年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然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灌輸力度不夠,在文化產業的大潮下,反映我們主流價值觀念的文化作品極少且質量不高,被反映西方價值觀念的文化制品排斥和打壓,甚至被邊緣化,較少受到青少年的青睞。
參考文獻:
[1][德]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4.
[2][瑞士]榮格.尋求靈魂的現代人[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
[3]蔡尚思.中國現代思想史簡編(第二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4]劉建軍.馬克思主義信仰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5]潘銀忠.大學生素質教育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6]楊晨光.渴望成長成才,服務祖國建設[N].中國教育報,2006-06-03.
[7][美]塞繆爾.亨廷頓.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聯書店,1998.
[8]佟麗華.當代大學生信仰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5.
[9]李雪峰.當代大學生信仰狀況及其與人際信任的相關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