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隨營軍校”的我軍各級教導機構,是部隊軍事訓練的先行者、示范者、探索者。以推進網絡化、模擬化、基地化教學訓練為抓手,突出復雜電磁環境下的教學訓練,積極探索新的特點和規律,推動教導機構教學訓練深入發展,對于全面促進基于信息化條件下教導機構教學訓練的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訓練;對策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247-02
作為“隨營軍校”的我軍各級教導機構,是部隊軍事訓練的先行者、示范者、探索者。如何推進信息化條件下教導機構的教學訓練,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給各級教導機構的轉型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為此,適應信息化條件下作戰訓練的客觀需要,積極推動教導機構教學訓練深入發展,必須以戰區作戰任務為牽引,把推進網絡化、模擬化、基地化教學訓練作為抓手,突出復雜電磁環境下的教學訓練,積極探索新的特點和規律,優化教學思路,更新教學內容,完善教學設施,創新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員施教能力,切實把各級教導機構建設成為人才培訓的基地、軍事訓練的樣板、部隊建設的窗口,全面促進基于信息化條件下教導機構教學訓練的轉變和培訓質量的提升。
一、著眼網絡聚能,積極推進教導機構網絡化教學訓練
教導機構編制小、任務重、人員少、經費缺,教學資源缺乏,教學力量相對薄弱。要充分發揮信息網絡強大的聚合功能,實現地方教授、軍校專家、部隊首長等優質教學資源向教導機構三尺講臺的零距離延伸;實現“教”與“學”的雙向信息反饋和教學訓練過程的實時管控;實現海量教學信息資源的實時共享。
一是構建分布式網絡教學體系。著眼實現異地互聯互教,以地方互聯網、全軍軍事訓練網、教導機構局域網和電視電話視頻會議系統等信息網絡設備為依托,以軍級教導機構為中心,搭建起院校、地方、部隊橫向互通,軍、師、旅、團級教導隊縱向互聯的分布式網絡教學體系。著力完善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室、多功能廳等主要教學場所的網絡教學設施設備,對現有網絡系統進行升級改造,使其功能完備,確保信息暢通。加強軍地院校、部隊與教導機構協作溝通,切實構建起以外聘專家、教授和部隊首長為主的常態化異地同步課堂網絡視頻教學體系,避免教學資源重復浪費,提高專長任教和聯合教學訓練效益,實現教學質量的跨越式提升。
二是優化教學訓練管理模式。集中現有技術力量,以理論創新為基礎,以技術開發為重點,圍繞多媒體教材制作、網絡課程開發、網上作業考核、模擬演練等,開發研制多媒體網絡教學訓練管理系統。拓展教員課堂面對面教學為主的教學方式,積極開展教員網上授課、網上答疑和學員網上作業、網上自學,把教員“八小時”以內的“滿堂灌”和學員“八小時”以外的自主學緊密融合。對教員授課情況和學員學習訓練情況進行計算機網絡實時監控和管理,建立電子檔案,進一步提高教學管理效益。
三是整合網絡教學信息資源。圍繞提高教學訓練信息資源使用效益,按照技術先進、資源豐富、功能突出的原則,加強教學訓練信息資源庫建設。從海量的網絡信息資源中,采集、積累各類教學信息資源。既采集全軍教學訓練中橫向或縱向的完整信息,又采集本戰區可能作戰對象的技術裝備、作戰理論及戰場地理環境,重要作戰目標的詳細參數,而后進行分類整合,形成適合教導機構所需的教學信息資源,以滿足教員、學員自主學習的需要,實現教學訓練信息資源的有序流動和交互共享。
二、立足科技前沿,積極推進教導機構模擬化教學訓練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推進教導機構模擬化教學訓練的關鍵在于模擬化教學訓練設施設備的研發、裝備和使用。
一是堅持科技主導,當好“試驗田”。按照先于部隊、優于部隊、專于部隊的標準抓好模擬化教學訓練。一方面,要瞄準高科技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要把握部隊教學訓練的現實需求。著眼部隊新式武器裝備的配發使用和戰斗力生成中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充分發揮教導機構訓練骨干集中的優勢,牽頭組織技術革新、模擬訓練器材研發和相關訓法研究,當好“試驗田”,著力研究出一套符合新裝備特點,適應部隊需求的模擬訓練器材和行之有效的組訓方法路子。同時,按照綜合集成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則,盤活現有仿真模擬訓練裝備器材,變資源獨享為資源共享,避免仿真模擬訓練裝備的大量閑置和資金采購浪費,發揮現有裝備器材的綜合效益。
二是立足現有條件,拓寬保障渠道。作為教導機構既無專業技術力量,又無專項科研經費,必須結合實際教學訓練任務,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多渠道籌措經費,多方式技術攻關,加大模擬教學訓練裝備器材的研發力度。同時,通過向上級請領仿真模擬裝備器材、從部隊借調信息技術裝備、利用民用信息基礎設施,以及軍地聯合研發裝備器材等方法,努力解決仿真模擬訓練裝備器材不足的問題;通過全程參與仿真模擬裝備規劃設計和教學工作,自主培養鍛煉信息專業技術人才,為推進模擬化教學訓練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打破傳統的獨立保障和自我保障模式,積極與軍隊院校、地方科研單位、院校、通信公司協作,實現與民用資源的共享,建立軍地一體的聯合保障模式,通過構建網絡化的保障體系,將各種專業保障力量融合編組成集研、教、學綜合一體的保障單元,提高綜合保障能力。
三是突出教學重點,創新方法手段。仿真模擬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帶來了信息化條件下作戰訓練的嶄新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信息化條件下教學訓練的要求。必須加強訓法戰法研究,突出干部學員網上模擬對抗演練和士兵學員實兵交戰模擬系統的教學訓練,加強復雜電磁環境下教學訓練,學習借鑒外軍信息化武器裝備系統在復雜電磁環境下作戰訓練的先進經驗和好的做法,總結梳理近年來我軍仿真模擬裝備器材使用訓練的研究成果,結合培訓任務特點,區分層次、對象、兵種,科學構建復雜電磁環境下教學內容體系,形成一批貼近部隊作戰實際、適合軍事工作特點、具有較強實用意義的理論成果,帶動部隊仿真模擬訓練的創新發展。
三、緊貼部隊需求,積極推進教導機構基地化教學訓練
當前,全軍已在各戰區分別建起了多座合同戰術訓練基地,為部隊開展相關訓練提供了較好的訓練保障,極大地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但戰區合同戰術訓練基地保障規格高、規模大、保障對象有限,較難滿足部隊小規模、多批次訓練的需求。而作為部隊專項訓練機構的教導隊,具有分布廣、組訓活、投入小的特點。因此,把各級教導機構建成部隊訓練的小型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是堅持“隨營”特色。在完成按綱施訓任務的基礎上,堅持一切為部隊服務,部隊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就培訓什么樣的人才;部隊需要什么樣的訓練保障條件,就想方設法提供什么樣的保障條件。加強與部隊的雙向交流溝通,建立健全教員定期調研和學員崗位任職情況反饋機制。同時,借鑒院校“聯教聯訓”模式,廣泛組織參訓學員直接參與部隊重大活動、軍事演習和地方院校學生軍訓,讓干部學員擔任各級參謀人員、導調人員、評判人員,讓預提士官學員擔任地方學生軍訓教官和部隊臨時新訓骨干等角色,不僅能夠培養鍛煉學員的實際工作能力,也可較好地解決部隊訓練導調人員不足的問題。
二是瞄準基地標準。目前,教導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僅僅局限于完成一般性教學保障任務,既沒有配發相關通信保障、電子對抗、衛星定位、指揮方艙等裝備,也沒有配發聯合作戰指揮訓練信息系統和陸軍師旅團指揮訓練信息系統等主要信息化裝備系統,更不具備計算機模擬電磁環境的技術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難以滿足信息化條件下網絡化、模擬化訓練的需求,無法營造逼真的復雜電磁教學環境。因此,堅持高標準建隊、高起點育人,就是要瞄準戰區訓練基地的標準去科學規劃,合理建設;就是要著眼部隊輪訓需求和教學任務實際完善相關配套設施,重點建好網上模擬對抗訓練室、仿真交戰訓練室、綜合戰術訓練場等教學訓練設施和場所,真正把教導機構建成功能完善、技術先進、服務部隊的小型基地。
三是健全工作機制。教導機構是基層部隊的教學單位,既要從事教學工作,又要配合部隊訓練承擔臨時性培(集)訓保障任務,可以說教導機構干的是教學工作,卻又沒有完善的教學機制,處于“上不沾院校教學研究的邊,下不靠部隊訓練的譜”的兩難境地。一方面,要與各級院校形成有效的交流機制,共享利用院校的研究成果、研究資源;另一方面,要與部隊形成有效的協調機制,同步訓練、共育人才,區分層次和專業,定期進行教學訓練骨干交流換崗鍛煉,定期收集反饋部隊訓練情況,促進教學訓練工作的順利開展,真正使“小基地”這艘航母揚帆起航,載起部隊訓練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