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財經類院校屬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視,對實踐教學的要求也比較高,作為財經類本科院校中的法學專業,必須與學術型的本科教育有所區別,必須創建以能力為本位的模塊化教學模式。探討的是將模塊化教學模式應用于合同法的教學中,將合同法的基本理論內容予以歸納,分成幾個教學模塊,將分散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側重于對學生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模塊化教學;合同法;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261-02
財經類本科院校在專業設置以及在學生的培養目標上都與綜合類大學有很大的區別,其專業主要以金融、會計等專業為主,在學生的培養目標上也更加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傳統的法學教學模式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已不再適用,應該創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來適應學校的培養目標。模塊化教學模式就是根據應用型本科高等教育重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下,把教科書上的章節打亂,將有內在聯系的內容設定為不同的模塊,通過各模塊課程間合理的搭配,培養學生合格的專門職業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
合同法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是調整財產流轉關系的法律規范,對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合同法學》也是法學專業學科體系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希望學生通過對合同法原理及其現行法規的學習,使其系統掌握合同法的基本理論并使其能夠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踐中發生的問題。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本文欲探討模塊化教學模式在合同法教學中的應用。
一、財經類應用型本科院校法學課程教學模式的現狀
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法學教學仍然采取的是傳統法學的教學模式,即主要是課堂上的對教材的按章節的理論講述,同時又由于課時等方面的限制,對理論聯系實際的做法無外乎就是在講述理論的同時配上幾個相關的案例。此種教學模式存在諸多缺點,諸如課程與課程之間被人為地分割,缺乏聯系,導致學生無法把前后學習的課程聯系起來而且還會導致內容的重復講述等諸多問題,這樣不僅造成教學效率低下,而且很可能每一個老師對于自己所講授的那門課程都沒有講得很透徹,原因是一個教師通常單獨負責一門或幾門課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師可能更加傾向于關注自己那門課程的內容而會忽略其他課程的內容及課程與課程之間的聯系。這種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在不斷地奔波于各門課程的學習及考試,不斷地進行各種類型的資格考試的過程中,大學四年下來,疲憊不堪但是對于學了什么,對于自己以后的工作有多大幫助根本就不知道,就更別說解決實際問題了。這樣,一方面國家相關部門不斷發布法學專業人才缺口一百多萬的消息,另一方面有很多法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就業困難,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人才的需求與供給在知識結構上的錯位[1]。
由此可見,傳統的法學教學模式使教師更加注重對理論知識的灌輸而淡漠理論內容之間的有機聯系及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也可能是教師希望通過學生的實習及畢業設計來達到這一目標,但是到了這個時期,大多數學生都會面臨著非常實際的問題——就業,在就業的壓力下,實習就變成了走過場、畢業設計也都是很倉促地完成的,基本上達不到鍛煉實踐能力的目的。
二、財經類應用型本科院校法學教學引入模塊化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模塊化教學的特點
模塊化教學就是圍繞一個能力和素質的教育專題,在教法上強調知能一體,在學法上強調知行一致,集中開展相關的理論知識、實踐經驗、操作技能以及活動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體化的教與學,以實現具體能力和素質的培養目標的教學模式[2]。模塊化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1.各模塊間相對獨立, 模塊能力與專業培養目標緊密結合。
2.任一模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均貫穿于該模塊的教學始終,每一模塊能夠鍛煉學生的一種能力,并且能夠直接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中發生的問題。
3.每個模塊在講授之前,教師會將該模塊所要學習的主體內容繪制成模塊圖,這樣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學習內容及每項內容之間的聯系、培養目標和最終可達到的綜合能力,這樣學習目的更加明確。
(二)財經類應用型本科院校法學教學中引入模塊化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教學方法的確定需要與專業培養目標相契合,財經類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法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與學術型的綜合類大學的培養目標有所區別。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應重點培養的是學生的動手與實踐能力,也就是學完之后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法學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學生除了需要掌握理論知識及相應的法律、法規外,更重要的是能夠掌握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模塊化教學的這些特點,能夠使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學體系更具針對性、應用性、實踐性,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教學模式之一。因此,在財經類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法學教學中引入模塊化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模塊化教學模式運用于財經類院校合同法教學中的具體方案及對策建議
(一)合同法模塊化教學的具體方案
結合本課程實踐性較強的特點,本人精煉整理了合同法的基本理論內容,嘗試從合同的各個階段來歸納教學內容。
概括而言,本文擬將該課程大致分為以下幾個實訓項目模塊,分別是(1)合同法概述:通過該實訓項目,使學生了解合同法是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合同法在民法體系中的地位及合同法與民法其他部分內容的聯系,以及合同法的總體內容,為后面各模塊的學習與實踐打好基礎。(2)合同的訂立:通過該實訓項目,使學生了解合同訂立的必經程序——要約、承諾及相關的要求,合同訂立必須包含的條款,以及大量的存在于各行各業的格式條款的相關內容。學完本實訓項目,學生應該學會如何訂立合同以及審查合同。(3)合同的效力:通過該實訓項目,使學生掌握合同的四種效力,分別為有效合同、無效合同、可變更可撤銷合同及效力待定合同,合同具有法律效力需具備的條件,及合同無效等情形下的后果。(4)合同的履行:通過該實訓項目,使學生充分了解合同的履行是合同各個階段的重點內容,因為只有合同得到全面適當的履行,當事人的訂約目的才能實現。學生還需掌握合同履行需遵守的原則及具體規則。(5)合同的終止:通過該實訓項目,使學生了解導致合同終止的各種原因,在什么情況下可以解除合同、債務在什么情況下可以抵消及在什么情況下可以進行提存。(6)違約責任:通過該實訓項目,使學生掌握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以及違約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7)幾種常見的合同:通過該實訓項目,使學生了解幾種常見合同的具體、特殊適用規則,如買賣合同、借款合同、租賃合同等。
(二)合同法教學中實現模塊化教學模式的對策及建議
1.教師問題。本科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對教學模式的探討與改革的熱情及主動性取決于多種因素,如個人已承擔教學工作量的多少、個人對教育改革的認識和興趣,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對教學模式改革的支持。
法學教學采取模塊化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教師需要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現在的法學教師基本上對于理論內容很精通,但缺少實踐經驗,比如,講合同法的老師并不知道如何訂立和審查合同;講金融法的老師并不懂得金融行業的運營模式;講票據法的老師并不懂得票據如何填寫。這種情況下的教師是無法適應模塊化教學模式下的法學教育的。學校應該加強對教師到實踐部門進修的投入并將教師的進修常規化和制度化。
2.教材問題。模塊化教學法目前還處于實踐及不斷的完善階段,從目前已出版的教材看,很少有能夠直接用于進行模塊化教學的成型教材,大多只是在原來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實踐部分而已,并沒有模式上的突破。因此,采取模塊化教學的老師需要自己科學合理地設置任務模塊,編寫合適的經典教材。
教師應根據本課程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以激發學生主動研究、主動探索為目標,精心策劃與設計各個教學模塊內容,例如每個模塊任務中可以設置(1)相關知識點的羅列,根據該知識點引入典型案例,并提出問題;(2)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3)相關的法律規定的講解;(4)本案糾紛的診斷分析;(5)實踐處理。
每個模塊任務中的前三項可以由任課老師引導和講授。其他部分則只進行思路上的引導,由學生組成小組進行討論,老師最后點評解疑,也可以根據由知識點設計典型案例組織學生進行辯論。這樣的設計模式,既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也在每節課堂里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因而使理論學習與法條的解讀有了驅動力,使學生樂在其中[3]。學校應當在政策、資金上支持嘗試模塊化教學并在實踐中取得有效成果的教師與相關就業企業合作開發模塊化校本教材,并予以推廣。
3.接受問題。從教育學角度講,在一段時間內連續進行一個內容的學習會導致學習效率以及學習興趣的下降。模塊化教學存在著這樣的問題,一個模塊內的知識比較單一,不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需要對教學進程進行合理的安排,使學習內容不至于單調,并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從而保證學習效率不是下降而是上升。
參考文獻:
[1]劉巍巍,韓穎梅,李欣銘.財經類本科院校民訴法課程應用的重新構建 ——以模塊化教學法為依托[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2,(4).
[2]李海濤.模塊化教學條件下課程體系的構建[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5).
[3]代義.高職民法課程的模塊化教學改革初探[J].法制與社會,2009,(1).