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公共政治課是讓當代大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了解中國近現代史,了解中國改革開放理論體系和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的理論舞臺。對于維護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試從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多元思想的整合、社會道德的完善和民族精神的塑造四個方面,對大學公共政治課在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方面進行相關闡述和說明。
關鍵詞:意識形態安全;大學公共政治課;價值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365-02
一、相關概念的內涵
“意識形態”這個詞最先使用的是法國經濟學家、哲學家德·特拉西。德·特拉西是自由資產階級的理論家,在拿破侖專政時期,他反對其封建專制,發表資產階級的思想來抨擊拿破侖的專制制度。拿破侖稱他為“意識形態家”。“從此,‘意識形態’被賦予特殊的含義,即把意識形態說成是荒謬絕倫的詭辯術,是人們苦思冥想出來的、沒有任何根據、沒有生動內容的理論和幻想,簡言之,就是被歪曲了的意識。”[1]483“但是絕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馬克思主義把任何意識形態都看成是被歪曲了的意識。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只是把那種歪曲客觀事實、替剝削制度辯護,并使之永存的意識形態看作是被歪曲了的意識。”[2]483在這里只是說明“意識形態”一詞的淵源,本文中所說的意識形態實際上是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和經過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后人所發展的馬克思主義體系。“意識形態安全”的定義學者們眾說紛紜,本文同意這樣的觀點:“意識形態安全是指社會指導思想的安全、社會政治信仰的安全、社會道德秩序的安全和民族精神的安全。”[2]143
大學政治公共理論課是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哲學原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途徑。對于當代大學生了解世情、國情,對大學生成功步入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大學公共政治課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以及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四門課程。
“‘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3]406由此可見,“價值是客體屬性對主體需要的滿足關系,它不僅依賴于主體和客體,而且還受制于主體能動地改造客體的歷史性的社會實踐過程之中。”大學政治公共課的當代價值就是指大學政治公共課對社會、對個人的滿足關系。當然,從意識形態安全的維度論述大學政治公共課的當代價值主要是指大學政治公共課對中國當前社會意識形態安全的滿足關系。
二、大學政治公共課對意識形態安全的價值分析
大學政治公共課是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重要載體。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精神生活也逐漸豐富起來。改革開放前,我們奉行的是“政治掛帥”,政治壓倒一切的思維方式和指導理念。以一種非理性的方式來確保整個社會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幫助人們對馬克思主義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表面上也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但是,由于過于強調政治生活,加上當時人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導致馬克思主義高度教條化,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認識簡單化,庸俗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本質做了重新認識和界定,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呼聲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摸著石頭過河,經過三十多年的奮斗,經濟取得明顯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但是,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我們引進西方的不僅是其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方式,西方文化、價值觀念也隨之進入中國。主張價值形態多元化、信仰多元化的聲音不絕于耳,加之之前對馬克思主義的簡單化、庸俗化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國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做出了不同的回答。“馬克思主義是關于人的解放和發展的理論。”(葉啟績語)。馬克思主義不是什么神秘的東西,它只是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并且說明了“人”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所處的地位和歷史作用。搞清楚了這一點才能夠繼續談馬克思主義。大學公共政治課正是把馬克思主義解釋清楚,并且聯系中國改革和發展的實際情況,以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為指導,不斷促進人自身的發展。一些不了解或是對馬克思主義一知半解的學者,單純地以為馬克思主義就是陳舊的,是不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理論,是應該廢除的并且極力主張信仰、指導思想的多元化。這種觀點是十分錯誤的。在大學的課堂上,我們講授馬克思主義,是要告訴并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大學政治公共課是整合思想的重要渠道。當今世界情況錯綜復雜,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在思想文化方面更是激烈,“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階級的精神力量。”上文已經說道,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人們的思想日益多元,這是不爭的事實。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不同利益群體的出現以及在改革開放中出現的腐敗、污染、就業、醫療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多種思想的出現,甚至在高校的課堂上,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一方面促進了思想文化發展和繁榮,另一方面,帶給受眾的(主要是指學生)更是思想上的困惑。尤其是大學生的思想不成熟,極易受到外來觀念的影響,太多的思想,太多的主張,不知道聽誰的。鄧小平在總結20世紀80年代末的“政治風波”時說道,“十年最大的失敗是教育,這里的教育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越是思想的多元,越是需要思想的整合。大學政治公共課正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整合的重要渠道。
我們堅持改革開放,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脫離了四項基本原則,就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方向。尤其是在西方國家不斷地西化中國,對中國進行和平演變不是停止反而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大學生思想的整合更是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一些學者主張教育自由,在大學的課堂上想講什么就講什么,這是十分錯誤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的自由應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并在國家的最高監督之下享用之。”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大學政治公共課是完善社會道德的重要途徑。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提高了人民的經濟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各種違背道德的事情時有發生。面對經濟社會出現的倫理道德問題,有的學者奉行“拿來主義”,直接利用西方的道德標準來規范和指導我們的社會主義文明建設,這種想法是欠妥當的。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具有階級性的,超階級的道德是不存在的。
以“八榮八恥”為核心內容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涵蓋了我國當前社會發展所涉及的道德建設的方方面面。大學生遲早會建立家庭,走向社會,成為社會普通的公民和社會的建設者。在大學的課堂上講授“八榮八恥”,讓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不是過時的、不是強加的,更不是侵犯公民權利的事情,而是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必需的。
大學政治公共課是了解歷史,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大學政治公共課就是讓當代大學生了解到:中國的近代文明工業化的歷史,是在西方工業文明的入侵之下,表現為各種形態的血淚史;中國人民經過各種形式的努力和嘗試,最終發現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如今,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巨大成就的取得,舉世矚目。振興中華民族的“中國夢”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我們只有了解歷史,記住過去,才能不倒退、不懈怠、不折騰,才能“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在走向復興的過程中,我們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和有意識地培養當代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現代國家之間的競爭更多的轉向沒有硝煙的文化等軟實力之間的競爭。大學政治公共課就是讓當代大學生清醒地認識到“大同世界”遠沒有到來,只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實踐中,不斷錘煉和發展自己的民族精神,才能使中國的現代化之路走得更好。
三、結語
大學生是中國社會未來的建設者,中華民族能否實現“中國夢”,能否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和專業素質。在世界諸民族、諸文明競爭的今天,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大學政治公共課是讓當代大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了解中國近現代史,了解中國改革開放理論體系和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的理論舞臺。當然,我們不否認我們的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有問題并不代表要廢除。西方并不是沒有意識形態教育,西方也不是有些學者認為的那樣是一個價值多元、信仰多元的超階級國度和社會。相反,西方的意識形態教育比我們做得更好、更深、更全面。價值沒有中立之說,盡管有些學者宣稱不代表哪一個階級或是階層的立場和利益,但是至少代表自身的立場和利益。我們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和科學發展觀,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高光,閻樹森,馬迅,等.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研究——從《博士論文》到《德意志意識形態》[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2]郭明飛.網絡發展與我國意識形態安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